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批评家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在欣赏基础上的理性化符号传达和二度创造的过程,其特征表现在审美体验、审美意向、意义表现三个方面。批评家的审美体验贯穿于从审美感知到艺术理解的过程中,这种体验是一种多元体验,它综合了批评家对对象的全部认知和理解。批评家的审美意向性活动突出了批评对象的特征,它通过简化行为和强化行为两种方式实现了批评活动在批评主体与对象间的连接。批评家的意义表现行为体现于从意蕴领会向理性表述的转换活动中,以“事实性描绘”和“表现性描绘”的手段显示了文学批评的理性整合力和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李健吾的感悟式批评建基于赏析品评,融合了中国古典感悟式批评与法国印象主义批评,形成了个人特色鲜明的批评旨趣与审美追求.其理论特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倚重审美直觉和感悟.兼采并用系统分析与实证的科学思维,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并与西方印象批评形成了对接;强调批评主体的深度介入和情感体验,既重视阅读作品的主观印象、情绪体验,又兼顾创作主体的心路历程;文本形态和话语呈现灵动自由,以饱蘸情感的诗性语言在对批评对象的意象化表达中凝定了曲致微妙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3.
传媒介入文学批评,一直以来都饱受质疑。我们认为,应该辩证客观地考察这一文学现象。一方面,必须看到传媒批评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催生了批评的平民化时代,构建了多元化的批评格局,建立了良性互动的批评机制;另一方面,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其局限性,诸如批评对象边缘化,批评主体浮躁化,批评格调低俗化,等等。最好的一种态度是,转变既有的文学批评观念,宽容地对待和合理地引导这种新型的文学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用语言表达的艺术,也反映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因此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在批评对象上相交,而文化批评在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维度展开,文学批评在审美维度展开。文学批评包含若干方法子类,其中母题研究和原型批评既属文学批评也属文化批评。以文化研究为背景的文学批评,在比较文学“、五四”新文学、历史小说、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等研究领域更有阐释时空。文化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恰当应用,是由作品的文化内涵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慧平 《人文杂志》2005,(2):101-106
网络媒体为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了新的存在领域 ,给文学观念带来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网络时代文学批评的实践已经打破了传统文学秩序 ,提出了诸多的理论问题亟待人们探求。就文学批评来说 ,批评对象、批评主体的身份、批评方式、批评标准、批评自身的规定性 ,以及文学观念等与传统媒介时代相比都需要重新审视与建构。  相似文献   

6.
批评的性情参与 ,把文学提升到一种审美体验的境界来观照和评价 ,强化了批评主体的自由精神 ,突出了批评的本体性要求意义。批评者的意义 ,即在理性法则的批评过程中与作者同此心性 ,而在“同情”的层面上获得情感和价值的体认 ,进而对文本深层内质“悟境”式超越。文学批评的性情参与 ,使批评在思想的创造和理论的发现中表现出应有而难有的激情、灵气和创造活力 ,它有着充分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原生文学批评长期被学术界、批评界视作"不入流的事物"而选择性忽略,难以进入理论研究视野。但这种"网生文学批评"作为网络文学批评的"中间取向"却是互联网世界的主流批评,最能代表网民的主观好恶、审美趣味与价值倾向。它以技术赋权带动文学批评主体转换,以脱冕言说替代传统批评的严肃论述,以网络审判重塑在线批评价值标准,在颠覆中分享了批评话语权。这种"人民的"、大众的后现代主义批评促进了草根批评与精英批评间的竞争互动,推动了小众性、个性化批评的兴起与多元化审美取向的共生发展。网生文学批评彰显了文学批评的真我立场、间性对话与锐利表达,促使文学批评向形而下评说、重经验判断、审美体验优先的方向转变。重建网络时代的批评秩序,应引导网生"新民间批评"融入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不断走向规范化、健康化。  相似文献   

8.
在"媒介即信息"的消费社会中,电子媒介带来的技术变革不仅影响到文学形态及其审美的变化,还带来相应的文学批评的审美变异。随着媒介地位的提升,文学批评的标准从艺术性、审美性向技术性、商业性转移。信息交互带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打破了传统学院派对文学话语权的掌控,使得文学批评的主体得到扩容。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批评的对象——文学文本也发生巨大变异,网络文学、新媒体文学、话本小说、微文学等批评对象的审美特性及运作机制与传统文学相比差异较大。由于学院派、媒介、读者、作者等不同批评主体秉持的传统审美理念,不能有效地对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文本进行有效阐释,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不及物、空洞化、批评标准的模糊性、批评实践的以偏概全等问题。我们呼唤建构一种立足于文本自身的本文诗学,以应对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批评的审美变异。  相似文献   

