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事业。繁荣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支撑和保障。基于此,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到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位置,明确指导思想,树立科学观念,形成良好机制,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健康成长,努力造就一支一流水平的云南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2.
学科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基础。加强云南哲学社会社会科学建设必须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方针 ,按照发挥学术优势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原则 ,重点加强具有全国比较优势和云南地方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建设重点学科 ,实现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推进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深入研究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社会科学评奖工作要坚持科学性、公正性的原则和要求,不断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和程序,坚决抵制学术腐败,评出权威,评出品牌,以此促进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云南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作者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视野,全面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历史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了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突出成绩,对进一步繁荣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总体部署和全面安排。  相似文献   

5.
繁荣和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抓好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身建设。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风建设、管理建设等是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重点和主体,必须从云南实际出发,遵循规律,适应需要,采取正确的思路和原则,切实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6.
《四川社科界》2004,(2):1-2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意见》是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精神,联系实际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7.
作者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中共云南省委关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两个重要文件的精神和要求,从组织保障、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完善、物质投入和保障等五个方面,对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思路和目标、任务和措施等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部署。  相似文献   

8.
去年,中央和省委先后下发了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市委在去年底也制定了《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今年4月,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协调小组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共成都市委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任务分工》和市委领导同志对繁荣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指示。这些文件的下发,为我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同时也对我市各区(市、县)落实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解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也为高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东北石油大学是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阵地,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发挥好应有作用,为繁荣大庆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是我们党系统阐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问题的重要文献.它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系统总结了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经验,进一步明确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提出了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目标,并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部署.这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和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新形势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性思路更加明确,标志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必将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意见>,不仅是社会科学界的一件大事,而且是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具有决定经济发展、调控政治发展、主导文化发展和推动人的现代化的重大作用,现代化所 以没有首先在在中国产生和实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社会科学的停滞落后和失误。因此要加速当代中国现代 化进程,必须大力推动社会科学发展,实施以社会科学率先现代化来带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赵凌云 《河北学刊》2004,24(6):5-12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作为知识体系的西方社会科学正在出现一次全面而重大的转型 ,建基于牛顿经典科学之上的现代社会科学架构的一些基本层面都在发生重大转变。中国的社会科学在走向繁荣的过程中 ,应该重视和回应这种转变趋势 ,调整自己的发展基点 ,实现中国社会科学的中国化。一方面 ,力求生产出具有推进中华民族复兴这一本土价值意义的学术成果 ;另一方面 ,全面参与全球化的学术生产 ,成为社会科学学术生产的大国和强国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是当今人类安排其社会和生活的主要知识体系。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对国家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建设全面恢复,并快速发展,成为引导和推动国家建设的重要知识力量。中国的崛起的背后必须有强大社会科学支撑,因而,发展社会科学是中国国家建设的战略需求。在新时期,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应该回到学科的内核,即学术的建设与发展,其着力点有四:一是人才的培养;二是理论的建构;三是方法的提升;四是资料的储备。  相似文献   

14.
孙浩  王海鸥 《河北学刊》2002,22(5):77-81
社会科学的使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化则是实现这个使命的重要前提。对此,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和科研管理者近年曾做过有益的探讨,且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但在如何走向社会化的具体途径上,研究得还不多不深。本文从社会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化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关键环节、保证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陈艳华 《齐鲁学刊》2005,(1):136-139
人文社会科学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人们所研究的和学校所传授的主要是人 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产业革命之后,自然科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繁荣遮蔽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光 芒,导致了人文社会科学数百年的沉默。然而,繁荣的自然科学在失去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导向后必然会导致人类 的一系列危机,危机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勃兴人文社会科学,重振失落的人文精神,用科学的和谐理念引领人类走 向幸福安康的阳光大道。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都是现代性的产儿,因此自社会科学诞生的那天起,就欲图将自己打造成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但事实上人类行为的主观与能动性始终使其无法摆脱人文主义的纠缠,成为一门纯粹的实证科学。不仅某种流行的理论范式始终制约着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研究,在实证主义的探索之外,人文主义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也继续扮演着重要的方法论角色,而关于价值中立的无尽争议更是说明了这一原则的相对性。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探讨无意终结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但却意在为这种非此即彼的争议提供一种相互包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对于作为生产力发展动力的科学的理解 ,不能只限于自然科学 ,也应重视社会科学对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功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决定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必然形成二者的优势互补 ,加速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社会科学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科学通过科学管理建立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 ,推动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已有自然科学中心转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对哲学社会科学中心转移、发展趋势、历史作用的研究,对于科学预测人类文明的未来,尤其是对于人类自觉把握自己的命运具有重要意义。探讨哲学社会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应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哲学社会科学代表学科的遴选;(2)哲学社会科学中心转移规律量化分析;(3)各种文明中心转移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要求,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等创新活动之中,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围绕提高理论创新能力这个目标,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创新体系,进而支撑和促进理论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10年河北省社会科学综合实力、科研进展、交流平台、发展特点等问题的分析评述,提出河北省社会科学的发展建议。旨在贯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共河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精神,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河北省社会科学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