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议网络舆论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向阳 《社科纵横》2009,24(8):109-111
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不断暴涨,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交流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网络,人们表达民意、讨论公共事务、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和进行舆论监督。全面正确认识和规范引导网络舆论监督,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社会文明进程,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行政决策的制定和决断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但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行政决定的做出,即行政伦理。伦理一词用于行政视域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从行政伦理的角度权衡行政决策也是行政制度中科学化人性化的体现与进步。在众多涉及影响行政伦理的因素中,网络民意越来越多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民意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民意在行政伦理的发展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本文从网络民意与行政伦理的关联着手,分析网络民意在行政伦理建设中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明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及其应用。网络以其独特的技术性,营造了一个表达意见和诉求的话语空间。人们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发表对国家事务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形成网络民意。网络民意具有直接性、及时性、虚拟性、平民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表现出巨大的思想意识力量,对政治文明产生影响。一方面,网络民意表达传承了政治文明意识的内容,反映了政治行为文明的状况,为政治制度文明提供新的生长点;另一方面,网络民意表达需要政治文明提供宽容的表达环境、理性的表达行为和完善的表达制度的支撑。为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尊重网络民意,善用网络民意,规制网络民意,以此保障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现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加速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林坤 《社科纵横》2011,(11):81-82,92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应对"民意病毒"已成为中国各级政府在继续深入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对于这种以表达权的滥用为内核,以将恶意的个人意见转化成"群体真理"为外观的"民意病毒",各级政府要想理性地引导网络民意,就必须取得网络民意的引导权,从而使网络民意成为一股激浊扬清的"激流"。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表现及其根源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晓兵 《学术交流》2007,12(6):96-99
现代农业技术的异化,是指人们在通过技术活动进行农业生产、造福于人类的过程中,技术以一种异己的力量,产生了非正常化、畸形化和病态化,并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的现象。现代农业技术异化问题已经成为不客忽视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具体表现为消耗了大量资源、技术具有正负效应的双面性、技术的变异、技术非生态化、全球化危机等。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根源主要体现在现代农业技术自身和外部两个方面。消解现代农业技术异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6,(1):25-28
民意与政策的相关性是学术研究的重要主题。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表明在一些西方民主国家中,政策与民意调查结果背离的情况大量存在。其原因一是民意在向政策转化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阻碍与困难,二是民意自身的特性增加政策参考难度,三是民意调查技术层面存在的缺陷与障碍。  相似文献   

7.
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应对之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发生的诸多重大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往往是导致事件扩大化的导火索并推动其恶性化发展,实质上也成为了阻碍事件有效解决的绊脚石。当前,汹涌的民意表达构成了政府网络治理的民意挑战,迅捷多变复杂的网络对政府引导与管控提出了多方挑战。本文分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治理的挑战。最后,从战略认识、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完善官员问责制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程婷婷 《创新》2011,5(5):110-113
网络论坛因其自身的新特征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为理论基础,从网络论坛的特征出发分析了网络论坛成为公共领域的可能,并对网络论坛初现“公共领域”雏形做了分析,进一步指出由于经济、知识等原因造成的数字鸿沟、共识与民意方面的偏差、批判精神的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网络论坛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对网络时代的人文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明 《探求》2001,(3):60-62
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网络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劳动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必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网络促使知识价值的革命,知识成为经济的最重要资本;网络带来教育方式的变革,使真正的全民素质教育成为可能;网络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物耗,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网络的"虚拟现实"还有助于人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网络的不恰当应用也会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在网络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网络对人类发展有利的方面,也要抑制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区块链技术作为技术信任的标杆,以其特有的去中心化运作模式赋予技术信任以“强信任感”,使得技术信任超过人们对专家系统的信任,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信任模式。但区块链技术在增强高新技术社会信任感、简化人际信任过程、降低人际信任成本的同时,也会由于自身缺陷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风险。技术信任在成为一种主流的社会信任模式的同时,也会对社会信任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信任风险。对此,要加强技术攻关、建立技术标准,重视伦理风险、明确技术道德,构建监管制度、健全法律体系,从这三个层面防范信任风险。  相似文献   

