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要论中国神话的源与流,这是一个大题目,很难措手,本篇只能略述概要。而在略述概要之先,又还得从一篇文章的按语说起。去年五月,我接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房建昌同志寄来一篇稿子:《倭纳与〈中国神话学辞典〉》,要我想法觅一发表的地方。我看这篇稿子写得还不错,使把它推荐给我院院刊《社会科学研究》,不久被接受而且发表在同年第五期上了。发表之际,我写了一段简短的按语,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2.
《鲁迅书信集》附录收有鲁迅一九三三年八月一日致“编辑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记录了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迫害进步作家的罪行,谈到关于茅盾被捕,丁玲被害等问题,是一封内容十分重要的信件。但信中提到的这位“编辑先生”是谁?是哪个刊物的编辑?信中所说的《科学新闻》是一个什么样的刊物?关于《科学新闻》所载茅盾被捕、丁玲被害的消息是怎么回事?由于一直未能找到这位“编辑先生”,《科学新闻》这种杂志也一直未能发现,所以对此信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更是茫无所知。在一次访问端木蕻良时,端木蕻良偶然谈到,这封致“编辑先生”的信是鲁迅写给  相似文献   

3.
《山海经》与战国时期的造神运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山海经》中绝大多数的志怪神话并非史前文化的“遗存” ,而是在战国时代根据特定社会需求对前赋文化做出的新综合。记录在儒家经传上的传说故事也不是神话的历史化 ,倒正是《山海经》神话的原始素材。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缺乏高昂的宗教热情而以现实主义为文化的基调。这种文化在个人生活上追求长寿、富贵、多子孙。战国诸侯在享乐腐化方面超过春秋 ,他们注重养生 ,追求长生。这样 ,方术之士为取信诸侯而为历史人物制造神圣故事使战国发生了一场造神运动。这一运动的主角方士以长生不死之术谒见诸侯时多备有说辞底本 ,临事取用。《山海经》当是神仙方术之士事先备好的资料汇编  相似文献   

4.
周书灿 《学术界》2024,(2):192-199
1938年,杨宽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古史传说出于神话演变分化之说”,对于《穆天子传》周穆王西征和西王母故事演变的分析,颇有重要的理论启发和参考价值。1996年,杨宽先生写作《〈穆天子传〉真实来历的探讨》一文时,并没有放弃“古史传说出于神话演变分化之说”,但他的学术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在学理上呈现出诸多矛盾。杨氏关于《穆天子传》的“真实来历”,“周穆王西征史迹的真实性”,“《穆天子传》所述及周初历史的正确性”的信古倾向,反映出其学术思想呈现一定的倒退之势。  相似文献   

5.
在《故事新编》创作方法的问题上,争议是颇大的。有人认为它是现实主义的,有人认为它是浪漫的主义的,有人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还有的逐篇具体分析而将这些小说分别划入某种创作方法(这一派的具体看法又有不同)。总之,各抒己见,说法纷纭。本文不拟就此问题进行争呜,只准备围绕主体的创作心理,论述《故事新编》的浪漫主义线索。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其中,属于神话题材的有《补天》、《奔月》,属于传说题材的有《理水》、《铸剑》,属于历史题材的有《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在这里,神话、传说及史实本身作为“新编”的对象,是既定的,即使它们的流传有歧异,但作者对之只存在选择的问题;而“演义”,却自然而然包含着艺术虚构即鲁迅所谓  相似文献   

6.
茅盾,不仅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中国神话学的奠基巨人。他在二、三十年代写的《神话杂论》、《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收入《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楚辞与中国神话》,《关于中国神话》、《读<中国的水神>》(收入《茅盾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是探讨神话学理论的专著,是“企图在神话领域内作一次大胆的探险”,“实在是开荒的性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序》)茅盾的中国神话学理论迄今还没有人给予认真的总结和评述。本文力求系统全面地在评述茅盾的中国神话学理论方面作一些探索和考察。  相似文献   

