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太阳循环观念为视角,对学术界热切关注的甲骨文四方风和一些哲学术语提出新解:①甲骨文四方神名和风名的得名,与古人关于太阳循环而有四方四时观念有关;②“道”字在古文字里从首从,首的原型为眼睛,实为太阳神,而表行走,合之则为太阳循环运行,是为哲学“遁”之未义;③楚帛画有“太一”太阳神,其下又随从四方四时神,哲学上所谓“太一生四象”正由此而来;④“易”在甲骨文里作日出海面形,因为太阳东升而有昼夜阴阳变化,所以哲学上有所谓“易以道阴阳”“易与天地准”“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之说。  相似文献   

2.
本篇所论的,不是宗教哲学中的“神”,而是艺术哲学中的“神”。试图研讨“神”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形神关系”怎样从历史走向现实。一、释“神”开篇先释“神”。哲学界人士认为,中国古典哲学关于“精神”的观念来源于医学。“神”乃“精气”活动的结果,精气展而精神生,“精”与“神”不知不觉地联结在一起。从文字发展的源流来看,正是这样。学者们普遍认为,神,古文字为“申”。甲骨文中的申字有学者解释为“电光闪烁之形”。可许慎《说文》曰,“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查《金石大字典》中的神字,除“示”旁外,申有两个系列的写法,一是(?),另一是(?),亦有写作(?)  相似文献   

3.
释“之”     
“之”是个多义词,但究竟有几个意义,几种用法,各家说法却不一致。刘淇的《助字辨略》提出十二种,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列出二十九种,杨树达的《词诠》举出十二种,吕叔湘的《文言虚字》指出七种。对于文句中“之”的解释,各家也有不同,甚至同一研究者对同一情况下的“之”,也会作出前后矛盾的解释。例如“华则荣矣,实之不知”中的“之”,有的说是连词,相当于“则”(见《经传释词》),有的说是句中助词,“宾语倒置于外动词之前时用之”(见《词诠》)。又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有的释“之”为“到”(见王力《古代汉语》),有的释为“是,这样”(见《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  相似文献   

4.
■的疑问     
甲骨文里有这样一个字,它大致有以下各种繁简体:■到帝乙帝辛时期,字形又变成■“殷虛書契考释”首先把这个字释作“羊”,以后商承祚“殷虛文字类編”、孙海波“甲骨文編”都沿用此说。至于(?),过去沒有人把它列为(?)(以下写作(?))的異体,似乎也沒有人释过。認为(?)是“羊”的繁体,“羊”是(?)的簡化,是現在流行的说法,好些教本、論文都引到它;但是这个字的旧释原是不可信的。释(?)为“羊”,是孤立地就字形上猜測得来的,要是把(?)放在整个形体結构系統中来、  相似文献   

5.
早年与张奚若同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金岳霖先生,在自己晚年写的《回忆录》中说道:“张奚若这个人,王蒂(周培源夫人)曾说过:‘完全是四方的,我同意这个说法。’四方形的角很尖,碰上了角,当然是很不好受的。可是,这个四方形的四边是非常之广泛,又非常之和蔼可亲的。同时,他既是一个外洋留学生,又是一个保存了中国风格的学者。”  相似文献   

6.
在甲骨文中,后是司字的反写,即后司是一字,皆读si,周因於殷文才分为二字,后才读同后音,即《说文》所云:“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这是周以后才具有的后字的字音、字义,即后字的“今音”、“今义”。  相似文献   

7.
释     
甲骨文 字,胡厚宣先生释“ ”,即“我”和“王”的合文,说我( )像戈形,王( )像端拱而立的最高奴隶主之形。这些观点皆不确。我( )像一种齿刃武器,王( )像斧钺形, 是独体字,非合文,像横亚纳税斧钺形,卜辞中读为王。斧钺是我国古代王权的象征物,所以甲骨文以斧钺形作“王”字。  相似文献   

8.
释"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字》以五行说释“赤”为“南方色”———即火的颜色 ,段玉裁曲为之解。由于《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传统文字学家多认为“赤”的本义为“赤色” ,但是通过对会意类型的区分 ,“赤”当属形象型会意字 ,再佐之以甲骨文相近相关字形、古代典籍以及民俗文化 ,可以证明“赤”的本义为殷商时期焚人祭天以求雨 ,而作为颜色义当纯属音假  相似文献   

9.
释“馘”     
从古至今,无论传笺注疏,还是辞典字书,对于“馘”字的释义,或是或否,矛盾百出。我不揣简陋,试以甲骨文、金文和古籍所载,探释其义如下,实冀方家不吝赐教。 一 甲骨文“馘”字,颇多异体,隶定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字形:(甲)“从百在戈下”之形,(乙)“从眉在戈下”之形,(丙)“从自在戈下”之形(此“自”为象形字横目在|下,与释“鼻”之“自”不同形)。这三种字形的“戈”字下所从之字的下部,  相似文献   

10.
《文物》一九七七年第八期载有唐兰和于省吾两位先生对周初利簋即武王征商簋铭文考释的文章。两家的解释,颇不相同,特别是对铭文的前半段,彼此出入很大,使人有无所适从之感。这说明了该器的铭文值得我们作进一步钻研。 由于器物铸造的时代早,铭文的训诂遂成为难题。其中不仅有辨别字义的困难,而且还有一个识字的问题。铭文中有一个簋■字,在甲骨文中最为习见,不过字形与此微异,作■或■。《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中释为“岁”字,视作祭名。于文释此为 “岁”,似本郭说;唐文释为“越”字,仍认为甲骨文借用此字代表“岁”字…  相似文献   

