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企业年鉴是伴随着地方性综合年鉴和行业年鉴的产生而催生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年鉴事业发展的一个特色。在年鉴这个大家庭中,企业年鉴异军突起,并迅速随行业聚合成一  相似文献   

2.
编纂年鉴贵在创新,而年鉴创新又贵在坚持个性化,即正确把握和准确体现特色。对于县市级年鉴而言,如何遴选、突显地方特色,从而赋予它强烈的个性化特质,这是年鉴工作者在年鉴创新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编纂2003年卷《靖江年鉴》的过程中,我们就此作了初步尝试,现将具体做法归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年鉴界一片创新声中,首卷《靖江年鉴》(2002)出版了。我们认为,首卷《靖江年鉴》之所以受到年鉴界同仁的好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卷年鉴能着力突显地方特色,努力将其打造成靖江对外交往的“名片”。在这方面,编辑部的做法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浦东年鉴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诞生的,创刊号于1994年10月出版,以后一年一卷,到1999年已出版6卷。我们编纂浦东年鉴始终紧紧围绕浦东开发开放的大环境,从浦东的实际出版,抓住浦东特色,树立精品年鉴意识,使浦东年鉴跻身于有特色的年鉴行列。  相似文献   

5.
年鉴的框架是年鉴内容的总体设计。年鉴类型不同,其框架结构也不仅相同。但同一类型的年鉴,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框架结构。地方综合年鉴的框架结构设计,应当符合现代社会分工的实际,突出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做到门类合理,归属得当,个性创新,特色鲜明。规范是地方综合年鉴框架结构设计的本质要求,是第一位的;创新是地方综合年鉴框架结构设计规范化基础上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地方综合年鉴的雷同化,一直为年鉴界所诟病;而寻求综合年鉴的特色化,也一直为年鉴工作者所企盼。近年来,笔者研究一些综合年鉴在特色化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深切感到:影响综合年鉴特色化最深层的障碍,是思想观念问题。显而易见,传统的思想理念,惯性的思维方式,自觉不自觉地束缚了思想,禁锢了创新。要打造综合年鉴的地方特色,最根本的是要冲破传统思想理念的樊篱,突破惯性思维方  相似文献   

7.
山东年鉴社《潍坊年鉴》编辑部温书义、李长山《地方综合年鉴突出地方特色六要》一文,论述了编辑部如何通过把握本地独有的特点、全面反映本地的新情况,记述反映时代本质的内容、不断优化年鉴框架结构、加强图片彩页编排工作、拓宽稿源征集渠道,以更好地突出潍坊市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8.
一、年鉴条目创新的主体 要实现年鉴条目的创新,需要从编辑部和撰稿人两方面入手。编辑部要研究读者需求,研究市场变化,使自己成为市情地情的资料库,年鉴编辑要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特别对当地的地方特色、人文景观和当年度的工  相似文献   

9.
《临安年鉴》起编于1990年,一年一册,已成编八册。回顾八年的历程,年鉴的质量明显呈上升趋势,但与优秀年鉴相比差距还很远。我们深感年鉴要面向市场,就必须狠下内功,努力提高年鉴的整体质量,这个内功,就是要使年鉴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常编常新,要让读者耳目一新。如何使年鉴常编常新,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相似文献   

10.
新的历史时期,各级综合年鉴要继续生存与发展,创新固然重要,但无论如何创新,地方综合年鉴的特色性、信息量、时效性这些基本的东西不仅不能丢,而且应进一步强化。特色性、信息量、时效性是各级综合年鉴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一、凸显特色性是综合年鉴实现个性化的必由之路 地方综合年鉴是一地的地情书,反映的是过去一年内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大事、  相似文献   

11.
《崇义年鉴》是在全国“年鉴热”中于1990年创刊的,回顾十年来的实践,有以下主要体会:一、主动争取领导重视,是办好年鉴的关键地方综合年鉴是一项系统文化建设工程,从组稿、编辑到出版,它涉及上上下下的各个方面。要使编纂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争取领导重视,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十年来,  相似文献   

12.
特色是事物独特性的表现,特色是事物创新的标志。地方年鉴应当具有自己的特色,这是年鉴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武汉公安年鉴》经过8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充分认识和研究这些特色,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分析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年鉴  相似文献   

13.
评价地方综合年鉴,有无鲜明的地方特色,是衡量年鉴优劣的重要尺度之一。所谓地方特色,是指一个城市或地区地理环境的反射,或是人文因素的体现,或是历史发展过程的积淀,或是它们共同的融合。为什么要在综合年鉴中突出地方特色,这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第一,年鉴的地域性。从宏观上讲,全国各个城市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都是有机联系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共性。从微观上讲,各个城市或地区,由于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条件不同,又呈现出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个性,综合反映和集中表现这些地方个性,使之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情书,是编好地…  相似文献   

14.
一文在论述转变思维方式方面,强调地方专业年鉴要树立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在论述创造专业年鉴特色优势方面,提出要抓住特殊性、突出专业性特色,要突破局限性、彰显多样性特色,要利用差异性、强化地域性特色。  相似文献   

15.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正在出版的县(市)综合年鉴约500余家,其中不少县(市)级年鉴办得有声有色、颇具个性和特色,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实践证明,县(市)年鉴必须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惟本本,不抄模式,不循陈规,敢闯敢试,走个性化发展之路。 1.框架结构的个性化问题。县(市)年鉴首先要突破地方志的框框,真正从读者的需求出发,从当地的实  相似文献   

16.
随着年鉴事业的发展,年鉴版面功能的发挥已越来越被年鉴界所重视,笔者结合10多年来的年鉴编辑实践,谈谈对年鉴版面功能的认识。一、对年鉴信息的再评价。一份年鉴稿件从组稿、编辑加工到出版,已经过多次创作和评价(即编稿、审稿等过程)。而年鉴版面对稿  相似文献   

17.
《咸阳年鉴》自2000年创刊以来,已连续出版了9卷。在全市年鉴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年鉴质量不断提高,越办越好,逐渐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城市品牌年鉴形象。《咸阳年鉴》2006年卷获得全国年鉴编校质量评比特等奖。《咸阳年鉴》2007年卷更以其丰富翔实的内容、浓郁的地域特色、高雅精美的装帧设计,使得全书图文并茂,浑然一体,受到了咸阳市领导和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8.
在第二届全国性地方年鉴评奖活动中,一批质量优档次高的年鉴脱颖而出,与此同时,因这样或那样问题而败下阵来的也不在少数,其中因校对方面的纰漏而终与大奖桂冠无缘的特别令人叹惜不已。一次评奖,引发了又一次年鉴界的震动,它再一次呼唤精品年鉴的出现。年鉴要成为精品,其质量标准在多方面,  相似文献   

19.
安徽年鉴社社长王守亚《地方综合性年鉴框架雷同的成因研究》一文分析了年鉴框架雷同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进而提出应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适合本地情况和发展特点的年鉴框架。  相似文献   

20.
论年鉴创新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副会长房德胜《论年鉴创新的三个问题》一文,在对关于年鉴创新的动力、创新年鉴的信息渠道、创新与年鉴学研究等三个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后,强调指出:创新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年鉴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年鉴获取信息的渠道应该由政府单一型渠道转变为以政府为主辅之以其他渠道的复合型渠道;加强年鉴学研究也是推进年鉴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