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占茂华 《学术交流》2006,20(7):40-43
自然法是西方政治法律文化中最具持久性的概念和范畴。作为一种观念,它源于古希腊时期,并且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受特定的政治和历史文化条件的限制,古代自然法观念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征:(1)以“自然”,即以隐匿于事物之中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事物的“本性”为其观念的基础;(2)以追求一种规范性的完美秩序为其“至善”的目的;(3)义务本位。古代自然法观念所具有的这些特征与古代社会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
西方自然法思想的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法思想在西方社会的流变经历了一个从初生到繁荣、从衰落到复兴的过程。自然法思想是西方法学观的根基。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自然法思想虽然比较粗糙且有神学倾向,但是为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元素:理性、规律、超实在性、普遍性等。中世纪的自然法思想实际上较之以前没有进步。近代的自然法思想较为完整,除了将自然法世俗化并承继以往的基本元素之外,还增加了抽象性概念以及对基本框架的研究。现代的自然法思想维持了自然法的外部特征,丰富了自然法体系的具体框架;但同时偷换了自然法的内涵使其为某种特定的需要服务,自然法不再被归结为理性或规律,而被世俗化为道德或价值。  相似文献   

3.
古罗马时期自然法思想的历史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罗马时期自然法思想的历史演变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的自然法思想发展,基本上是处于对古希腊时期(包括希腊化时期)所确立的自然法传统的认识与了解这一阶段;中期通过西塞罗的努力,自然法的古典形态——自然主义自然法发展到了其顶峰,并深刻地影响古罗马的政治、法律思想及其实践;而在晚期,自然法的自然主义色彩不断淡化,为后来中世纪自然法的神学转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自清末修律中国法律开始了近代化转型以来,我国法律对“人”的想象也发生了变化,由宗法伦理义务本位逐步转向了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权利本位,实现了从“伦理人”向“科学人”的转换。这种转换表明我国法律关注的核心从人一人关系转向了人一物关系,这是我国法律发展的进步,但这种进步的文本意义大于实践意义。当今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就在于让“科学人”从文本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5.
法律的基础是什么,这需要从其历史基础、社会关系基础以及道德与宗教基础三个维度来考察。实证主义法学派是把法律视为政治工具,自然法理论则把法律视为道德工具。而历史法学派则把法律看做群体记忆的表示,历史发展中的社会特质。实证主义法学理论与自然主义法学理论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最近几十年中开始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缓和,然而,自然法学者与实证主义最终在对法律规则的解释上还是分离的。实证主义与法律自然主义之间的争论所缺失的是对法律历史维度规范性意义的认识,这种冲突可以在历史具体情形中得以解决。历史在其动态意义上与政治和道德、意志和理性一起成为法律的基础。必须援引历史才能对法律产生一种适当的理解。将历史法学加入到流行的政治法学派和道德法学派中去,以一种新千年的眼光来看待处在危机中的西方法律传统,以及西方法律传统与其他法律传统的融合。上述三大学派的融合,即或许可称做整体性法学。  相似文献   

6.
关于自然法约束力的思想是洛克为其政治哲学奠基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法之所以具有约束力乃因其源自人类理性的本性并能为理性自身所认识。理性对自然法的认识既是关于永恒正义的认识,也是理性对自身的认识与肯定,从而确立起规定人自身的普遍法则,实现理性的自觉,这种自觉也被洛克称为"良心"或"良知"。正是这种内在的良知承担起审判与惩罚的功能,确保了自然法的约束力贯彻始终。只要理性的本性不变,自然法便具有永恒的和普遍的约束力。个人的权利与公共的权力正是基于自然法才获得正当性。  相似文献   

7.
法律本位之演进论略董延林孙宇法律本位,亦即法律的中心目的,或法律的中心任务。人类社会自法律产生以来,法律本位实现了由“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社会本位”的演进。有的学者把这一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义务本位时期、权利本位时期和社会本位时期。纵观...  相似文献   

