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少年》2014,(11):40-40
郑板桥,本名郑燮,宇克柔,号板桥。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画竹50余年,成就最为突出。竹子是历代文人雅士歌颂赞美的对象,它有独特的挺拔之美。国画竹子的画法很简单,由竹竿和竹叶组成,但要画得洒脱自如,着实要下一番苦功夫。  相似文献   

2.
郑燮 (1693— 1765 ) ,号板桥 ,以号行世 ,江苏兴化人 ,清代“扬州八怪”之首 ,有“三绝诗书画”之称。从养生的新视角来解读板桥 ,选择读书养生、“三绝”养生、交游养生、饮食养生、养生先养性、养性须乐生、仁者寿 7个方面逐一论述 ,认为板桥“狂”、“怪”的深层是“慧”与“静” ,奋进与恬愉 ,其养生思想具有鲜明特色和积极意义 ,值得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3.
一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府兴化县人。他以诗书画“三绝”名世,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生活于清朝前期。那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即所谓“康雍乾盛世”。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仍很尖锐,“盛世”之下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它的尽头,这“盛世”又可以说是一个回光反照时期。郑板桥的家乡兴化 (又名昭阳、阳山、楚阳),地处苏北里下河腹部,北距扬州府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王同书研究员的新著《郑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是一本创见颇多、论述精彩的书。《郑燮评传》(下文简称《评传》)共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为“寒儒家世 ,坎坷仕途” ;中篇为“奇想怪行 ,济世惠民” ;下篇为“诗文怪杰 ,书画奇峰”。《评传》对清初著名的书画家郑燮 (板桥 )的身世、思想和才艺 ,作了叙述和评论。首先 ,《评传》与众不同的是将郑板桥放在“思想家”的坐标系上 ,观照、阐述其“怒不同人”与“难得糊途”的人生信念 ,物物平等、物我平等的自然主义观念 ,“民吾同胞”的近代人道主义思想萌芽 ;循天之道…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画家郑燮存留的作品中,有一些是他与满族人士交往的诗词画作。对于这部分作品,有人认为它们系郑燮北上燕京攀附满洲权贵之作。笔者对此却不敢苟同。因为《板桥诗钞》是这位性格倔强、不同凡俗的画家兼诗人所自选集,在《后刻诗序》中,他曾直率而毫不留情地表示:“板桥诗刻止于此矣,死后如有托名翻板,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烂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可见,集中诗篇均经过作者本人认真筛选,未曾收有无聊应酬的文字。更何况平日郑燮写诗慎之又慎,非常反感“市井流俗不堪之子”的诗集。他极为着重诗品所体现出的人品,不仅在人们熟知的诗作中寓于真意、至情至性,就是这些与满族人士唱和的作品,也洋溢一种高志逸情。  相似文献   

6.
<正> 《板桥家书》(即(与舍弟书十六通》)于板桥生前即刻版印行,曾一时传诵。》清史列传·郑燮传》中说:“所为家书,忠厚恳挚,有光禄《庭诰》、《颜氏家训》遗意。”清人李元度在谈到板桥诗文时,对其词及家书备极推崇:“词犹胜于诗,吊古抒怀激昂慷慨,与集中家书数篇,皆不可磨灭文字。”(《国朝先正事  相似文献   

7.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早年落拓不遇,乾隆元年(1736年)四十四岁时才中进士,先后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十多年。他在任期间能体察民间疾苦,遇事护贫民而抑富豪。后因荒年替百姓请求赈济,得罪了上司,在乾隆十八年(1753)春,六十岁的郑燮被罢官。此后他居于扬州,卖书画度日。  相似文献   

8.
白雪 《老友》2015,(3):55
出香山卧佛寺西行数十步,有一座傍山而建的凌云阁,四角飞翘,古色古香。从前,在这凌云阁旁边,有一块三尺来高的石碑,上面刻着一幅翠竹,竹旁有三个小字"郑燮题"。传说,这翠竹就是清代杰出的书画家,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手迹。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是江苏兴化人,曾在山东潍县一带做过县令。他与卧佛寺里的青崖和尚是好朋友。在北京居住时,郑板桥常去拜访青崖和尚,并留  相似文献   