9.
以郁达夫的个性而言,他称得上是一个“最彻底的中国人”。他的《沉沦》的忧患与沉痛、纤细与丰盈,他创造时期发散出的理想色彩与浪漫精神,他最后以自己的鲜血谱写出的生命的辉煌礼赞,所有这一切,都充满了崇高的新时代的激情与壮烈的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这种寓示着鲜明而突出的穿透力很强的主观投射,也同样在他的文学批评活动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这里,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互为诠释,批评意识与批评过程相互浸染,而使其文学批评提高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颇具个性色彩的主观性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10.
文学批评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思维活动,因而能够成为思维科学的研究对象。以文学批评思维活动为研究对象的文学批评思维学,是一门正在建构中的新兴学科。它是文学批评方法学与思维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兼具文学学与思维科学的属性,而其研究对象为文学(批评),则最终决定它的本质是一门文艺新学科。文学批评思维学是研究文学批评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和思维类型的科学。本文系文学批评思维学系列论文之一,主要从主体思维的个体思维角度论述文学批评的无我思维与有我思维。  相似文献   

11.
检视1990年代以来本土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建构性话语,能给我们提供建构的资源和创新的原则、方向.19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理论主要以"文学性"为建构的逻辑起点,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形式审美与人文意蕴的关系;二是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中的民族性问题;三是审美中的超越性问题.这些建构话语丰富了文学本质的内涵.同时,这些建构中又存在语境化、价值与价值生成机制之间的倒置及忽视批评对象等不足.本文在检视这些建构性话语的基础上提出文学批评理论的重建要回到文本,在对象认知与价值评判、客体意蕴与主体感受、现实语境与历史视野之间进行视域融合,生成新的价值与体验,同时这种融合是动态的不可最后完结的.  相似文献   

12.
类型是指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文学批评的类型是指依据批评对象和目的任务的不同将文学批评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或类别。同时,由于选择的特定的批评对象、所确定的特定的批评目的、所面向的特定的读者对象,批评家也要选择与这些相适应、相一致的批评类型。研究和掌握文学批评的各种类型的特点、规律及表达方式上的规定,对文学的批评具有重要的意义。“广义而言,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以及文艺问题的理性思考。作为一个术语,它对于任何有关文学评论的论证,不论它们是否分析了具体的作品,都同样适用。”①可见,文学批评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在常规的文学批评中,存在着同资本主义分配形式相似的隐匿生产过程的作用;文学文本不是被视为一种建构,而是当作文本所描述的社会的自然反映或作者主体性的自发流露,其结果便造成作者与读者连成一气的幻觉,从而导致了一种非生产性的文学批评。而新的、生产性的批评实践,它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的是一种新的可理解的对象:它生产文本。文本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它从单一、单义的阅读中挣脱,变成便于读者生产的、多义的、矛盾的、可改变的,而批评的任务则是确立文本中未说出的东西,并修正文本以生产真正的历史知识。批评不再是一种认识过程而是生产意义的工作,它不再寄生于既定的文本,而要建构自己的对象并生产作品;作者和读者不再表现为主体之间交流过程中对称的两端,而文本也只有从交流模式的僵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才能被有效地运用于阅读过程中的生产。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政治化在1942年的王实味事件中已初具规模:批评对象由文学文本转向作者的政治"罪名",批评主体从独立的评判者转变为对意识形态高度认同的政治群体,在批评方法上,将政治定罪作为逻辑起点和终极结论,对批评对象进行有目的的阐释.在中共意识形态初步确立的延安时期,这种文学批评可有效清除"异己",有助于建构"清洁"和"一致"的政治话语,但它在"十七年"的延续损害了文学批评的本体功能,使"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政治化痕迹愈益深重.  相似文献   

