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捍卫者 ,孟子以“永矢弗援”的批判精神与道德热忱而炳彪千秋。《孟子》一书立论更为详备 ,文字由简约而雄肆 ,文风亦由雍容和舒而为铺张扬厉 ,是极具感染力的文学散文。 2 0世纪的百年中 ,随着孟子思想研究的深入 ,《孟子》一书的文学价值和散文艺术成就为人所认识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纵观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 ,有创获亦有偏蔽。回顾与总结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 ,分析其得失 ,将会为进一步深化《孟子》乃至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魏忠强 《船山学刊》2011,(1):113-116
孟子弟子中与《诗》学相关的至少有孟仲子、高子二人。高子作为孟子弟子却一直存在争议,其深层原因在于有二位“高子”,一位是长于孟子的高行子,另一位是孟子弟子高子。《毛诗》两引孟仲子;引高子之处见于《毛诗》一处、《韩诗外传》一处。《毛诗》、《韩诗》中的“高子”都是作为孟子弟子高子出现的。盂仲子、高予是孟子弟子中得孟子《诗》学之所传者。  相似文献   

3.
毛朝晖 《中州学刊》2022,(10):107-113
阳明心学以“成圣”为出发点,以“圣即理”为根本前提,由“心即理”和“致良知”两个命题建立其义理结构。从发生学的视角看,阳明早年的成圣之学由朱子入手,其悟后的义理结构与《孟子》契合。但是,阳明晚年对孟子、朱子都有批判,他认为朱子《大学》改本偏离了孔子的成圣之学,孟子的“集义”功夫论有二元论的嫌疑。为此,他认为有必要批判朱子的《大学章句》,并修正孟子的功夫论,这促成了其晚年恢复《大学》古本的举动及其对《大学》的新诠释。简括言之,阳明心学的建构是由朱子《大学》改本的扬弃而契入《孟子》,再由《孟子》的修正而上溯到《大学》古本,并最终以此作为其经学的奠基与归宿。  相似文献   

4.
《孟子》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当前《孟子》译本很多,各有长处,也各有瑕疵。本文评析八种译文的优劣,以求翻译的高度准确。《孟子》全书二百六十章,本文只评析首章,是拙著《孟子今译研究》的一部分。本文涉及到八种译本。这八种译本分别称为中华本、贵州本、湖南本、吉林本、国际本、长春本、上海本、甘肃本。在附注中作了说明。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叟”,作主语,不是呼语。湖南本、吉林本、上海本都作主语处理。其他五种本子都看作呼语,失误。原文“不远千里而来”,正是成语“不远千里”的出处。“不远千里”两…  相似文献   

5.
《孟子》一书中的《齐桓晋文之事》,记录的是他向欲行“霸道”的齐宣王讲“王道”的一场精彩论辩,最终以孟子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孟子能够获胜,显然得力于他高超的论辩技巧,得力于他严密的逻辑思维。文中孟子灵活恰当地运用假言判断、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假言推理等多种逻辑形式,使其说理精辟透彻,气势恢宏,令人信服。足见,逻辑是论辩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6.
从《荀子》书中可以发现,荀子对《孟子》的思想、主张、观点、比喻乃至用语都有许多明显的继承、接受甚至抄袭,尽管荀子并未说明这些内容是源于《孟子》,但不难看出孟子思想和文章对荀子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荀子在其书中又对孟子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批判和抨击,甚至称其有“罪”。荀子对孟子和思孟一派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资源;而批判的目的,则可能是为了挽救在战国末年学术思潮中趋于颓势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7.
<正> 《孟子·尽心下》载孟子谓高子云:“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此语究竟如何断句?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三经注巯》两卷本、焦循《孟子正义》、朱熹《四书集注》以及新编《辞海》“介然”条所引此语均于“间”字处断开,“介然”属下读。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三》“当属上读而误属下”条于“然”字断开,“介然”属上读。杨伯峻《孟子译注》则于“蹊”字断句,以“间介然”为一词而属下读,但同书《孟子词典》,章,“径”字条引此语时又在“然”字处绝句。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之五“双声之字后人误读之例”条则于“介”字处绝句,以“间介”为一词而属上读。鄙意则以为应在“间介”之下绝句。  相似文献   

8.
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九七三年底发现的长沙马王堆帛书,至今尚在陆续发表中。已公布的帛书里面,《五行》一篇很受学术界重视。《五行》是子思、孟子一派儒家作品,原与《老子》甲本等同抄在一卷帛上。一九七四年刊出的帛书概述,已指出该篇“内容是讲儒家‘仁、义、礼、智、圣’的‘五行’说,文体与《大学》相近,词句中也袭用《孟子》的话,可见作者是子思、孟轲学派的门徒。”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对它作了  相似文献   

9.
最近 ,忙里偷闲 ,仔细阅读了四川省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共成都市委《先锋》杂志社总编辑阳正太教授新著《德馨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1月版 ) ,很受教育。现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 ,评介该著作。《德馨集》一书分三部分 ,共 33万字。第一部分是“学海扬帆” ,系学术论文。论述了孔子、孟子、墨子和朱熹的道德观及其现实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若干理论问题 ,作了有独到见解的探讨。这部分收录的是作者在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政治系任教时的作品以及在成都市委党校任职时写的文章。第二部分是“市井漫步” ,系杂文。汇集作者对社会…  相似文献   