8.
中西法律文化传统比较与宪政发展之大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宪政大多是在本国法律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各有特色。中国宪政发展也带有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烙印。本文从人治与法治、义务本位与权利本位、集体本位与个人本位、伦理入法与否等方面对中西法律文化传统作了比较分析。作者指出,世界各国宪政终将全面汲取西方法律文化传统中的法治主义和权利本位,从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中汲取其伦理入法与集体本位的精神,其结果必将是法系的接近和融合。  相似文献   

9.
富勒的新自然法思想在坚持法律与道德不可分的基础上,将法律看成是一项目的性互动的事业.而这一事业的内在道德则贯穿于此事业形成与发展的始终.以此为核心,富勒新自然法思想的具体内容分别体现在法律事业所构成的基本环节、其从事者的角色道德,以及此事业要达到成功的目的导向和动态过程等四大方面.这种以事业观为导向的新自然法思想,扩展了自然法学讨论的范围,较之于古典自然法思想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尤为突出的是富勒以官民之间的互惠、预期、承诺与合作等互动过程来把握法律的本质,其理论研究的独特视角、方法和内客丰富了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认识,其作用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法律道德意识,可以为构建法治社会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富勒以法律事业观为核心的新自然法思想,无论是对于法律本身的理解还是对于法学理论及法律实践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杜仕菊 《浙江学刊》2006,(4):137-140
自然法发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哲学家通过对世界本原的哲学思考,发现万物遵循普遍的规律,由此提出了自然法的概念,并发现了自然法与人定法的对立与统一,说明了人定法是由自然法所派生。希腊化时期,斯多葛派进一步发展了自然法思想,并确立了它的普遍有效性;最后经过罗马时期西塞罗和罗马法学家的阐述,使其转化成了实在的法律原则。其中所包含的基本观点对后世人权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法哲学的发展史上,自然法历经了古代自然法、古典自然法以及现代自然法的复兴等几个历史阶段.自然法的每次变迁,都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其中,它对于民法的影响尤为重要.自然法中的正义观、平等观、自由观、伦理观等在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时民法的理念、民法的原则、民法的制度设计及其演变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这种影响仍然在继续.  相似文献   

12.
摩莱里是 1 8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自然法典》是其代表作之一。摩莱里以自然和理性为基础 ,分析了人性的本质 ,深刻批判与揭露了私有制 ,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 ,提出要彻底消灭私有制这一“罪恶之根” ,建立符合自然精神的、促进人类永远幸福的政治道德制度 ,并且制定了一部“合乎自然意图的法制蓝本”。作者认为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 ,自然法思想不仅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 ,而且也对无产阶级革命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一、人性———自然法律的前提“大多数的哲学家”认…  相似文献   

13.
在法律实证主义兴起以前,最有影响力的法律理论几乎都将世俗法律的效力归结为某种"高级法"的权威,因此,法律不是人的理性所能控制的,当然也就无所谓理性立法。古典自然法理论提出"法律是人类理性的体现",在承认人的理性能力的前提下,更是将法律归结为人的理性活动的结果,即所谓理性主义法律观。但在法律实证主义视野内,立法并非纯粹的科学活动,而是政治行为的结果,后者并非都是理性的,所以,立法也就不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法学所要研究的问题。法律与立法的分离,促使法学研究的重点出现了"司法化"的转变,现代法律科学正是在这个法律规则及其适用的意义上具有了"科学"的含义。20世纪末产生的立法法理学,则尝试拆除法律与立法之间的篱笆,揭示出立法中的理性及其可能性,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化法学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2000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曾组织国内部分学者以“法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为题,召开了一次小型学术研讨会。会上,张文显等对当代中国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做出了“从阶级斗争范式到权利本位范式”转换的估价。这确实是中国法学50多年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发展的事实。 严格说来,“权利本位范式”应当和“以法律规范为核心”具有一定的逻辑关联。但如果站在谨慎对待该范式当年提出的背景上,则不难发现,它是以某种价值呼唤为背景而提出的一个法学命题。在逻  相似文献   

