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湖北宜城方言存在大量的变韵现象。宜城方言的D变韵是因“家”字的合音而成;其Z变韵表现为一个颤音r,无U化的倾向;其Z变韵处于该类变韵的早期阶段,早于襄阳方言、河南中北部和山西南部的Z变韵;儿化韵表现为一个舌尖卷舌的无擦通音,“儿”字已经融入前字的韵母,属于融合型。宜城方言的儿化韵有指小的功能,在多数情况下,有表亲切的感情色彩义和表口语的语体色彩义。宜城方言的动词变韵大多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动词重叠变韵表示完成且带有一种责难、批评和埋怨的语气;不及物动词变韵大都由语气助词引起,表达祈使、命令、征询等语气色彩;动词变韵的“D”主要表达句子的体特征,是句子层面的构形成分,不是后缀,应称为体黏附语素。人称代词方面,宜城方言的人称代词变韵具有表复数意义的功能;指示代词变韵方面,“D”的功能相当于量词“个”。  相似文献   

2.
清何萱《韵史》欲综文字形音义三者一以贯之,与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同时而著书旨趣相近。限于时代,何萱对音韵学的理解可以补苴之处颇多。然何氏不墨守《说文》成规,在体例上“参用今音条贯”,对等韵、反切切及声调之发展均有其独特之见解。其音韵学体系并非元明以来之北音系统,而是“根源于秦兴方音”,因而对研究十八世纪之通秦方言及其历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合并字学篇韵便览>基本上反映了17世纪初期北京方音的面貌.但是因为它存在人为设置音类、存古、迁就方言或者韵书与韵图安排不统一等问题,使得它的音系带有人为审定的成分,从而影响其纯洁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上古楚方言韵部特点的讨论早已有之,但使用传世文献与出土语料来研究这一问题,学界见仁见智,结论不尽相同.全文以《郭店楚墓竹简》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诗经》、《楚辞》以及先秦其它非楚地语料,并结合韵部的历史演变情况,对《郭店楚简》所反映的语音现象逐一分析,更进一步考察了楚方言的韵部特点,认为幽宵音近、之鱼音近是战国早中期楚方言的韵部特点.  相似文献   

5.
《切韵》三等韵的分类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等韵是《切韵》韵母系统中最复杂的韵。依据声母的分布、唇音发展的趋势、韵图列等的情况,前辈学者已经对三等韵做过分类。但是对诸如庚三、清、蒸、幽、之、歌三、齐三、海三、臻等韵系的归类意见并不一致,而且有些韵系的拟音不能反映出该韵类不同于其他韵类的特点。本文据《切韵》反切下字的情况,对分类标准做了尝试性的修改,认为人类韵包括精知章组字、B类韵包括庄组字,并讨论了一些韵的归类问题。结语部分把归类的结果与所构拟的《切韵》元音系统对应起来,使各类韵都具有独特的元音特征,寅A、B类韵(无论有无A、B对立)都是前元音;后来变轻唇的韵都是非前元音,其中子类韵都是非高央元音,五类韵都是后元音或高央元音;二三等韵合韵都以前低元音为条件;一三等合韵都发生在后元音中。  相似文献   

