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在世界史的近代时期(即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到1917年)中的发展情况是使人感到兴趣的,这首先是因为,正是在这个时期以后几十年导致人民革命的力量在中国的传统社会诞生并开始壮大。苏联学者对于中国近代史,如同对中国其他时期的历史一样,一直在有计划地进行研究。本文是对苏联近年来出版的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著作(中国国际关系史除外)作一分析。总结的起点以1972年为宜,因为在这一年苏联出版了一部由苏联中国学家集体完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一场以高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日本、西欧等国蓬勃兴起,并很快波及到全世界。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高技术的优势看做是下个世纪能否成为世界经济技术大国的基础。因为高技术已经不只是科技革命的内容,它对整个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巨大影响。高技术的作用,从经济发展来讲是生产力,从军事角度来讲是威慑力,从政治上来讲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来讲是推动力。因此,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当代一个热点问题。现在许多国家都普遍认为90年代是高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本世纪5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往往不能适应甚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必须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中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及时进行改革.苏联现行的经济体制基本上还是30年代工业化时期在产品经济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中央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在科技革命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前世界微电子技术发展的两种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电子技术是使电子元件和电路微型化的技术领域,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电讯等,是信息技术(包括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基础,是整个高技术的先锋。作为现代技术革命的中心,微电子技术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主要以军事为导向;70年代后,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又主要选择以满足国际市场需要为目标。但是,在进入90年代后,“冷战”的结束使国际社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美国与苏联两极主导的世界格局已告完结,多个中心力量主宰的多极化格局正在形成。这种历史条件的变化必然要影响到目前微电子技术发展的定位。那么,微电子技术究竟沿着怎样的方向或模式发展呢?对此,世界各国政府、军事、企业、科学界这些社会力量尽管在做具体选择时可能有所差异,但从目前来看,以下两种价值取向正在成为微电子技术发展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在苏联的社会生活中,“科学技术革命”已经成了一个专门的术语,在文献中,它一般是以HTP这一缩写词出现,这表明“科学技术革命”是一个使用极其频繁的概念。的确,科学技术革命问题不仅是今天苏联理论界十分关注的一个学术问题,而且也是苏联党和国家的决策部门极为重视的一个战略问题。澳大利亚学者T·H·里格比和R·F·密勒在1976年出版的一本研究苏联科技革命的专著中指出:“尽管西方对存在一次所谓‘科学技术革命’曾经鼓噪一时。但是只有少数有远见的科学家和著作家注意到了这场革命的特殊本质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意义。相反,科学技术革命在苏联却受到了极其广泛的注意。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以及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著  相似文献   

6.
学者们和哲学家们正着手探索科技革命的现阶段及其前景的时刻,提出“高度的契合”这一用语看来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里是想说,新的更高的生产技术发展水平,应该有跟自然界处于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及人的新的更高的发展程度与之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这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社会哲学研究。首先让我们用三言两语,谈谈这些问题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苏联《社会科学》杂志1981年第3期报道,苏联科学院主席团所属科学与技术的哲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学术委员会科技革命全球问题组干1980年11月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苏联科学院院士、通讯院士、哲学博士及其他学者和专家。科技革命全球问题学术小组负责人E.费多罗夫院士在开幕词中强调指出,人类已发展到如此阶段,它要求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努力,谋求有效地、建设性地解决  相似文献   

8.
研究法国大革命在苏联有久远的传统。从50年代末开始,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研究在许多国家有了蓬勃的发展。学术界发现了很多实际材料,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从而使人们对一些解释法国大革命事件的传统论点产生了怀疑。对过时的评价重新研究、摒弃教条主义模式的必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了。为了就苏联史学界深入发展法国大革命研究的途径交换意见,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研究所于1988年11月举行了一次有全国各地30位史学专家参加的圆桌会议。会议讨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问题涉及雅各宾专政的主要问题。苏联史学家传统上对这一革命时期很感兴趣。从20年代起,苏联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特点就是雅各宾中心论,这一观点一直保留到近几十年。苏联史学家认为,雅各宾专政是革命民主  相似文献   

9.
思哲 《探求》1998,(Z1)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以革命性和科学性为特征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非常复杂的变化,许多问题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者作出新的回答,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这也就是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逻辑。一、新实践: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内在动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审视一种理论的新发展首先必须分析与之相应的社会实践的新发展。要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首先也必须了解社会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与微电子学领域的进步相联系的科技革命新阶段。由这个进步引起的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矛盾正在继续加深。这表现在再生产经常发生周期性危机,而这种危机同长期的结构危机结合在一起;还表现在国民总产值增长速度的降低,就业的缩减和失业的扩大,失业成了资产阶级社会最尖锐的问题之一。垄断资本家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在于广泛利用科技进步成就,在推广应用微电子技术基础上实现经济改革。但是这引起资本  相似文献   