9.
板桥道情作于郑燮一生中最为困顿偃蹇之时 ,作者以儒道互补为人生的精神支柱。其词通俗易懂 ,其意深沉宏远 ,具有纵观千载的历史意识和醒世觉人的劝诫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郑板桥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怒不同人”,正因为此而被当时社会的主流视之为不守墨矩,离经叛道,被冠以“怪”名。素不知其“怪”是紧随时代潮流,贴近时代脉搏的。文章在探讨板桥“怪”之因,“怪”之表现和“怪”之余响的同时,兼阐释板桥“怪”之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重视诗歌“如医疗疾进药方”的社会作用 ,主张诗歌艺术表现以“沉着痛快”为本 ,而点缀“含蓄不尽”的“一枝一叶” ,这两点是板桥诗论的精华。揭露社会黑暗、艺术表现“沉着痛快”是板桥诗歌最为重要的长处 ,不够含蓄蕴藉是其缺陷。结合当时诗坛观之 ,板桥诗论和诗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末,清代出现了一批被称为“扬州八怪”的书画家。他们风格不同,面目各异。因他们反对泥古不化,强调个性解放和创新精神,所以被当时模古画派的“四王”所排斥,并被称之为怪。其中最“怪”,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算郑板桥了。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曾说过:“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  相似文献   

13.
郑板桥印文考释(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其诗书画被誉为“三绝” ,但很少有人论述他的印章。板桥善治印。其印文的内容 ,“皆切姓切地切官切事” ;凝炼而集中地、精辟而形象地表现了板桥的身世、爱好、性格、态度和心愿 ;言简意赅 ,意味深长。笔者辑录此类印文凡 10 3种 ,实属罕见。现择其有代表性的 86种 ,分类加以考释 ,以供研究和鉴赏  相似文献   

14.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其诗书画被誉为“三绝” ,但很少有人论述他的印章。板桥善治印。其印文内容 ,“皆切姓切地切官切事” ;凝炼而集中地 ,精辟而形象地表现了板桥的身世、爱好、性格、态度和心愿 ;言简意赅 ,意味深长。笔者辑录此类印文凡 10 3种 ,实属罕见。现择其有代表性的 86种 ,分类加以考释 ,以供研究和鉴赏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部沿海的苏北水乡——兴化,是一座风景秀丽、富饶的县城,它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文化名人,著名的“扬州八怪”中有两位出身在这里,那就是最能代表“扬州八怪”艺术特色的李鱓与郑板桥。李鱓与郑板桥是同乡,又是书画友。郑板桥在自叙中谈到:“惟同邑李鱓复堂相友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当时兴化县城,板桥“以诗词文字”与李鱓之绘画“比并齐飞”。板桥小于李鱓七岁,成名又晚,对李鱓早怀有崇敬之情。板桥罢官后又与李鱓同走一条路:“卖画扬州,与李同老”。板桥七十岁时李鱓已先去世,板桥很悲痛,发出“惜复堂不在,不复有商量画事之人”的哀叹。  相似文献   

16.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大书画家,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扬州八怪”的首要代表。当代绘画大师徐悲鸿先生评之曰:“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当为至论。其之所奇,在他存世的若干兰竹墨迹及诗文碑刻中屡有体现。其中《板桥润格》所体现的内涵十分独到,为板桥其他书画作品所不  相似文献   

17.
话美三题     
幼闻:杨州八怪,板桥尤怪。然而,不知怪在那里。最近,读《郑板桥集》,才有点领略,真要求说出它的全部,难哉。板桥以画竹、兰、石出名,画石专画丑石。“——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燮(板桥)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板桥画兰,曾画《破盆兰花》、《半盆兰蕊》,说什么“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发  相似文献   

18.
徐悲鸿先生说:“(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古今天才之难得者”。(郑板桥《兰竹石轴》跋,无锡市文化局藏墨迹)我想郑氏的卓绝天才主要表现在艺术思想与艺术实践方面。本文侧重谈他的艺术思想。郑氏的艺术思想很丰富,多是通过题画表现出来。尤其是题画竹部分,表现出他的进步的艺术观和精辟的艺  相似文献   

19.
许栓生 《社区》2012,(11):55-55
郑板桥这名字很有意味。正如徐青藤、倪云林一类,让人遐想。郑板桥一生爱竹,他不取一个与竹有关的字或号.却独独钟情于“板桥”。在他的意识深处,“板桥”即是乡野或田园,板桥的田园情结与田园理想.包含了许多人生的意蕴和诗与哲学的意蕴。板桥做过官,官是小官。小官难做,何况板桥又是陶渊明一类人。见过官家的欺诈,也见过百姓的忧苦。在板桥的意识里就生出一种对现实的逆反与逃避——心中向往的是那种渔樵互答、衰柳斜阳的田园的宁静悠远,那里才是他栖憩灵魂的所在。  相似文献   

20.
莫其康 《中华魂》2014,(14):46-49
郑板桥(1693—1766)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享誉海内外。在中国书画史上,很难找到一个艺术家能像板桥这样广为人知,影响历久不衰。去年11月22日是郑板桥诞辰320周年纪念日,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历史上那些帝王将相、诗家艺人在人们心中大多已淡忘,而对“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七品芝麻官”郑板桥,人民群众却情有独钟,家喻户晓,这一优胜劣汰的“记念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