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监管体制需要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变革,监管办法和手段也应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目前国际金融监管模式正面临一个结构性选择问题。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监管模式划分为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等。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应从监管模式、内容、考评方法、制度建设等方面实施有效金融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实行“三会一行”金融监管体制,这种监管体制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存在监管的空缺和不协调,内控机制不健全,自律性监管不完善。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金融监管模式,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应加快立法进程,填补立法空白;健全协调机制,完善监管体制;建立内控机制,发挥自律性组织的作用;实行信息披露机制。  相似文献   

3.
提高监管的有效性--我国银行监管的关键所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段时间以来,理论界讨论银行监管体制的问题很热闹,建议我国紧跟世界潮流,建立统一金融监管体制的呼声很高,但笔者以为现阶段我国建立这种监管体制的条件还不成熟。现在紧迫的任务不应是对监管体制大动手术,而应该是如何尽快转变监管理念、完善银行监管手段,建立和完善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促进竞争、控制风险、提高监管效率。  相似文献   

4.
政治行政体制因素对一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创设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以美、英、法、加等国为例,从纵向上比较政治行政体制的变迁对金融监管体制变革的作用,并从横向上分析联邦制国家和中央集权国家采用不同的金融监管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金融业日益融入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潮流,金融经济瞬息万变,给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的中国金融监管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通过比较几种不同的金融监管模式,分析它们的优势和劣势,并结合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现状,试图探索出更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金融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6.
金融监管改革出自不同程度的危机推动与问题导向,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主要经济体普遍推进了金融监管框架变革。近年来,随着经济运行复杂性增加、金融业态创新融合与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制有效性明显降低,分业监管、机构监管模式难以应对来自行业交叉、跨界传染等方面的风险。本文梳理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脉络,深入分析了当前监管体制存在的不足,建议政策部门应积极借鉴危机后主要经济体金融监管的"侵入"式、分析式、宏微观结合、"文化塑造"等改革理念与路径,加快建立符合我国金融创新特点、统筹协调透明、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7.
国际金融监管趋势及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监管机构置于中央银行之外的混业监管成为金融监管的一种国际趋势。WTO下的金融自由化不会削弱金融监管,WTO下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将由分业监管逐步向混业监管演进,着力于提高效率的内控式监管和自律式监管方式也将加强,并逐步实现从直接监管方式向间接监管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任钢建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8(4):133-136
金融监管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必须进行三大创新,一是监管模式必须进行创新,二是监管制度必须进行创新,三是客户隐私保护必须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9.
试析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从产生到完善,经历了混业一分业一混业的发展历程.本文从介绍美国金融制度变迁和金融监管体制两方面入手,着重考察美国的监管制度与特征,具体分析了美国金融制度的转变对于我国正在经历的金融改革的影响以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焦会成 《理论界》2000,(2):52-52
1998年 ,中国人民银行撤销了 31家原省级分行 ,设立九个大区行 ,基本实现了央行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随着证券业监管体系的完善和保险业监管体系的建立 ,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已基本形成。在新的金融监管格局下 ,中央银行如何实施有效监管。1 营造良好的金融监管外部环境。近年来 ,随着一些金融风险的相继暴露 ,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出现 ,社会各方面对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统一和提高。目前 ,监管工作缺乏广度和深度 ,均不同程度地与环境制约有关系。人民银行管理体制和党的领导体制改革以后 ,有利于保持中央银行…  相似文献   

11.
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着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乃至全面开放的局面,同时也会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强烈冲击。在当前金融监管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对银行业的监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加强金融监管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金融综合经营趋势下,我国当前的“一行三会”制分业监管体系已不适应国内金融发展的监管需求。应在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改革经验的前提下,实现我国金融监管的变革,宜分“三步走”:第一步,在不改变“一行三会”制监管结构的前提下,尽快确立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实现机构性监管向功能性监管转变;第二步,作为过渡,微调现有监管框架,在“一行三会”之上建立综合协调机构,实行综合监管与分业监管相结合的综合监管模式,为多元化监管向一元化监管、功能性监管向目标式监管过渡做铺垫;第三步,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实施基于目标的综合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13.
跨国银行业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产物,巴塞尔体制为跨国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有效监管提供了完善的方案。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融入世界金融体系程度的加深,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境内的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和对我国银行在国外设立的分支机构的监管,充分借鉴巴塞尔体制中的先进监管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制,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国外,近年来混业经营和统一监管已经成为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在我国,金融开放及金融创新引致的混业经营趋势对分业监管体制形成新的冲击。本文在分析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新变化和我国分业监管面临的新挑战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孙亮  刘瑞波 《齐鲁学刊》2007,(5):144-147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证券化、金融创新和金融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业必将实行混业经营。从整个金融业的分工演进过程,以及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和金融现实来看,我们正处在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过渡阶段。我国金融体制由分业向混业的转变离不开金融监管方式、机构和制度的变革。根据渐进式体制变革的思路,以及发达国家金融制度变革的经验,结合中国金融发展的实际,中国金融监管的改革,也要遵循渐进调整、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5,(1):68-7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推动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我国金融业尽管分业监管制度已经建立,但存在诸多问题,亟须完善和改革。当前金融监管的缺陷在于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金融宏观审慎框架不完善、分业监管模式的内在缺陷以及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不足。借鉴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经验,我国的金融监管改革要尽快建立起完整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和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平衡创新与监管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许凌艳 《社会科学》2008,38(1):85-92
金融衍生产品和混业经营的发展对以金融组织机构性质为标准而形成的传统金融监管模式提出挑战.旨在有效解决金融业混业经营格局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依功能性监管规则而形成的统一金融监管模式及制定资本市场统合法的金融法改革方兴未艾.我国应积极应对"金融监管现代化"的全球趋势,尽快构建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和谐生态的金融监管体制,在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上,建立和完善牵头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近期我国众多金融机构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缘于我国金融监管的薄弱.在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必须继续深化金融改革,选择新的监管框架,妥善处理好货币政策下金融监管的关系,做到金融监管"三架马车"的协调,不断强化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从而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综合经营逐渐成为我国金融业主要经营模式的今天,为了克服在分业监管体制下的监管缺位和多重监管等弊端,以及更好地降低系统性风险,我国有必要尽快建立适应金融业综合发展的统合监管体制.短期方案(1-3年)维持现有的基本监管框架,新成立法定的牵头监管机构--国家金融监管委员会,统一协调监管职能.中长期方案(3-10年)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并入国家金融委员会,使之成为实质上的统合监管机构.同时设立金融服务和市场特别法庭,促使国家金融监管委员会认真依法监管,提高金融监管甚至整个金融业的法制水平.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后各国更为深刻地意识到金融监管对于一国金融业兴利防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国外的经验看,集中监管削弱了对不同监管目标的追求力度,统筹协调的效果也不如预期,而且"超级"监管机构难免贴近当前政治和政府,有违设立独立、专业监管机构的初衷。遵循金融监管的内在规律和中国实际的要求,坚持并完善分业监管体制具有应然性和合理性,它有利于在专业和相对独立的基础上优化金融监管,并可与问责制相结合,落实角色责任,强化监管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