6.
应县方言的儿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应县方言儿化音的来源,并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几个方面描写分析了应县话的儿化现象,通过与大同话、普通话的比较显示了应县方言儿化韵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泉州传统梨园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因其严格的师承,该剧种保留了许多泉州话的古语特色。通过从梨园戏传统经典剧目入手,全面考察其用韵情况,并与《橐音妙悟》及现代泉州话韵母系统的比较,以期发现泉州方言四五百年间的音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北宋中期诗人文同古体诗的穷尽性调查研究可知:古体诗分为20部,用韵规整,但也有些借出韵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梓州永泰方言的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9.
明代江西词人用韵大体可以分为14个韵部。阴声韵7部,阳声韵6部,入声独立为1部。词作主要反映明代官话语音,同时有方音流露。其中有的用韵特点反映了江西赣方言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宋代《切韵指掌图》里,德韵开口字四配曾、臻、止、流摄,分别代表了文献音(配本摄阳声韵)和时音的四个层次。德韵配臻摄的“-k、-t混并为-t”后来与共同语臻、曾、梗摄三四等入声的“-k、-t混并”合流,从而形成了中古-k尾系统分化为“-k:-t”的近代早期新格局。德韵配止摄则是共同语1:3语音入声舒化“宕、江、通摄(-η/-i):曾、梗摄(-η/-i)”不对称格局影响下的产物。现代方言材料表明,德韵配流摄代表了方言口语音的底层。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的汉语方言学研究,在当时的学术氛围底下,逐渐发展出一种以《切韵》框架作为主要参照对象的研究模式。这种模式不久之后就成了考察汉语方言的主流方向。即使到了今天,只要我们随手翻开一部方言志,都几乎肯定可以找到若干份中古音和今音的对照表,而这些表格,也理所当然地成了讨论语音演变以及方言分区的依据。至于这种以古音为切入点的方法,为什么会在汉语方言的研究中一枝独秀,何大安曾经作过相当精彩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北宋张耒近体诗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宋晚期诗人张耒的1 424首近体诗的押韵情况来看,其用韵特点如下:近体诗借、出同摄之韵现象突出,阳声韵尾与古体诗一样,m、n、η不同程度地混押.这些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江淮方言的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13.
普通话“儿化韵”与昆明方言“儿化韵”的差异表现为间变各有不同特点。昆明方言“儿化韵”音变最终只有主要元音“e”在变,其他主要元音不变。  相似文献   

14.
对于汉语上古韵部之间的音转情况,学术界提出过“对转、旁转、旁对转、通转”等四种类别,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古韵部类之间其实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可以称为“旁通转”的音转现象.文章列举出古韵30部之间属于这种现象的30类音转材料,对这一音转事实进行了证明.  相似文献   

15.
说f     
本文剖析轻唇音f的形成音理和过程,并引用方言材料加以印证。同时解释了今f声母不拼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的道理。  相似文献   

16.
普通话中常用"了1"来表示动词的完成体,但在河南省的封丘方言区中动词后的"了"在口语中基本是听不到的,而是通过动词变韵来实现,是一种合音音变,变韵特点是主要韵母向着央元音的方向转变,在运用中大部分是"V+数量短语(或方位词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李贤的《后汉书注》中有四十例协韵音注材料,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改变,在唐代中期这些字读来已不押韵,李氏改音以求协韵的,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改声调以求和谐;改韵部以求和谐。其材料对于研究上古音到中古音的演变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方言中存在开口一等韵字读齐齿呼的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地理分布、声类分布、韵类分布进行细致的考察,认为:开口一等韵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读齐齿呼现象与韵母主元音、声母的发音特征存在一定的关联,这是受一定语音条件制约而产生的具有规律性语音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学者们构拟的上古音里,二等韵的声母常常是个带-l-或-r-的复辅音,或者韵母带有某种介音.然而在中古音的构拟中,二等韵一般都没有介音.有相当多的证据证明,上古这类复辅音里面的流音成分到中古时并没有简单地消失,它作为二等韵介音保留到中古时期.如果二等韵存在着某种介音,那么,中古汉语的元音或许是一个七元音的系统.  相似文献   

20.
湖南、江西境内都存在深臻曾梗摄舒声开口三(四)等韵读同一等韵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在湖南境内的地理分布情况和移民资料来看,湖南境内深臻曾梗摄舒声开口三(四)等字读同一等韵现象是受到了江西移民的影响。江西省曾有一大片方言点深臻曾梗摄舒声开口三(四)等韵本来就读如一等韵,虽然如今这些方言点分布比较分散。江西移民来到了经济比较落后、交通比较闭塞的湘西和湘南地区,由于与外界交往少,遭受的冲击小,反而更多地保留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