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个人的修养、境界各不相同,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讲究做事先做人。本文将做人分为五种境界进行论析,为提升人的修养境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胡成胜  何柳 《船山学刊》2007,63(1):101-103
作为哲学家、哲学史家的冯友兰对佛教有着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禅宗思想也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对其人生道德哲学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及其修养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邓飞 《南方论刊》2004,(5):53-53
医德修养的本身是一个内在的、长期的艰巨过程,修养的程度关系着医德医风境界的提高。作为医院院长,应具备什么样的医德修养?本文试予浅探。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研究一般以本体、境界、工夫为理论重心。在儒学德性修养理论体系之中,本体、境界与工夫之间是一种"互文性"的关系。在阳明心学中存在着两种工夫理论,它们体现着阳明心学德性修养论的基本特点。通过对这两种工夫论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阐解本体、境界、工夫三者之间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5.
宋儒境界理论意义的界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儒的境界理论集中展现为对心灵自由的追寻,它构成了儒家境界说的一高峰。宋儒所强调的道德理性和心性修养,无疑可以给我们提供警省和借鉴意义。但是,从代自由的高度加以审视,却可以发现其意义具有多重有限性。只有经过重新解释和现代转换宋儒的境界理论才可以转化为具有健全精神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后期正处于思想新旧杂陈之时,《西游记》恰逢产生于此时。面对个性张扬、人欲横流的社会风气,作者吴承恩对人性有其独特的体悟与思考。为了拯救浇薄的世风,使人心复归于正,他以宗教为救世良方,要合儒、释、道三家之力,让世人收心养性,“合和四相复修身”,达于完美的人性修养境界。他所追求的完美人性是佛性、道性与儒性的相统一又高于这三性的无私无欲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秉公 《江汉论坛》2007,1(6):90-94
一般而论,大学开设两类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这反映了大学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规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属于"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它应遵循五个"教学规律",即"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 "国家意志与学生意志相统一"、 "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 "教学过程与修身过程相统一"、 "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应依次达到四种"教学境界",即"知识境界"、"理论境界"、"艺术境界"、"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8.
孙英 《理论界》2005,(5):204-205
在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文化中,修养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有关修养的理论博大精深,文献浩如烟海。许多古代思想家站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强调修身为本,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修养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今人提高自我修养,培养崇高的道德境界和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姜元奎 《东岳论丛》2002,23(4):106-107
孟子的修身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 :存心养气 ,反省自爱。具体说就是 ,要培养人的善心善性 ,并使之发展为仁、义、礼、智 ,要注重后天的修养 ,追求道德最高境界 ,存心寡欲 ,集义养气 ,在不断反省检查中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论述儒家思想中的著名人生修养理论——孔颜真乐和曾点之志,揭示儒家先哲在人生修养上的深刻认识和崇高境界,并阐释这种思想对当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重构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万刚 《理论界》2010,(10):122-124
从"志于学"、"立"、"不惑"到"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踰矩",这一人们熟知的孔子生命历程自述,可谓孔子关于人生境界思想的"提纲"。在孔子之学中,这些仁的道德践履所取得的境界成就,作为人生境界的目标和象征,成为与君子圣贤人格相应的儒家修养的境界普遍范式,代表着儒家特点的人生境界目标、阶程和成长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众多的道德修养方法中,“向里用力”修养方法建基于性善论,强调通过内心反省以培养和陶冶个体道德品质,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考察这一方法的历史沿革及其在近现代的理论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逍遥游"的实质是庄子对主体修养境界高度地提升与合理性论证,体现了"无无"境界的思想性质和从"有待"到"无待"的境界思维成果。王夫之研究"逍遥游"的理论成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批判庄子反对"有待"和以"无待"论证"逍遥游"境界的虚无思想性质和理论思维取向,揭示"无无"境界思想本质;(二)改造和吸收庄子提升境界高度并论证其合理性的理论思维成果。王夫之研究"逍遥游"的思想价值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他与庄子思想的同异及其思想根源;(二)他遵循的从"无无"到"有"境界线索并论证"有"境界的思想本质。  相似文献   

14.
漆素红 《船山学刊》2009,(1):119-122
儒家德性修养思想包含“先立乎其大者”、“合内外之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三部分内容。它展现了儒家要求人立志“成仁”,不甘于与禽兽处于同一境界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5.
《周易》将"诚"的思想衍化为形上之境界层次,而先秦诸子时期对"诚"的论及多涉及侧重于"行"的方面,而后周敦颐又将"诚"提拔至道体,实现天道与人道的互通.且周敦颐对儒家经典《周易》极为推崇,其"诚"的思想也多来自对《周易》的发微,他在对《周易》义理阐释的基础上赋予了"诚"新的意义.《周易》中的"诚"之动静的规定性来自于对《周易》卦辞与义理的阐发,"诚"的两种修养方法亦鉴于《周易》所提倡的内在修养方法.周敦颐更承袭《周易》形上之境界形态,使"诚"上达天命、下立人极,可见《周易》对周敦颐"诚"的思想体系的建构起到十分必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儒家德性修养思想包含"先立乎其大者"、"合内外之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三部分内容.它展现了儒家要求人立志"成仁",不甘于与禽兽处于同一境界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7.
陶诗远境说     
陶渊明向大自然的远游远观,使其在自然冥会为一,构成其诗歌的空间之远境;向悠悠上古回溯,使其向古贤士获取精神力量,形成时间之远境;超越当下生活境界,悠然远迈,是为心远境界。远境的创造,使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进一步诗意化,使其超越俗世羁绊和俗情牵累,进一步完善了恬淡、宁静的田园诗境界。  相似文献   

18.
谢丽霞 《理论界》2004,(6):203-204
<思想道德修养>承担着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神圣使命.传统的教学往往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情感的参与和体验,使得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无法展示其应有的魅力.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情感渲染"法要求教师在人格境界、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调控能力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建构起了其境界哲学与功夫理论.其人生境界说开显了人的精神生命之四种存在样态: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实然样态,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应然样态,此即其"境界哲学".他认为人的精神生命之存在样态应由实然走向应然,其操作方法和实践途径即是"学养",此即其"功夫理论".<新原人>的境界哲学的架构是精当和圆满的,而其功夫理论却存在着明显的缺憾.为使其功夫理论臻于完满,其"学养"功夫中的"养"的理论确有进一步开展之必要.  相似文献   

20.
惧独是传统儒家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修养境界,其蕴涵着相当丰富而深邃的道德精神。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和诠释传统惧独的道德精神,不仅能深入领悟惧独在古代道德实践中发挥过的重要作用,而且更能发掘惧独对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