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从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职务发明专利纠纷来看,因职务发明人或设计人无法从单位获得应得的或者合理的奖励和报酬而引起专利纠纷,严重挫伤了发明人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基于《专利法》保护发明创造、激励创新之宗旨,发明人或设计人获得奖励和报酬的权利应当受到保护。在《专利法》相关司法解释或者条例中增加相关技术贡献率考量因素、保障发明人享有的信息知情权、引进第三方监督机构等要素,对保护发明人权益、解决职务发明奖酬纠纷、促进我国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职务技术成果转化工作中存在着许多混乱现象 ,尤其是职务技术成果的非法转让使高校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造成国有资产的不断流失。针对高校职务技术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论证 ,明确保护高校职务技术成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指出高校职务技术成果民事、行政、刑事保护的三大保护体系 ,提出了加强和完善高校职务技术成果保护措施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权激励机制对于调动职务发明人的创新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现行专利法在这方面存在缺陷,由此导致发明人权利缺位、创新积极性不高、单位技术流失严重、专利实施率低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职务发明产权激励机制进行研究,提出了修改我国专利法第六条的建议方案。该修改方案以调动职务发明人创新积极性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对激励创新和促进专利实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综合国力,我国正在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国家创新体系工程.现行专利法和合同法对于职务发明创造和职务技术成果的权利归属的规定没有真正反映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产生的客观规律,极大地削弱了广大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在修订专利法之际,应确定一个合理的权利归属规则,由科技人员与单位按份共有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以此激发科技人员进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促进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最终提高中华民族在21世纪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职务发明创造是受雇人在履行其职务时产生的体现单位意志的智力活动成果,包含劳动关系和职务发明创造关系两个法律关系。职务发明创造关系的产生以劳动关系为基础,以履行职务义务为条件。受雇人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但不受劳动关系的约束,独立于职务义务之外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成果,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属于发明人或设计人本人。现行专利法第六条违背了民事主体之间的公平原则,不利于实现专利法的立法目的。本文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其加以完善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职务发明报酬纠纷具有举证责任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兼备、举证能力不足问题和举证行为过错问题交织、影响举证责任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存的法律特征。当发明人面临举证困境时,可以借助外部证据弥补内部证据的不足,利用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平衡双方的举证能力,利用举证妨碍制度约束单位的拒不配合行为。由此,可以实现职务发明报酬纠纷举证责任的公平合理分配,激励职务发明人的研发热情。  相似文献   

7.
从制定《专利法》的背景出发 ,指出《专利法》中关于职务发明创造的界定过于简单化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重新定义的必要性 ;通过讨论发明人、发明所需的物质条件与单位的关系 ,将职务发明创造定义为 :在一单位与职工签定劳动合同期间内 ,职工利用单位的物质条件完成的其职务范围内的发明创造和职工退休、退职、调动工作后利用原单位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而完成的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保障职务发明人的利益,《职务发明条例草案》(送审稿)欲寻求一条用人单位与发明人利益平衡的和谐发展之路。草案(送审稿)以进一步明确职务发明的界定为突破口,在遵循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司法解释的立法精神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如允许“主要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在归属方面存在例外,增加了发明报告制度及处理职务发明的不同方式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议将“约定优先”适用于所有的职务发明,同时明确规定禁止事先约定非职务发明的归属;建议职务发明报告制度的设计要符合我国具体情况;建议完善与单位对职务发明处理方式相适应的奖励报酬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专利法》对职务与非职务发明创造的界定不清及专利权统归单位所有的制度设计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利益、鼓励发明创造的立法宗旨。分析对比国内外有关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权利归属的相关立法,建立发明人优先、当事人意思自治优先的专利权权利归属制度,明晰和简化构成职务发明的要件理应成为我国专利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科技法上使用的技术转移这一概念,是借用的管理学的观念,强调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二十条是关于公共科研技术转移的特殊立法,但该规则所涉及的主体及客体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界定,其中,“公共科研主体”应该包括个人、企业及非营利机构,相应技术成果应该依据相应规则在这些主体之间分享;而且,该规则所适用的对象——“公共科研技术成果”,应该可以以商业秘密的形态存在;另外,在确定某项技术成果是否产生于公共科研时,需要参考关于发明人或作者的基本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专利法及实施细则对于职务发明创造适用范围过于宽泛,在“主要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归属问题及奖酬金制度上存在缺陷,发明人的利益因此无法得到保证,单位与发明人之间的利益也无法实现公正分配。建议修改法律时,适当调整我国职务发明创造的适用范围,充分保障发明人的利益,以激励创新。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与实务界均认为,职务侵占罪既包括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私吞自己保管的本单位财物,又包括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窃取、骗取本单位财物,但是这种观点难以做到罪刑相适应,也不利于保护法益。应当对“本单位财物”进行限制解释,将其限制为个人管理、占有的财物,对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窃取、骗取本单位财物的,应以盗窃罪或诈骗罪论处,如此方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也能使刑法条文相协调。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材料中论文质量、数量指标要求的现状,提出了在专业技木职务评审中对学术论文进行连续定量考核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科研工作,也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4.
根据技术合同法,非专利技术成果可以作为商品进入技术市场交易,显示其自身的价值。高校通过技术市场活动,将本单位的非专利科技成果向企业转让,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的教师和科技人员,通过到企业和农村去推广非专利技术成果,加强了产学研的结合,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近几年,我校通过技术转让或与企业合作开发,使一些非专利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对非对专利科技成果转让与开发的过程中,高校在实践中,既尝到了“甜头”,取得了…  相似文献   

15.
现行《专利法》对职务发明的规定有不合理之处,如第六条第一款"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与本条第三款"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在法律适用方面容易产生歧义;又如将"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界定为职务发明,本身就不具合理性。因此笔者建议在第三次修订专利法之时,重新界定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平衡单位与发明人或设计人之间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专利创新的生长点与辐射源,高校专利战略实施的好坏,不仅影响高校科技实力的提升,还关系到国家专利战略的实施,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构建高校专利战略平台,有利于加速高校技术成果的转移,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同时针对企业个性化的要求和发展的需要,提供全面有效的知识产权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7.
关于建立职务发明专利权共有制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专利法规定了职务发明创造取得的专利权归单位的原则 ,这在客观上挫伤了发明创造人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既然职务发明创造的过程主要是以私人活动为其特征 ,就应具有私法的内涵。建议专利法在修订时借鉴外国的经验 ,将职务发明创造取得的专利权改为发明人与其单位双方共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作者分析研究了高校教师职务评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单位职称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可使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逐步走上良性运行轨道。  相似文献   

19.
改革职称评定制度,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建设,它有利于克服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上长期存在的积压、浪费人才的弊病;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有利于打破禁锢人才、一潭死水的局面,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改革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五年多的实践表明,职称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新时期以后的首次专业技术  相似文献   

20.
技术出资入股的构成条件,包括技术的现存性、技术的确定性、技术的可独立转让性、技术的收益性、技术的合法性和技术的可评估性。我国《公司法》在入股技术的范围、高新技术的界定上存在的立法滞后现象。对于技术成果这一特殊事物可以有不同一般的特殊规定,才能有利于发挥技术成果更大价值。在技术入股的权能出资、作价方式、出资比例、股权保障等方面应完善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