15.
究竟什么是文学批评的对象呢?是作品还是作品的审美形态?是存在于批评之前的具有固定意义与价值的东西,还是在批评中生成与变动的东西?如果说文学批评的对象不是在先与固定的,而是在批评过程中生成与变动的,那么它又是怎样呈现的呢?它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呢?对这一系列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各类文学批评的特色,在相当重要的程度上规定了批评理论的创建与更新,制约着批评的深度与广度。回首往昔,放眼当代,大致可见文学批评在两极震荡中发展的特征:外在的客观批评和主观的印象批评。前者常预先设定一套客观的理论范畴与观念,推演分割文学作品,或描叙与评价图解式地呈现在批评意识里的文学。这种文学批评仅是停留在对文学作品语言体的批评上,例如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就是缺乏丰富完整的感受,充满公式化与概念化的文学批评,与其说是反思文学的血肉之躯,还不如讲是在以作品表演与宣扬自己的理论。这种文学批评虽然是以严密而又合理的方法与观念从事批评,因而具有客观性,但是它只是揭示了文学的语言结构与简单化的意韵及形态。而这些相对于文学的真实存在而言,只是外在的东西。后者高扬自我  相似文献   

16.
文化批评向何处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90年代中国批评界一个引人注目的走势或许就是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研究 (也有人称文化批评 )。对此文学界可谓众说纷纭、人言言殊。有人在悲叹80年代文学批评的黄金时代的逝去 ,也有人在欢呼文化批评的黄金时代的到来。除去这些情绪化的言论不谈 ,比较具有学理性的问题也同时提了出来。比如 :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关系是什么 ?文学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转化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原因 ?这种转化是文学批评的转机还是文学批评的堕落 ?文化批评是不是一种社会学批评或所谓“外在批评”?如果是的话 ,它与审美批评的关系又如何 ?它是向庸俗社会学批评的…  相似文献   

17.
杨春时 《中州学刊》2006,(3):236-241
美学的演变带动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变迁。在客体性美学框架下,文学批评理论基于“再现说”,强调现实对作品的影响,批评是针对文本的客观解释与评价。主体性美学的确立,导致文学批评理论的转型,文学批评理论基于“表现说”,批评转向对作家的研究、评价并强调批评者的立场、观点对作品意义的决定作用。主体间性美学确立后,批评基于“对话论”,批评是阐释者与文本的沟通、理解,强调批评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8.
重建文学批评的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学创出了五彩斑斓的实绩,但文学批评没有跟上文学前进的大潮,滞后于文学创作的现状已成为共识。新术语、新概念的引进扩大了批评话语的空间,但因缺乏对批评对象有机地分析,从而导致大而无当的浮嚣之风。真正的批评应是心灵的楔入,应是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之间“心路历程”的探险,其批评话语同决定批评者命运与灵魂的时代、民族、人类是血肉相融地和在一起,才能导致批评文体的高度个性化  相似文献   

19.
当下陕西本土文学批评没有影响全国,与陕西文学创作叫响全国不甚相称.陕西批评家不能像上海、江苏等东部地区批评群体,及时关切文学新人新作,并为70后等年轻批评家提供发展平台,他们在省域内自我满足.孙新峰在<社会科学家>上撰文认为,陕西文学批评的春天已经来临.这或说明陕西文学批评出了问题,其主要症结是批评本体观念迷失、批评家身份认同迷茫、批评与对象间关系错位.陕西本土文学批评要焕发活力与生机,其批评理念必须进行更新,即:重置批评活动的本体观念,将批评视为文学文化活动整体的一部分,承认批评作为批评对象"他者"地位的存在;重建批评家的身份认同,批评家要认同和建立永不妥协、疏离而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身份;重构批评与对象间的关系,批评要通过不断自我警醒,与批评对象保持适当的心理与精神距离,进而建构起对位于对象的精神文化上的"反抗"关系.  相似文献   

20.
独立的文学批评何以成为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正日益被文化批评所覆盖,其直接结果便是文学批评独立性的丧失,成为泛文化的非文学性活动。文化批评不应当也不可能取代文学批评。自然,这种批评不是充当权威体系的代言人,而是对人类精神和学术思想的自由表达;它不谋求成为完美绝对的真理,而珍视平等的多元的声音;它不是从先验的标准出发,而以个体独特的体验和判断为起点,力求批评话语的创造性与前瞻性。在此基础上,文学批评才能重建自己的理论话语,并获得真正定义上的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