7.
英国汉学家倭纳撰写的《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一书对于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神话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热心传播中国神话、传说以及相关民间信仰、宗教习俗的同时,也散布并强化了对中国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神话的诸多偏见。其所持的"中国神话贫瘠论"强化了西方世界的相关偏见,这一偏见成为烙刻在"中国神话"上的标签。一部现代中国神话学史,就是在不断对"贫瘠论"进行申辩或反驳的过程中展开的。该书的强烈西方中心主义立场警示中国乃至东方的神话学者建立起一门"有差异的神话学"。其广义神话观对探究"神话"这一文类的边界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8.
无头战神刑天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刑天即蚩尤 刑天,是中国古神话世界的著名“反抗神的神”。其事见《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刑天)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的形象蕴涵着激励人们斗志、败而不馁、愈战愈勇的力量。晋朝诗人陶渊明予以热情歌颂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刑天的对手是位天帝。据袁珂同志考证,此“帝”即上古神话与历史传说内极其煊赫的黄帝。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揣想,刑天殆即古神话的战神(兵主)蚩尤。据现有资料看,蚩尤是黄帝的主要敌手,而且也被黄帝斩杀得身首异处。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地位,毛泽东同志给了最深刻最科学最全面最崇高的评价。鲁迅的思想发展道路及其杂文的战斗意义和艺术价值,瞿秋白同志在中国第一个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折。然而,最早开始对鲁迅作品作了正确评价并阐明应当如何研究鲁迅的,则是我国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同志。早在1921年,茅盾同志在《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中就说:“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小说月报》12卷8期)1922年当《阿Q正传》刚刚发表四章,茅盾同志便立即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13卷2期《通讯栏》)1923年,他又写了《读<呐喊>》,对《呐喊》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作了全面的评价,最后写道:“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呢?”(《文学周报》91期)表示了对鲁迅崇高的故意。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前后,鲁迅受“新月派”文人陈源之流的恶意歪曲,茅盾  相似文献   

10.
一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四篇中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在《<绛洞花主>小引》一文中又说:贾宝玉看见了“很多死亡”和“不幸”,因而形成“大苦恼”。(《鲁迅全集》第八卷第一四五页)《红楼梦》写了八九百个人物,重要的不下四五十人,为什么弥漫贾府的悲凉之雾只有宝玉不但呼吸到了,而且领会了呢?为什么人人皆  相似文献   

11.
<正>位于我们青海西南部的昆仑山,以其横空出世、莽荡辽阔而带有几分神秘色彩,它便犹如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一样,成了众神聚集的地方.《山海经》说它是“帝之下都”,有“天枢”、“天门”,为“百神之所在”.因此,昆仑山不仅是江河的源头,它还是我国神话的一大源头呢!从古老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到后来的“白娘子盗仙草”,无不与昆仑山有关.而保存昆仑神话最多的典籍,则应算是屈赋了,它比《山海经》、《淮南子》中记录的昆仑神话还多,以至使大学问家、大考据家朱熹“疑《山海经》、《淮南子》二书,皆缘《天问》而作”①.这“疑”虽说不对.但它却可借以说明屈原《天问》保存神话之丰富,而《天问》所保存的神话,又“大都是昆仑区的故事”②.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他是一个浪漫主义大家,一生坎坷,命运多蹇,其作品往往借助神话来抒发他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愤,《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篇篇都有神话,特别是昆仑神话.下面分别叙说之.《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班固《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屈原“虽怀内美,重以修能,正道直行,而罹谗贼,于是放言遐想,称古帝,怀神仙,呼龙虬,思(女失)女,申纾其心”③.诗中曰:  相似文献   

12.
《中文信息》2005,(1):17-23
古史关于古蜀历史的记载如凤毛麟角,杨雄《蜀王本纪》也只是搜罗了一些关于古蜀历史的传说,难以勾勒出古蜀历史的大体轮廓。对今天研究三星堆文化及巴蜀文化具有重要参照价值的《山海经》鲁迅先生都视之为“盖古之巫书也”。因而,前人治古蜀历,大都只能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就连年代较为久远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只能发出“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喟叹。  相似文献   