10.
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远古社会以“养生送死”为原则的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到人们对“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畅想,无不体现出社会保障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和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中国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影响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置及其运行,甚至影响着我们对西方社会保障政策的吸纳和改造。通过探索《孟子》中所蕴含的社会保障伦理思想,从中寻找一些智慧和启迪,以利于建设和完善我们今天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扬雄《法言》对历史人物多有批评,扬雄本人的思想借以呈现。以孟子、屈原、伏羲的相关批评为线索,可以看到,扬雄重视孟子提出的“孔子之道”及其“辟杨墨”之功。扬雄推尊孟子,表明其澄清并彰明“孔子之道”的价值理念。扬雄重“智”,赋予“智”以保身的内涵,以“独智”作为入圣的标准,将“智”置于“五常”之首的价值序位,并以此为基础批评屈原不够明智。扬雄发展了《易传》的观点,以伏羲为礼乐文明的起始圣王,建构了礼乐文明史的新脉络。上述观念与认识,是扬雄对思想史的贡献,也是其对西汉儒学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语域被定义为功能变体,包括三个变量:语场、语旨及语式。主要以《孟子》中的《天时不如地利》章节为例,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维度分别对其四个较具代表性的英语翻译文本进行讨论,较好地验证了语域分析对《孟子》英译研究的指导意义,从而为《孟子》英语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孟子的确“长于《诗》、《书》”,但赵岐“通五经”之说并不确切。在孟子眼中,经典文本乃是王道实录与仁政典范。如果说苟子从经典中读出了“隆礼”一词,孟子则从经典文本中读出了“王道”二字。孟子评述经典的著名命题和对《诗》、《书》的称引均能鲜明体现这一点。而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等经典诠释方法与其诠释实践完全一致,是其以自己的思想系统契入经典世界时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4.
历代《孟子》研究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孟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他与孔子的学说被后世称之为“孔孟之道”,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我国古代不少学者曾在《孟子》研究上花了很大的气力,或为之注疏,或就之考辨,或因之发挥。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姑且不论散见于学者文集中的单篇文章,仅研究《孟子》的专书专著就近三百种。时代漫漫,典籍浩浩,笔者限于学力和研究条件,不可能对历代孟子研究作出全面、详尽的分析,本文只想就各个时期《孟子》研究的主要特点,择其要籍作一个概略的评述。  相似文献   

15.
《孔丛子》是关于孔家后人思想的一部著作,虽然对该书的真伪,人们多有争议,但书中有关孟子的记载,却对我们研究孟子思想提供了帮助.书中涉及孟子的思想观点主要有仁义观、义利观和圣人之道,而这也正是孟子思想的根本所在,如果能够系统明晰了孟子的这些观点,那就可谓基本上把握住了孟子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齐桓晋文之事》是1988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中的讲读课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全文共1213字,“之”字就出现68次,可见“之”字的使用频率在《孟子》中是比较高的.“之”字在文言文中是个兼类词,其用法也比较复杂.以《齐桓晋之事》中的68个“之”的词性看,有代词、助词、动词、兼词;在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上还要复杂些.笔者据此解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一书中不少地方谈到“天”的问题。总括起来看,这里的“天”字约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指有意志、有人格的主宰的“天”,即上帝;一种是指道德的、义理的“天”;另一种是指自然意义上的“天”,即对“地”而言的物质性的“天”。但是,究竟哪种含义构成孟子天道观的主导方面?孟子天道观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什么地方?当前学术界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提出几点个人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一种刊物的办刊宗旨和内容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新生》周刊 ,是 2 0世纪 3 0年代中期创刊于上海的一种进步刊物 ,“为求民族生存而奋斗”是其办刊宗旨。1 93 4年的国庆日 (双十节 ) ,《新生》周刊以《新生特辑》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生观”,为中国的新生而献言。这一系列的“新生观”体现了进步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 ,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孝最早是作为伦理道德范畴出现的,指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随着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的确定,经孔子、曾子、孟子等儒学大师的丰富与发展,孝成为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秦汉以来,儒家“孝”的伦理思想逐步渗透到刑律中,至隋唐时期已上升为法律原则.《唐律疏议》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法律条文和疏议充分体现了儒家的孝治思想,对“不孝”的行为及惩罚予以了详细规定,并通过“存留养亲”、“同居有罪相为隐”等法律制度对孝行为予以保护,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的传承来说,《论语》《孟子》这样儒家经典著作正日益受到重视;从高考来说,《论语》《孟子》早被列入考纲内容;从道德教育来说,圣贤学说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也有裨益。本文探讨如何将《论语》和《孟子》的讲习贯穿在中学教学中。一、循循善诱高一入学后,就可以开始为学生讲解《论语》了。先结合语文课本必修一(人教版)后名著阅读部分对《论语》的解读,使学生对孔子生平及其思想有一个大致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