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杜俊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6):16-18
儒家天人论,把天人看作一个整体。这里天兼具"自然天"和"主宰天"两重意义,并且这种自然天是人文化的自然之天。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人文化的自然之天是宇宙万物的总法则,说到底是血缘宗法家庭的伦理秩序的衍化。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论(天,天道)往往不是出于对自然知识的纯追求,而是出于社会关系和人的需求,出于论证人间秩序合理性的需要,天道观依附于政治伦理学说,成了政治伦理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特质是"以仁为本"。仁爱之心的不断扩展,使人际伦理向生态伦理过渡,因为人与自然是同本同源的,"仁"(生物之德)是其共同本质。"仁"所要求的世界秩序是爱有差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以人为本,实现爱人与爱物的统一。人要发挥主体能动性,履行自己的天职,即"赞天地之化育",这便是"仁"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中富有极其深厚的动物生态伦理底蕴。儒家贵人贱物的道德阶梯论是由其“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生存境界决定的,是由其生态价值观规定的,有其独特的感情心理基础。在当今时代儒家动物生态伦理思想日益显示出对于人类生态实践的巨大意义,给予我们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王维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3):4-5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突破了自然系统的界限,在物质文明极大发展的同时,造成了环境系统的极度恶化,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引起人们普遍的焦虑和不安.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处理好与自然系统、生态系统的关系,解决诸者之间的矛盾.关注、关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问题,早在2500年前的儒家即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伦理的思想和观念,它的"仁民爱物"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哲学意蕴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出"敬天畏命"、"知天达命"的生态伦理认知,表达了"仁人恤物"、"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感,致力于"取物以时"、"节资护源"的生态伦理实践.这些朴素的生态伦理智慧开创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之先河,在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中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对当今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及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儒释道生态伦理思想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尊重生命的共同原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然而,由于基本教义的不同,三者之闻也存在一些差异:生态伦理思想实现方式不同,核心内容尚有差异,主体行为尺度限定不一致等.在人与自然之闻的矛盾不断尖锐化的今天,对中国传统儒释道生态伦理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并注入新的理念.使之转换成一种辩证的、理性的、动态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其思想得以延续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7.
韩建芬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2):26-27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有关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为现代社会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样一个严峻的、全球性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和理论支持。挖掘和梳理儒家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利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培养人们生态忧患意识。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言论中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是以后诸子的生态观念的源泉之一,而且对于现代环保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立者,他的思想中包含着深厚的生态伦理意蕴。其中,以敬畏天命为理论基石的生态伦理智慧教导人们要遵循自然、敬畏自然;以融入自然为理想境界的生态伦理思想向人们展示了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情怀;以节用资源为伦理实践的生态伦理意识教导人们坚持取之有度、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生态危机可以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源泉。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经济转型要求行政伦理同步转型,但目前这两种转型间仍有脱节从而存在行政失范现象,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在此,从儒家传统行政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内容中寻求资源,并分析其中合理因素与精华,以期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当前行政伦理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中庸伦理思想,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主要特征在于推崇中和,中和的天道观是其中庸伦理思想的出发点乃至归宿。人的实践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的思想反映了极其浓厚的生态伦理的情怀。本文拟就中国传统儒家"中庸"伦理思想进行分析,认为中庸伦理存在着三大生态伦理原则:即"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根本原则;"应时而中"的生态伦理应用原则;"惜生及民、惜人及物"的普遍关怀的生态伦理的情感原则。 相似文献
11.
人类在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措施,但这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日渐紧张的生态关系。若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儒家思想中以“生生”为本的共生观念能够为重建天人秩序提供理论基础,这一观念的具体实践便表现为仁本时用的目的与原则。 相似文献
12.
13.
缘起于现代西方的自然界权利理念,是生态伦理学中自然中心主义学派的基本范畴,一般认为它是一个后现代的话语体系。其实,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界权利思想。本文试就儒家伦理思想中的自然权利观,做一挖掘与梳理。自然权利观是有关自然界权利(也称自然的权利)的 相似文献
14.
15.
谢树放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2):58-62
儒家伦理价值观其表现蕴含于儒家伦理思想中 ,主要可从儒家重义、好仁、守礼、求中诸方面说明。儒家伦理价值观以伦理原则作为评价社会人事、万物的根本价值尺度 ,其形成原因可从儒家“天人合一”伦理哲学世界观中得以说明 ;其更深层根由 ,还须从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中寻找 ,从根本上说 ,儒家伦理价值观是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形态的反映 ,是在其基础上产生并服务于这种政治、经济制度的 相似文献
16.
"通"是儒家自然哲学"究天人之际"的重要概念,指两个或更多对象之间物质、能量、信息、情感、精神的相互交换、吸收和影响;西方哲学无之。通有四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现象之间的通气;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通气;三是人自身的通气;四是人和人之间情感和精神的相通。自然现象之间的通气有"川,气之导也"、"宣气"、"山泽通气"、"天地交"、"山川出云"等说法,表明了自然的有机性、整体性和内在性。人和自然的通是二者间的一种交互性关系。人是自然的一个环节,这是天人合一的物理基础;人又是自然的恻隐慈爱者、欣赏者、赞美者,二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从而能够对于自然有感、有应,道德地对待自然,为天地立心。这种关系超出了物理意义而进入了精神的和审美的领域。这是人与自然相通的本质含义,表明了儒家哲学的生态本性。通的范畴对于当今建立生态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强盛不衰的生命力,从古至今文脉不断,主要在于儒家伦理所提倡的仁爱精神一直是其主导思想,它已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关注个体道德人格生成的儒家美德伦理又是其伦理的主体.儒家伦理不仅仅是一套理论,更是一种信仰系统和价值体系,所以它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曾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多个盛世的出现,至今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力.然而儒家伦理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只有对儒家伦理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沃土,成为我们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儒家行政伦理思想中包含有丰富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儒家行政伦理思想以确立行政伦理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最为重要。儒家实现行政价值目标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行政主体修养行政道德,将行政道德内养于已;二是通过对行政主体的道德要求和考核,促使其将行政道德外化于人。研究和总结儒家为构建和谐社会而进行行政伦理建设的理论经验和教训,无疑有益于当今我们党的行政伦理建设和行政能力的加强,从而更好地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建成、共同享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的夫妇伦理思想以"男女有别"为自然基础,以"俗世之情"为生活内容,以"夫妇有别"为伦理要求。其演绎的逻辑元点在于"别",即以"男女有别"为自然基础,突出性别角色和自然分工;而最终的演绎结论也在于"别",即强调"夫妇有别",强调家庭角色和社会分工,以维护社会尊卑秩序,体现了周代宗法制社会,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中人伦秩序的不断强化,呈现出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特点。当代家庭伦理建设应借鉴先秦儒家夫妇伦理思想的精髓,在"夫妇有别"的基础上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使夫妻关系由"博弈"走向"共赢"。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哲学以道为最高境界,道不仅是天下母,天地万物之根,玄牝之门,具有本根之义,而且还具有天下母的作用和功能,具有法则、原则、规范的含义,具有规律之义。道具有形上的超越性,是一种无规定的混沌性存在,并非空无。道本体具有存在者的存在,既是有,又是无,兼有两种规定性。但道同时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是人的精神生活与自然存在所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是对万物天性与人类本真状态的回归,是人类理性的自我超越与精神状态的自我提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