11.
浅谈古汉语中“相”的演化过程梁梅“相”甲骨文作“加”,左边是“木”(树),右边是“目”(眼睛),是个会意字,表示眼睛在树上的高处看得清楚。’字形亦作“采”,眼睛在上面,树在下面),它的本义是细看或察看。q说文·目部》:“相。省视也。”段玉裁注:“《释...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甲骨文中的河卜辞,主要运用神话学的方法,从神之诞生、神之职能、神之形象、神系世界四个方面来论证殷商人以“万物有灵观”、人之特性、殷商现实社会为参照来实现神灵建构。殷商时期属于神话体系的混沌期,诸神皆是综合神,其职能呈现交叉与重叠。  相似文献   

13.
陈炜湛先生近作《甲骨文异字同形例》一文云:“甲骨文∧既是出入之入,又是上下之下,二者同形,但与六作者则仍有别”。陈先生这种说法很有启发性,但是还有值得补充和商榷之处。我们认为,甲骨文∧不但是出入之入,上下之下,而且是六、今、宀的异字同形。下面试加说明。  相似文献   

14.
古文字产生之初,先民们造字一般遵循着“观物取象”、“速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原则。脚作为人类自身站立行走、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主要器官,从物象和取向上看,当为造字的首选。甲骨文、金文用脚趾表示脚。趾、止在甲骨文中相同,“ ”和“ ”,同时,它还是表示脚的甲骨文构字部件(或符号),其形态有的正置,有的倒置或侧置。金文则演变为“ ”或“ ”,或倒置、侧置,小篆则演变为“ ”。这些符号经隶变至楷,已变得面目全非了。据笔者归纳统计,它们中有的已演变成别的部件,有的在部件中隐匿起来。凡与人类行走相关的古文字中几乎都有表示脚的部件,这些部件随着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尤其是历经隶变和楷化,至今已难以看到“踪迹”。本文对楷字中的“足迹”从多个方面给予了探寻。  相似文献   

15.
孔、孟与画论邓乔彬孔、孟极少论及绘画,但他们对我国的画论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本文试从四方面论之。一、绘事后素《论语》中关于绘画及装饰色彩的内容极少,仅数则:于夏问回:“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手?”子曰...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文字学第五届年会发言中,一位专家谈到他论文中“之”字有关的金文形体说:象植物滋生之形。他的说法不但有金文形体为据,也和《说文解字》:“之,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之为足。”一致。古文字“之”和“止”原是一字。另有同志在发言中不同意上说,据甲骨文、金文“之”皆作脚趾形,提出异议。究竟谁是谁非?为什么产生这类分歧呢?引起了人们的思索。我在探索“弱”字的形义来源时,也曾遇到类似的困惑。王国维据两弓相比的形体释为弜是弓檠的柲的本字评既衔跛凳谴淼?指出殷代“图画文字”的弜,“都画两张弓,有的是很清楚的弛弓的样子,根本看不到弓柲、弓檠的形象?笨蠢础皬x”的古文字确有两支弓并列表示并比、比较、比赛的一种形义来源,和另一种缚弓于弓檠,代表正弓器的“柲”的  相似文献   

17.
释帚     
甲骨文有等.一般隶定为“帚”,释为帚之初文.罗振玉田:“卜辞帚字从,象帚形。其柄,本所以卓立者,与全文戈率之同意。其从。者,象置帚之架,损毕而置于架上倒卓之也。许君所谓从乃之;从巾,乃之;谓,为门内·乃架形之,亦因形失而致误也。”①唐兰云:“余谭卜辞作者,帚之初文,与等字相近.实象植物之形。《尔雅·释》:王注.:‘王帚也。似藜,其树可以为埽彗,江东呼之谓落帚’。是帚之字形正象王帚一类之植物,以其可为场营,引申之,遂以帚为埽彗之称.习久忘本,遂不知帚字之本象构形矣”。②《说文,巾部》:“帚,所以粪…  相似文献   

18.
“台”辨     
说到台,自汉代以来,一般都认为它是一种积土而成、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例如:《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毛传:“四方而高日台。”《楚辞·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王逸注:“无木谓之台。”《尔雅·释宫》:“谓之台。”郭璞注:“积土四方。”《辞源》:“台,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中国古代衣食住行》(198年第1版第118页)也说:“台均为土石堆积而成。”诸家说法侧重点不同,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积土成台,高平无木。(唯姜亮夫先生作《楚辞通故》引《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选登视台以望”及杜…  相似文献   

19.
申·猴·悟空     
十二生肖是我国民间的古老习俗。“申”为何与“猴”相搭配?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猴子喜欢在这时间伸臂跳跃,伸与申谐音,于是,申时就属猴了。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分析,那则更形象有趣。 “申”,甲骨文的形体学者释为“闪烁的电光曲折延伸之形”,是“电”字的初文。申作为地支字后,派生了电加雨的“电”字,先民看到闪烁的电光划破黑暗的天空,感到奇妙,认为是天神在显形,故商周两代也把“申”作为“神”字。  相似文献   

20.
1、引言电闪雷鸣,风狂雨急,大自然的这种震撼力量在原始先民的心灵中无疑印刻上了最强烈、最普遍的恐惧心理,这在古籍中是屡见不鲜的:“烨烨震电,不宁不令。”(《诗·小雅·十月之交》)“山下有雷,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易传·颐》)这种恐惧心理的形成,可以上溯到遥远的人类出现之时。2、雷和神、靈(灵)雷声和电光,是二而一的现象。电,甲骨文作(?),描绘出电光的曲折伸延状。雷,甲骨文在电的形状基础上加上表示雷声的符号:口或田。(因印刷原因,本文所引的甲骨文、金文大都略去。)《说文》:“申,神也。”(甲骨文“申、电”为一字。)又《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的文字构造本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