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灌输的理性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才明 《唐都学刊》2003,19(4):143-146
灌输既是原则,又是方法,德育既要坚持灌输原则又要坚持科学的灌输方法.道德灌输不可能完成德育的全部任务,它是有限的,因为,德育是教育与自我建构的统一,德性的本质是德行.  相似文献   

2.
张倩 《唐都学刊》2012,28(6):14-17
道德认知发展论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在吸收20世纪初杜威的进步主义德育研究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所创立的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有影响的德育理论,至今仍被各国道德理论家和德育工作者广泛应用于实践中,并被证明是有效的。中国当前道德教育存在高调低效的特征,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为我们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诸多启示,我们应变传统的灌输型德育模式为引导型模式,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3.
王凡 《学术交流》2004,(4):167-172
二战后,当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德育的历史轨迹经历了一个由兴盛到衰落再回归复兴的过程。反对道德灌输是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最基本的特点。其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向是:日益重视学校德育,把德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德育的内容日益丰富;德育形式综合化、网络化、实践化,德育方法多样化,德育手段科学化;日益注重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各派道德教育理论日趋融合。  相似文献   

4.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道德发展论、道德教育论和公正群体途径理论。这些理论对我国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在德育内容方面,根据学生心理、道德发展水平应呈现不同层次的德育内容;在德育观念上,对德育需要重新认识,德育不是外部的强加,而是学生理解、选择、体验的过程;德育目标不仅注重传递道德知识,更应侧重于道德判断力的培养;德育课程要增强情境性,贴近学生生活。与此同时,我国德育需要加强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5.
刘红 《社科纵横》2008,23(10):159-160
本文阐释了德育基本含义,在论述德育相关理论问题的基础之上,从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德育内容的角度重点分析论述了德育实践问题,并进一步阐释了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关系.对于实现德育理论系统化和德育实践规范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政治理论、道德理论、世界观、人生观及方法论的视角,探讨了高校德育建设的特点和原则。认为,高校德育建设的特点和原则取决于:一是德育理论本身的特性与规律;二是德育对象身心发展的水平与要求。  相似文献   

7.
张海波 《学术交流》2004,(7):164-16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德育面临的问题将更加复杂。表现为:传统高校德育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同一化,以认知取代了情、意、行诸环节,将道德心理结构平面化,忽略了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压抑了个体合理的价值取向,因此效果不佳。实现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应确立主导价值观念,使多元价值取向得以健康发展;构建一个科学、有序的德育系统,针对德育的实践性,完成由灌输向指导的转变、理想向现实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深入分析了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失调的原因,认为其原因主要包括道德本身“知易行难”属性,学校和家庭教育体系的不足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等几个方面。因此,对于寻找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大学生德育的知行统一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而帮助提高大学生整体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9.
高校辅导员身处与学生交流互动第一线,其能否具有并发挥道德影响力关系到大学生群体思想品德的养成。高校辅导员的道德影响力具体包括道德感召力、道德感染力和道德号召力。提升高校辅导员道德影响力对于优化高校道德教育、驱动师生道德共同成长、推动创建高校德育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辅导员提升道德影响力,需要立足自身,在德行成长中提升道德能力;立足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立足师生,在反思实践中提升道德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德育方法论     
程建平 《社科纵横》2005,20(2):190-192
德育方法是德育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德育方法具有完整的体系,总体上由教育方法、自我教育方法与思想调节方法构成;德育方法选择要突出思维规范,有助于增强受教主体的道德情感和信念;只有让受教主体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其理想人格才能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行之有效理论前提,作者首先总结和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基本内涵,重新澄清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科学性;其次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中国化发展历程,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以期在力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科学性的同时呼吁学界辩证对待灌输方式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付丽 《学术交流》2004,(11):177-181
《醒世姻缘传》的叙事框架并非因果报应,善恶之谈才是支撑作品叙事的真正框架。作品以晁家母子的善恶人生为叙事纲目,整合晁源、牝狐、计氏与狄希陈、薛素姐、童寄姐两世间的病态夫妻伦理关系,辅以武城和绣江明水社会风气的善恶之变,在两代、两世、两性、两地的多视角交叉叙事中,充分肯定以德累仁的道德价值,彻底否定不仁不义的道德堕落,体现作者劝善戒恶的道德说教意图。  相似文献   

13.
崔华前 《唐都学刊》2005,21(1):46-50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对于道德教育非常重视 ,认为道德在修身养性、治理国家和发展教育等方面 ,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 ,他不仅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德育范畴体系 ,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对于当代德育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德育方法和德育原则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德育应由“人际德育”向“生态德育”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雪梅  蔡立彬 《社科纵横》2009,24(3):136-138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也面临着众多问题。高校德育低效度和传统道德思维的局限性,要求从生态德育的视角转轨人的道德视野,以弥补传统人际德育的缺陷。在转轨的过程中,需要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为指导,加强高校生态德育。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自我观给现代个人和社会带来所谓解放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对现代性的反思离不开对现代性自我的反思.现代性道德是和现代性自我相伴产生的.因此,从道德哲学层面反思现代性自我对解决现代性自我问题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以麦金太尔道德哲学思想为学术资源,依次从现象层面和理论层面,分析了现代性自我的道德困境:道德自我的祛伦理性和社会组织的祛道德性;困境产生的理论根源:现代性道德哲学的内在逻辑--祛目的论,以使道德内在化;重构现代性自我的可能途径:重释德性道德传统,通过叙事重构现代性自我.  相似文献   

16.
杜向民 《唐都学刊》2005,21(2):53-56
推进大学德育创新是新世纪高校德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德育理念创新是大学德育创新的先导。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发展信息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新世纪大学道德教育应确立以下新的理念:德育为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德育应具有开放性、服务性,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等等,以促使德育过程系统化和德育终身化。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主体性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华 《唐都学刊》2004,20(2):145-148
当代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 ,传统德育陷入困境 ,在把握德育宏观目标的同时 ,强调主体性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通过主体品德能力的提升、提高认知与辨识能力、提高移情与内化能力、加强学生在德育中的自我教育作用、注重道德践行、培养创新能力等措施 ,突出发挥德育的主体性作用 ,是社会和个体发展的现实需求 ,是德育取得实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9,(9):103-106
中国叙事学对西方叙事学的借鉴体现在对叙事结构、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叙事人物、叙事事体和叙事作者等思维框架的运用上。在中国诗学的基础上,创生出了叙事发生、叙事意向、叙事技巧、叙事音律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范畴,丰富了中国叙事学理论。未来中国叙事学发展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文本资源、拓展方法论研究范式、融合后经典叙事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姜岩 《社科纵横》2010,25(3):137-138,142
和谐道德建构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和谐社会的建设应将道德建设放在首位,以和谐道德为动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高校在当前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也应将和谐道德的构建作为重点予以关注,并作为德育的长远目标、质量工程进行思考,更新道德观念,改变不合理不和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设计出面向现实、面向学生、面向现代化的理想的道德教育方案。本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立足点,从道德建设这一核心和根本问题入手,结合高校德育目前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探讨和谐社会这一新的背景下的高校和谐道德的构建途径问题,对促进高校德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