15.
理念论哲学:自然法是法律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清德 《社科纵横》2002,17(3):46-47
对理性的功能性解释兆始于苏格拉底 ,认为理性有对真理的终极诉求 ,法的追求就在于实现法的自然或观念正义。它是古希腊哲学人文主义兴起的契机 ,是西方理性主义长盛不衰的源流。柏拉图则将理性超功能化理解 ,认为理性是一种先验的定在 ,一方面肯定了理性对人的绝对意义和法律有对本身价值的追求 ,有了自然法与实在法的明显划分 ;另一方面 ,对人类行为作出了逻辑目的推论 ,走向了法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整个人类理性的发展经历过两次大的分裂:一次是人与自然的分裂,它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降生;另一次是个体与群体的分裂,它标志着人类走出中世纪的努力。从中华民族的理性发展历程来看,这两个分裂完成得远不如西方彻底,这与中国传统的群体本位尤其是“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息息相关。从历史的维度看“,天人合一”对于中国明末以后物质文明发展的滞后、现代性觉醒缓慢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场景中,在当代解释学的大背景下“,天人合一”的某些因素有着它继续生存的基础和权利。1“天人合一”的命题尽管古老,但近年来在学术领域出场的…  相似文献   

17.
卢毅 《浙江学刊》2000,1(2):112-117
本文从中国自由主义启蒙运动的背景分析入手,通过对五四诸子“个人社群观”嬗变流程的脉络梳理,来揭示彰显其内在思想张力之生成及缓解的深层缘由。作者认为,西方自由主义的原生基石预设于“个人主义”所取得的毋庸置疑的先验地位之上,而中国近代自由主义则与此迥然有别。虽然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激进派为了摆脱两难困境,曾经一度突破了保守派布下的樊篱,逼近触摸到“个人本位”的观念,但在“启蒙的屈辱”的心理作用下,很快又回撤到早期先驱者的归宿窠臼中去,重新操持起“社群本位”这一当代社群主义的主流话语。这种在中国近代思潮史上屡见不鲜的殊途同归现象,究其根源乃在于,当面临着与生俱来的内心撕裂之痛苦时,亲历者往往采取了二者择一的一元化思维进路,抑或是某种笼统模糊的调和手段,亟欲强行将之缓解。而从如此颟顸浮躁的心态出发,在现实政治的运作过程中只能导致其“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相背离。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政府领导理念有十一种转向 :从本土化领导走向国际化领导 ;从工业化领导走向信息化领导 ;从人治化领导走向法治化领导 ;从国家为中心的“管理”行政领导模式走向兼顾公民利益和公共利益平衡的行政领导模式 ;从权力取向的领导走向服务和影响取向的领导 ;从“公共行政”走向“重塑政府” ;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 ;从工具理性走向交互理性 ;从传统的目标—过程取向走向结果取向 ;从官僚本位走向顾客导向 ;从效率取向走向质量取向。  相似文献   

19.
陶清德 《社科纵横》2001,(6):36-37,41
存在哲学观是古希腊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它否定了自然法则是调整社会的规范,认为理性是真理的标准和人性的根本.到智者学派阶段,一切以人的理性为出发点和标准的自利信条培植了丰厚的个人主义的文化底蕴,个人理性成为自然法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章高荣 《社会》2020,40(1):187-212
寻求法律移植与习俗的有机统一无疑是中国法律现代化最为重要的问题。由于缺乏微观政策过程的分析,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本文从法律现代化和法律多元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以《慈善法》中“慈善”概念的形成为例,探讨了法律移植与习俗如何通过立法体制影响法律的形成。研究发现,习俗通过回应性立法的制度安排以及立法者的双重身份被纳入到决策中。法律移植的慈善概念则通过法律专家与立法者的深度互动产生作用。然而,立法过程中提案与审议的分离以及政治官僚制的决策模式使得形式理性法律的建构面临双重消解。因此,促进立法体制的优化才能实现立法中形式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