13.
新版十六卷本《鲁迅全集》,对鲁迅的作品,都据手稿或初版作了认真的校勘,是较为令人满意的版本。虽如此,但亦偶有疏忽之处。如《南腔北调集》所收《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所引录柔石狱中致冯雪峰信中的三处称鲁迅为“大先生”,刊误作“周先生”,却未据鲁迅手稿校正,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疏漏。查1961年8月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手稿选集》,三处“周先生”均作“大先生”。我又托上海鲁迅纪念馆杨志华同志,核对了柔石在狱中致冯雪峰信原件和鲁迅抄件的复制件,也都作“大先生”,可知鲁迅在撰写《为了忘却的  相似文献   

14.
王延梯同志主编的中型名言工具书《中国名言辞典》,由山东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辞典》汇集了我国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的各种体裁作品中的名言佳句,共计4091条,是我国近年来出版的又一部别开生面的名言荟翠之作。综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宗旨正大,立足“致用”。正如著名学者殷焕先先生在《辞典》序言中所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辞典》从“史的教育”出发,汇编祖国先民之名言,成为一集,网罗万象,彰明是  相似文献   

15.
<正> 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描写了“大人国”、“小人国”的精彩故事,殊不知这种“大人国”、“小人国”的传说,不仅西方有,而且中国也有,在《山海经》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山海经·大荒东经》:“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臂。有小人国,名靖人。”《海外东经》:“大人国在其北,为大人,坐而削船。”《大荒北经》:“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漦姓,黍食。”《海内北经》:“蓬莱山在海中,大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说:从东京到仙台途中的驿站,他只记住了两个,除了一个日暮里之外,“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据许寿裳在《〈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中回忆:鲁迅“有一次,从仙台回东京,为的要去瞻仰明末大儒朱舜水的遗迹,忽然中途在水户下车了。鲁迅说水户是“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其实不确;水户的朱舜水遗迹为何,许寿裳也未言明。据朱舜水的日本弟子安积觉所撰《明故征君文恭先生碑阴》一文的记载,朱舜水是死在“江户驹笼之第”。这个地方就是后来的东京第一高  相似文献   

17.
《读山海经》与《桃花源记》皆陶渊明寄托之作.陶渊明寄情神话世界,并非启幕金玉、珠宝、神仙洞府,而是膏黍、膏稻等百谷自生的稷泽.稷泽、都广之野神话与小成都传说皆源自蜀地.都广之野是伏羲、黄帝所居之地,也是民风纯朴、自然的国度.人心只有忘掉利欲、智慧,回归素朴自然,才能与伏羲、神农之民相遇,才能进入桃花源.  相似文献   

18.
同《周易》一书一样,《山海经》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为奇特的一部。关于它的性质,作者与成书年代及其价值,虽历来众说纷坛,却论之者颇多;但对它的“荒诞”,至今学术界尚未作出理想的科学解释。为使《山海经》的研究走出迷茫,今笔者不揣浅陋,试力求给以合乎逻辑的解释。其说当否,恳请方家指正。《史记·大宛列传》载太史公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不仅太史公不敢言“《山海经》所有怪物”,班固在《汉书·张骞传》赞语中,更加上了“放哉(荒唐)”的判断词。王充《论衡·谈天》也说《山海经》“为…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对唐朝的兴衰史及其文化做过研究,很得些文史学家们“没有见到的话来”。他计划写作的《杨贵妃》,就是力图用文艺的形式展示其部分成果,以为现实服务。因此,鲁迅于一九二四年夏,利用给陕西省“暑期学校”讲中国小说史的机会,在西安做了许多实地考察。这些,不但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史料,同时也是值得追念的。  相似文献   

20.
袁珂先生以《山海经》为战国时楚人所作,其论据有四:一、楚盛巫风,而《山海经》与巫术有关;二、有楚方言;三、楚辞神话与《山海经》相合者极多;四、楚为黄帝、颛顼之后,而《山海经》于此二神的事迹记述最多。袁说近是,下文将补充七条证据。一,楚辞特有的修辞在《山海经》中时有出现。(1)《北山经》云;蔓联之山有兽,见人则呼,名曰足訾,其鸣自呼,灌题之山有鸟,见人则跃,名曰竦斯,其鸣自呼。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云:“《楚辞·卜居》云:‘将哫訾傈斯’,王逸注云:‘承颜色也’。哫訾,即足訾,其音同;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