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伦理学研究中,人们往往把道德与良心混为一谈,或者重视道德问题而忽视良心问题。实际上,道德与良心不是同一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相区别。而且,良心是与道德同样重要的伦理学问题。因此,应当重视良心问题以及道德与良心关系问题的研究。 我们先考察道德和良心这两个概念。道德属于社会文化领域,它是外在的价值规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良心属于社会心理领域,它是内在的价值追求,它源于人的天性。人区别于动物,不仅在于有道德,更在于有良心。良心是道德的内在根据,即康德的“绝对命令”。道德与良心都以善恶是非来判断、支配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存在着本质区别.宗教道德是调整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则是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属于世俗道德;宗教道德体现的是神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则是一种人道主义;宗教道德通过神的力量发挥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则通过社会舆论和人的良心发挥其社会作用.在理论上明确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将有益于青年人的社会主义道德信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中西良心论比较——兼论良知说的当代重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心是伦理学中的一个普遍概念,它的正面意义表现为廉耻、正义、向善、正直等;它的负面意义表现为畏惧、忏悔、内疚、自责等。就良心所代表的自由意志、自我立法而言,它表现为道德的主体性;就良心所反映的社会道德律则而言,它的内容义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关于良心学说,中西方有共同点,又表现出差异,具体表现为:西方讲“去恶带动为善”,中国讲“为善带动去恶”;西方良心说排斥情感,中国良心说调动情感;西方良心说重认知,中国良心说重体知。本文提出,在现代道德的重建过程中,道德的内在性、主体性和个体性问题日渐突出,通过对中西良心说的辩证理解和现代诠释,良心论的重振,必将有益于我国现代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杨伟涛 《唐都学刊》2009,25(2):62-67
个体道德自我是在伦理、法权意识基础上所实现精神发展的更高境界;相对于德性、人格、良心,道德自我是更为整全和彰显道德主体性功能的精神与行动实体。本文概括了道德自我建构及其价值实现的意义、研究路向以及文献研究现状,包括道德自我价值内涵研究,道德自我历史资源与现状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价值基点研究,个体与自身、人我、群己关系中道德自我价值实现研究,道德自我价值实践研究;提出道德自我价值实现需要开拓的研究思路和主题。  相似文献   

5.
当一个人生活的全部目的都被倾注在一个“钱”字上,什么良心,什么道德,什么友爱,都化为虚影,此时等待他的将是一个万恶的“钱坑”……  相似文献   

6.
人性本善是贯穿孟子全部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他的伦理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在孟子看来,道德的根据全在于自身,这就是良心、本心。因此,孟子的道德思想走的是纯粹内向求证之路,从人的内心亲证善端,并以推扩内在的善端的方式来塑造美德,充分体现了以行为主体的道德品质作为思考重心的美德伦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良心和启蒙:真善判断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文郁 《求是学刊》2008,35(1):47-54
如果我们追踪近代欧洲思想界的两种主流情感--反教皇主义权威情感和个性自由情感,就会发现启蒙运动的一个核心概念"良心".良心问题归根结底是真和善的判断权问题.它最初是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对抗教皇主义者的有力武器,通过宗教改革而在整个欧洲思想界传播.笛卡尔把良心转化为"我思"(思维主体).当做认识的出发点和基础.在卢梭的思想中,良心成了善恶判断的最高权威,作为人的生存出发点,良心是不可剥夺的.因此在良心基础上给出的判断选择乃是天赋人权.整个欧洲的启蒙运动归根到底便是揭示并宣扬这个良心的运动,是使每一个人都回归自已的良心的运动.  相似文献   

8.
尼采曾经相信善的力量和道德理想.后来疾病使这一信念受到严竣考验,开始了道德批判.尼采道德哲学的新意在于把道德和"善"作为问题的形式加以提出和检验.他通过自己的苦难与不幸获得了对道德的新认识:善人也会受到良心之苦,良心也会起来反抗善;爱与怜悯的背后隐藏着软弱和虚伪.因此尼采批判传统道德,寻求一种更普遍的爱和更高级的正义.当这一寻求长久无果的时候,尼采便为了自我辩护而开始用"超人"学说、"贵族主义"和"爱命运"来进行善的"布道".这就是舍斯托夫对尼采的"心理学"解释.  相似文献   