11.
虚拟世界的出场使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活世界,由网络所支撑的虚拟世界已然成为国际社会诸多领域和行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平台。但网络中虚假信息、欺诈等非诚信现象屡屡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其主要原因在于功利主义思潮的网络蔓延及网络的虚拟性使一些网民诚信缺失、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网络技术自身缺陷及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等。基于制度伦理学的视域,从根本上治理网络非诚信问题,必须既注重网络诚信伦理规范的践履,又注重网络诚信伦理的制度化,使诚信的内指形式和外指形式相统一,以构建互联网诚信公德。  相似文献   

12.
郭鹏 《社科纵横》2014,(10):122-125
随着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推广,民众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获取资讯、发布消息、发表意见,网络民意已然成为中国政治生态当中不容轻视的重要力量。实现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常态对接,不仅能够扩大民众在政治生活当中的话语权,疏导社会不满情绪,而且有助于提升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建构包容、理性、协商的政治文化。应通过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群众监督机制、改进议程设置机制、依法打击网络谣言等,逐步推进常态对接的制度化建设。应将网络舆情作为突破口,加强网络舆情的搜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用户参与为本质的第二代互联网(Web2.0),以其开放性、真实性、自组织性、聚合性等特性为网络民意表达注入了新元素。相对于第一代互联网,第二代互联网赋予民意表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真实与聚合两个方面。真实性强化了网络民意的理性程度,聚合性有效提高信噪比,从而缓解了网络民意过于零散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论、集体行为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雪 《探求》2007,46(1):57-61
网络舆论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集体行为。在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网络舆论事件中,网络技术提供了事件发展的最初动力,媒体间的互动协调则强化了特定舆论的力量,使其成为不容忽视的公众舆论并最终在现实社会中产生影响。网络舆论的力量既给政府的社会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对现有的社会管理和信息控制模式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5.
周永波 《江右论坛》2007,8(10):82-84
网络,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民意表达的空间,现在却成为暴虐滋生的温床;本来可以成为社会建设性意见传达的窗口,现在却成为一部分人发泄的通道.<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将在网络发泄暴力情绪的部分中国网民冠以"网络暴民"称号,<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国内媒体也纷纷认同了这个说法.而正是网络的匿名性是造就了"网络暴民".在网络这样一个最少受到管制和惩罚的"自由世界"里,网民在充分张扬个性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不得发泄的怨气和劣性也得以释放.  相似文献   

16.
邓欣  秦宏毅 《社科纵横》2014,(6):166-168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师生通过校内外网络平台接收信息,并且运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信息进行较为集中的反映,对高校各方面产生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生成在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在产生发展的演化生命周期中逐渐形成一种模式。结合高校网络舆情的自身特点,探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干预机制,促使网络舆情走势文明化、理智化、健康化,从而促进当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态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吴家骏  ;刘镜清 《探求》2014,(6):115-116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网络时代,人们已经从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更多地转为网络阅读,而数字化出版也成为出版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校对的方式和方法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校对的工作过程中,校对员应注意可能出现的"隐性差错",而为了适应网络化的发展,校对员更加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养。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晓媚 《探求》2001,(4):62-63
跨入21世纪 ,网络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作为近30年来高新技术革命性发展的产物 ,互联网络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巨大动力 ,而且在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的诞生 ,不仅为人类文化增添了又一朵奇葩 ,更重要的是它正在重塑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一、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网络文化 ,狭义地讲 ,就是通过电脑互联网络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及其文化价值观念 ;广义地讲 ,是指人们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各种生产和交往活动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产物 ,特别是互联网活动对人们的思维方…  相似文献   

19.
谭淇峰 《社科纵横》2013,(2):253-254
随着数字化的迅猛发展,以信息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而产生的新媒体逐渐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并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增加了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改变人们对政治生活的看法,使得人们更加接近政治生活。总之,新媒体对政治文化的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解读"网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梅 《社会》2001,(9):35-38
背景及概念界定现在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电脑的频率越来越高 ,电脑联网加强了这种以电脑为中介展开交往和“接触”的趋势。互联网以其独特优势诱惑人们把大部分人类生活搬上互联网 ,“数字化生存”这一新名词的产生明确地告诉我们 ,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开始了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生存状态。性爱主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进入互联网 ,并且成为人们登陆互联网 ,在互联网上“留连忘返”的重要诱因。不管社会文化再怎么否认 ,事实上互联网已经成为虚拟性行为的最大场所。特别是针对某些特定的族群 ,网络性活动更是具有无可抗拒的诱惑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