11.
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时期。这一转折是由许多客观原因引起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在迅速发展。例如在联邦德国,科技革命是在国家垄断制度的范围内发生的。这一制度从70年代中期起,在对内政策的一切方面都力图向右转,取消了劳动者已经争得的许多社会经济成果和部分一般民主成果,从而为资本主义的积累保证了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就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纵观苏联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不断探索、建构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其始终。大致而言,苏联学者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20年代的探索阶段,30年代的完成阶段以及50年代后的修正和完善阶段。苏联学者普遍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领域"推广"与"运用"的理解路径,逐步建构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组成部分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系统梳理和分析苏联学者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进程,总结其中存在的得与失,对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一、二十年来,西方和苏联的学者大力开展系统论的研究.在五十年代左右,美国一些自然科学家积极提倡系统论,随后一些社会科学家也参加这项研究.从六十年代起,苏联一些社会科学家开始研究系统论,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论著,创办了《系统研究年鉴》.目前,系统论在苏联已经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广泛传播,大家都在探讨"系统分析"、"系统方法",形成了一个"系统运动",出现了研究系统论的热潮.现将苏联学术界研究系统论的一些情况,扼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金融创新及其启示杨秀华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领域出现了一场以金融创新为标志的金融革命,被称为“金融创新”。它首先发源于美国,后来又传播到西方其它国家和地区.在其影响下.香港、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发展地区或国家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活动、到80年代中...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文化生态学是20 世纪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最初的文化生态学研究是由人类学家们进行的,主要探讨人类文化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90 年代以来,文化生态学研究的领域有了重要扩展。来自人类学、生态学、工程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和传播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学者共同合作,从多个角度分析由于信息技术革命造成的新媒体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呼吁社会关心文化生态,并创造一种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可被称为“信息文明”的新文明  相似文献   

16.
一、人的研究新潮势苏联自从1980年《哲学问题》杂志召开了关于人的问题讨论会,并公布了会议情况和讨论材料,随即立刻引起了本国以及东欧等国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共同认为,研究人的问题在当前科技革命的进步背景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而使人的研究掀起了新的高潮.苏联学者弗罗洛夫在《人的前景》一书中指出,"人和人的未来是当代的全球性问  相似文献   

17.
(三)改变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结构苏联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每种所有制形式都应以能够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加快生产的增长和提高生产效率为依据。学者们认为,目前苏联应保持多种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多层所有制结构。在国家(全民)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集体所有制、国家-集体联合所有制、个体所有制形式可以同时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共进行过7次全苏人口普查,进行年代分别为1926、1937、1939、1959、1970、1979和1989年。第一次全苏人口普查于1926年12月开始搞。苏联学者至今仍对这次普查称赞不已。原因一是效率较高,尽管所有的数据都是手工整理的,但仅仅用了5年(1928~1933),全部资料便整理完毕,汇编成册;二是公开性较强,结果公之于众时没设禁区,普查资料先后出了56卷,是以后的历次人口普查所难以相比的。1937年1月6日苏联进行了全苏第2次人口普查,这次是试验性的一日人口登记。以O.A.克维特金为首的一批苏联著名统计学家筹备并领导了这  相似文献   

19.
从前,人们一般以非历史的个案研究方式研究革命,只强调引发革命的内部原因,而现在学者们越来越多地采取一种历时的(diachronic)比较方法来研究革命,更注重外部的、宏观层面的参数。许多学者认为,不仅应在某一社会背景中研究该社会的革命,而且应将革命看作历史的、世界体系的现象。在对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称“边缘”国家)中的革命作出全球性、历史性分析方面,世界体系论者的观点最有说服力。他们指出,核心-边缘关系呈现的支配-服从结构不断为革命创造条件,世界体系中积累的长期趋势如地理扩张、商品化、无产阶级化、资本集中和都市化等,造成了边缘革命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一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创立以来,世界上许多事物都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本身也起了变化.最近几十年间,主要帝国主义列强在技术和工农业生产组织方面进行了彻底的变革,原子能工程学、微电子技术、机器人技术及其他发生科学技术革命的领域都有了快速的发展.金融资本结构、垄断组织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力量和政治权力的基本杠杆越发集中在军工综合体和跨国公司的手里,帝国主义反人道的本质、天生的侵略本性越发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