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2010年第三期上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资料分析,并与第一、二期同类调查以及相关国际资料的比较发现,男性、农村和低学历被访更多地固守传统性别分工意识,年代比较结果未显示性别分工态度趋向平等;国际比较结果也显示上海人的性别态度仍较为刻板。此外,社会角色的性别等级秩序仍被合理化,而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则是社会等级认同的主要潜因。因此,需要从制度建设、传媒责任和社会性别意识的觉醒等多方协力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2.
女性意识的奴化、异化与超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男权制意识形态通过霸权话语秩序和性 /性别制度构筑起男性社会的文明大厦 ,在这样的文化意识形态社会中 ,女性只能以一种奴化、异化的形式生存 ,并且存在于更深的精神意识层面。历史证明 ,意识形态的作用比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更强大 ,也更有力地维持了男性对女性的控制。现代社会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 ,使女性定义自我、自我超越的需求日益明显 ,而社会文化的发展 ,又让女性对改变现有的性 /性别制度下两性关系秩序的要求愈加迫切。性别秩序的革新只有在女性充分意识到了自我的真实存在后 ,在重新整合自身的意识行为 ,并以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向旧有的话语秩序、向侵占和排挤了她的自我意识的男性虚假意识挑战的基础上 ,通过自由选择自身的意义、本质和价值 ,自主控制自身意义的产生和塑造 ,才能逐步实现消解、超越男性霸权话语对女性的控制作用 ,颠覆男性中心的概念秩序 ,摆脱女性意识被奴化、异化的现状 ,而女性受奴役、被控制、为男性牺牲的历史也才有可能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3.
庞秀慧 《中州学刊》2012,(1):192-195
近年来,人们对乡土小说的关注多以民工和保姆题材为主来考察乡下人在城市所面临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苦难,男性的性别怨恨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乡村男性的性别怨恨,源自于城市女性凭借着城乡的文化差异对他们所实施的性别权力。虽然这种性别权力询唤了乡村男性的主体生成,但它依旧是传统秩序的表现。在社会转型期非但没有改变男性的主体性认知,还进一步强化了两性之间的性别对立,无益于性别秩序的改善和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4.
知识女性作为当代中国妇女研究的一支主要力量,在性别知识建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们不仅有着男性知识分子所不具有的女性的切身体验,而且与其他阶层的女性相比又有着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这两者的结合,使得以妇女为主体的性别知识建构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因为,知识是有性别的,性别也是需要被知识化的;而知识化了性别经验和经验化了的性别知识,在女性与男性、女性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不仅可以改变人类知识生产的体系与模式,还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和谐有序地向前发展。三十年来,当代中国知识女性在总结妇女经验、阐释性别理论、传播性别知识、践行性别理念等方面所进行的不懈的努力,一方面为人类从性别角度深入了解自身奠定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为改变现实中各种性别不平等的观念和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人们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和传统性别制度的改变,又为新的性别知识乃至人类知识的再生产提供了无尽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对于青海改善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公平性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利用社会性别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发现:青海农村参合女性的利用率虽有所提高,但利用程度与男性存在较大差距。针对这一现状,青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应建立在较强社会性别意识基础之上,使制度更有利于女性对卫生保健服务的利用,以此来改善其健康水平,缩小两性的健康差距,最终实现健康公平。  相似文献   

6.
妇女参政是衡量妇女地位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建国后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妇女的参政地位,但目前仍存在着妇女参政中民主参与比较普及而权力参与普遍滞后的问题。本文运用政治学和社会性别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后,认为这与我国当前存在的传统性别文化偏见、现有的培养选拔制度不完善、立法滞后、男性领导认识不到位、城乡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为此,我们从构建性别平等社会文化、完善妇女参政的制度建设、健全妇女参政民主监督机制以及提升妇女自身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妇女参政的相应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 社会性别(Gender)是一个不同于生理性别(Sex)的概念,是社会基于生理性别的差异,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男女两性的行为、角色进行不同标准的规范和塑造的产物,是后天注入的,是家庭、社会长期教育和影响的结果。社会性别理论是在西方女权运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解释和分析性别关系的理论,重点关注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在系统分析女性和男性的角色、利益、需求和权力关系基础上,力求通过向女性赋权,从制度上扶持和保证女性发展,改善女性地位,让两性都能在发展中受益,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以改变男女两性不平等的关…  相似文献   

8.
麦卡勒斯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具有男性特质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很多是作者自己真实的生存镜像.通过解读这些被社会排斥的性别身份颠覆者,可以探析到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在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中,无论选择妥协还是抗争,"双性同体"的理想注定是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2009年11月21日至22日.四川省婚姻家庭及妇女理论研究会筹办的“男性在社会性别平等中的参与”理论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国内社会性别工作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基层实践工作者和公共管理人员50余人聚会蓉城.共同探讨社会性别平等过程中男性参与的现状及对策。与会代表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男性代表占60%.会议收到论文44篇。  相似文献   

