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界对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的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学术成果涉及的问题有:关于"国民性"定义的各种不同意见;发端时间有近代初期、戊戌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时期等不同说法;历史背景有内外交困的民族危机,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变法革命失败的反省,外来观念与话语的影响、移植,传统"心力"思想影响等因素;对中国国民劣根性及其病根的剖析,对理性人性与新国民性模式的探寻,成为思潮的重要内容;改造国民性有一个中西文化抉择的文化取向问题,方式途径则有以思想启蒙唤醒民众、以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等;中外人士观察中国国民性有自省、比较与"他者"的审视等不同视角;少数学者将"国民性"话语称为"殖民话语"、"文化的谎言",但多数学者认为,国民性改造思潮既有积极意义,也有局限性,应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鲁迅和毛泽东改造国民性思想渊源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毛泽东是改造民族灵魂的伟大思想家,他们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重建是贯穿一生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国社会人的现代化进程中最具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部分.两位世纪伟人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既有生长的共同时代背景、思想基础,也存在着家庭背景、求学经历、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遗留下来的历史印痕.  相似文献   

3.
在流亡日本期间,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发生了转变。梁启超的国民教育思想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将国家主义作为第一义,却又正面切入了个人的问题;其次,针对中国国情强调“以新守旧”,“以内化外”,“导奴隶就国民”;再次,以改革教育来改造国民性,以改造国民性来改造国家,具有文化启蒙的浓厚色彩。  相似文献   

4.
王跃文官场小说《国画》是一部承接鲁迅国民性批判精神的力作;作品中主人公朱怀镜貌似堂皇的种种“官场智慧”中,隐伏的是严重的国民劣根性,这一灰色官员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国民性的批判;在中国当代文学国民性批判主题日渐被悬置的背景下,《国画》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民性"论题本质上是对"强国之路"的设想,是以改造"国民性"的方式通达"现代强国"、摆脱民族危机的路径规划,因而首先是一个政治哲学命题.这种思维方式与中国儒家政治哲学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可以说,正是在这一古老的思想的指引下,沿着"立人"而"立国","新民"而"新国"的思维定式,"国民性"论题被生产出来.认真清理"国民性"论题与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关系,对我们反思百年来的"国民性"论题和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民性批判,是中国近现代长盛不衰的精神命题。毛泽东诗词凝结着诗人对国民性的认知和改造实践。透过其诗词,可以触摸到诗人探寻和重建理想国民性的思想和行动轨迹,为当今中国国民性构建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改造国民性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思想主题。相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树立的改造国民性传统而言,新时期文学对国民性的思索经历了一个回归、突破、疏离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启蒙与救亡的二重协奏——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化语境的不同和中国社会的具体状况造就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特的身份特征和文化内涵,他们既汲取西方文化的营养,又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随着公共空间的建立,在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中,他们借助理性的力量,以独立思考的姿态和与社会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展开对民族、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他们是中华民族特具的生存处境、生活方式及其生存价值和西方现代理性密切交织所孕育出的独特的文化范型。  相似文献   

9.
冷落了多年的中国国民性问题,最近引起了中外许多学者和企业家、事业家的深切关注。鲁迅一九二五年所说的那段名言,“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重新赢得了人们肯定的评价。当然,大家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不少见解甚至截然相反,但是,有一点认识却是共同的,即这个问题再也不容回避了。本文打算就目前歧异较大的一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中华民族的危亡,李大钊不断思索救国道路。大多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反思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现实时,都将国家的积弱归结于国民素质的低下,因此一股国民性改造思潮随即涌起。李大钊也根据中国本土实际,与外来先进思想碰撞得出自己的中国农民国民性改造思想。当很多人在对比西方民主科学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都倒向西方文明,而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明,竭尽全力去挖掘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时,李大钊却以"民彝"思想、调和思想来构建自己本国国民性改造思想。李大钊认为改造的主要对象是占国家人口多数的农民,改造的主体是青年知识分子,并提出了有中国特色国民性的改造目标及由渐进到彻底的改造方式。当今对李大钊农民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思考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汉字教育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期的重要命题。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和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加强汉字教育的实质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认同是个体对所属群体同一性的认知和归属感的建立过程。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汉字教育是遵循共同的汉字文化理念,通过大众媒介将汉字的文化意义还原为日常生活内容,在汉字文化系统的背景中对汉字进行文化的解释与教学,使学习者能够对汉字所蕴藏的文化因素进行选择、创新和构建,获得汉字文化群体认同感,建立和强化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汉字文化认同的产生、维持和变化的研究,既是汉字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其文化反思与实践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作为自源文字的汉字保留并发展了起源时所具有的一些属性,如宗教、美学和符号属性,汉字直接与人和大自然构成浑然天成的互文空间,彰显并巩固了华夏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人天和谐精神.  相似文献   

13.
日本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字,公元285年,汉字、汉籍从朝鲜传到了日本,结束了日本无文字的历史。在以后的五百年中,汉字成了日本的通用文字。随着汉字在日本的普及,日本开始用汉字来注日本语的音,经过一系列的简化,形成了注读日本语音的注音符号——片假名。而后又创造了平假名,从而形成了日语片假名和平假名两大系统。这两套字母都是从汉字脱胎而成,但它标志着在公元八、九世纪日本已有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日本文字的产生和汉字在日本的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生活方式是一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取向的中华文化的方式,中国国民礼仪是这一生活方式的伟大象征。如今,在宗教私人化比较普遍的表现中,中国的宗教、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应当立足于私人或个人生活领域,积极回应公共或社会生活领域。在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方面,以建构新话语的方式对中国生活方式予以反映;在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方面,则应在坚持基本宗教礼仪的同时,对中国国民礼仪给予应有的认同和尊重,同时接受这一神圣礼仪的教育、熏染和洗礼。  相似文献   

15.
汉字在不同时代和地域都有不同的正体字和副体字。简化字是繁体字按照文字规律演变的结果。书写和阅读采用不同规范的汉字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立足于对汉字表意特点的肯定,分析了古代文字各种"通假"现象.指出"本有其字"的通假字是文字运用中的一种不规范现象,论证了在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时代要求下,纠正古典文学读物(包括学生教科书)中某些通假用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守辉和Baldauf合著的《改革汉字:革命还是反革命》一书用已有语言规划研究的相关成果全面分析了汉字改革的历史和问题。该书最大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构建理论和进行论证时,除了进行历史的纵向考察和横向的国际比较外,一般辅以实证性论据。  相似文献   

18.
汉字的研究虽然起步很早,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尚有不足之处,加之时代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研究领域.当前和今后的汉字研究应该关注哪些方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今后的汉字研究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深入和突破:一、汉字发展史的研究.二、汉字学理论的建设.三、汉字的信息化处理.  相似文献   

19.
水文是一种极具研究价值的民族古文字,其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自造字、汉语借字和新造字.其中,水文自造字所占比例虽不是最大,但由于它产生于水族内部,受外部干扰较小,较为完整地体现了水族造字之初的特点,所以,可以对水文自造字和汉字进行比较研究,以求对文字理论进行一番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现代史,既是一部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史,也是一部民族文化不断遭受冲击走向虚无的西化史。汉字亦同中医学一样都是冲击淘汰的对象,所不同的是,经过百年煎熬,汉字已绝处逢生,而中医何去何从,仍在困惑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