10.
现代广告中男性形象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瑰丽 《云梦学刊》2005,26(5):101-102
广告中男性形象的模式化倾向已引起广泛关注。传统广告中男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男性的社会角色定位;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广告具有性别教育功能;时代和社会要求广告中的男性形象应突破某些传统成见,体现出男性社会角色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1.
周旅军 《学术探索》2014,(3):121-125
通过分析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中的企业家数据,研究发现,女性企业家在获取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上的表现基本与男性企业家持平,甚至更好,在目前最想得到的帮助方面也是服从市场竞争的需要。在观念上,与男性企业家相比,创业动机并无二致,工作态度和对能力的自信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性别分工意识更为现代。但是,这些行为和观念更多的是对市场的适应,她们的社会性别意识仍受到传统性别社会化的规训。  相似文献   

12.
龙秋霞 《学术研究》2003,(11):76-79
本研究从社会性别视角切入,分析在艾滋病(AIDS)传播中,男女两性性观念差异、以男性为中心的性行为模式以及社会性别不平等因素对妇女健康的负面影响,探讨体现性别因素的个人及社会防范艾滋病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从性别文化的角度检视 1 95 0 - 1 970年代中国诗歌对女性形象的想象和期待 ,我们会发现 ,在这一想象和期待背后潜藏着的仍是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化的性别立场。而这一性别立场最终导致中国社会的两性关系向无性化和一性化即男性化发展。所谓的“男女平等”只不过是抹杀了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 ,将女性变成男性的话语表达。由此可见 ,社会给予了女性同男性一样的政治地位 ,它也就用“平等”剥夺了男女各自的自我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14.
侯艳兴 《兰州学刊》2011,(3):178-182,196
民国时期的"太太"不仅是一种称呼,还是一个社会类别。其具有阶级、性别与身份的文化内涵:太太是上流社会男性妻子的专用称谓,这些男性包括达官贵人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尽管她们受过教育、具有现代性,但是因其缺乏独立人格和国民身份,受到知识分子的批判。此外,她们仍然处于传统的社会性别权力秩序之下。  相似文献   

15.
传统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制度下,家庭是女性日常生活的核心。但是,最近几十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农村女性大量流向城市寻求工作机会的现象。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更多从户籍制度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个体理性选择等方面去解释原因。在这个解释路径中,相对缺失社会性别视角。社会性别理论——从社区、家庭和个体三个层面具体探问:社会性别机制如何制约和影响女性农民工流动,反之,女性农民工的流动对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又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另外一个解释女性农民流动原因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现代女性写作在特定历史情景下,积极汇入新文学革命和社会改革大潮,同时持以游离、挑战于主流文化的性别言说。其从性别视角对女性自我、身体、婚恋等及其与男性、社会之间关系的表述,形成了突破传统意识的性别审美建构和文化中的性别角色重构。  相似文献   

17.
王冬梅 《晋阳学刊》2008,(4):113-116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肺病隐喻和性别象征是相互关联的典型意向,既有疾病隐喻的性别化倾向,又有性别象征的疾病叙事,在性别政治的视野下表现出不同的叙事模式。肺病隐喻既有道德化和社会化倾向,又有审美化、意象化取向。男性的性别政治叙事主要关注男性肺病身份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女性肺病身份则主要体现为审美化取向,凸显其符码化和想象性特征。女性叙事呈现出层次性,萧红、丁玲等人的女性叙事描写肺病,关注爱情,心系女性;张爱玲等人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轧以丑怪身体呈现了女性在性别政治中的真实处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认为政治精英的地位获得是具有性别差异的,这种差异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与身份政治的变迁。本文使用2010年全国获得的1870位科级及以上政治精英的资料,以性别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两性晋升的因素。研究发现,影响两性政治精英晋升的共性方面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正向作用;差异性方面则是性别因素,女性政治精英地位的获得会更多地受惠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自身的性别平等观和平衡工作与家庭角色的能力。男性政治精英向更高层次晋升时亦受到性别观念和平衡工作和家庭角色能力的作用,但这些因素的影响力度弱于女性。我国在向上流动上依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性别身份依然作用于人们的向上流动,男性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便能进入政治精英成长之路;而女性既要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还要有赖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个人的性别平等观和平衡工作、家庭角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辉 《兰州学刊》2006,(12):88-91
文章通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对老年女性经济与生活状况的考察,探讨了老年女性贫困人口相关社会问题中隐含的性别不平等状况。文章认为,老年女性人口经济资源获得途径分为自我转移、家庭转移和社会转移三大类,老年女性人口在获得经济来源和收人支持方面因社会性别不平等而较男性存在较大劣势,进而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马芳平 《理论界》2010,(5):76-77
西美尔认为,性别是人的一种本质属性,人类文化并不是无性别特征的,从性别角度而言,现代文化客观因素的男性特征与女性本质是分裂的,现代文化客观因素的这一特征对男性与女性而言是压抑的,因而需要发展异质的女性文化,只有女性文化及女性存在方式与男性的一样受到重视的时候,社会文化才会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