9.
法律诚信与道德诚信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诚信是指作为道德准则的诚信 ,要求人们言语真实、恪守诺言 ,强调的是行为人的操守和自律 ;而法律诚信作为一项法律原则 ,是指当代各国在法律上尤其是在私法上普遍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 ,它强调的是规范与监督。违反道德而失信于人 ,可能会遭受舆论的谴责和良心的诘问。法律诚信和道德诚信并非同一范畴 ,研究分析诚信问题的时候不可简单地将二者混为一谈。我国市场经济中诚信缺失问题日益突出 ,道德诚信的基础不断被削弱。对诚信的期望已不能再仅停留在道德层面 ,而应该提升到法律层面去构想。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不是道德诚信的再教化 ,而是建立、健全一套市场经济法律规则 ,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市场经济秩序 ,并进而建立起人们对法律诚信乃至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0.
卢风 《浙江学刊》2002,1(4):17-22
现代性道德话语因过分注重理性论证而失去信仰的支持,现代人的生活实践不再植根于终极实在之中,这便使现代人在物质繁荣中走向日益深重的生存危机。为能走出危机,必须有一次良心的革命,必须有一次伦理学范式的转换由人类中心主义走向非人类中心主义,消解事实与价值(to be 与ought to be)的截然之分。实现了这样的转换,我们就容易明白,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正是人类所绝对依赖的终极实在。有了这样的信念,我们就能明白,良心不仅依赖于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而且依赖于对自然法则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王申 《学习与探索》2012,(10):62-68
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举证无能、同命不同价等现象不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代价,而是可以避免的悲剧。良知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辨别是非、善恶的理性能力。良知为理性和经验提供道德反思的自觉基础,是个人对自己行为、意图或品格的道德上好坏与否的认知,连同一种要正当地行动或作一个正当的人的责任感。法官良知则是法官个人作为司法判断主体时所应具有的法律职业良知,它是与道德有关的善的知识。法官良知体现了法官的内在品性与人格要素以及对法律的忠诚度。法官的良知不同于良心,它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思想感情,而是一种职业伦理道德。法官的良知观直接指导法官的价值追求和意义追求,这一切都蕴涵在法官对司法的整体性信仰之中,而且影响着所有法官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裁判是法官心灵的印证,是天平的表征,是法官职业赖以生存的元素。一次不当的裁判可能会对整个司法体制甚至整个社会带来负面作用。因此,作为承担审判职能的法官必须拥有法的理性和良好的品质,否则法律将是愚蠢、邪恶且不计后果的。  相似文献   

12.
桔红色的屋顶,灰白色的外墙。在夜幕下显得格外的坚毅,恍惚在对前来的父母进行良心的拷问道德的审视。柔和的月色,闪烁的夜星,洒满婴儿安全岛内外每个角落每个缝隙,只为对从此成为孤儿的弱小生命温情的爱抚无限的怜惜!  相似文献   

13.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和上层建筑的现象,道德是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行为规则、规范的总和,或者说,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一般说来,对人的行动、行为起规定、制约作用的不只是道德,法律(以及其它意识形态在不同程度上)对人的行动、行为也发生很大作用。但道德有自己的特殊性。道德作用的方式不同于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地规定,并且依据这种规定,由专门机构强制地执行。道德则是通过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传统、习惯、信念和社会舆论的力量约束、影响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道德的范围是宽泛的。凡是存在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地方,无例外地都有道德的作用。道德反映社  相似文献   

14.
陈绍斌 《社科纵横》2009,24(1):106-107,110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是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的道德,公民道德教育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最广泛的德育实践。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凝聚力,强化职业良心教育的感召力,注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作力。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伦理学中,一些不同进路的理论不约而同地对倾向问题进行了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德与人的关系。一部分学者认为,人具有某种道德倾向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道德判断,对道德的或是不道德的行为有预先决定的作用。伦理一般主义者与伦理特殊主义者就道德原则合理性问题展开论争,前者认为,道德原则作为道德倾向而存在,后者则彻底否认了道德原则的合理性。一些学者通过自然因果律和道德原则的比较所得出的理论给道德倾向的研究带来了一些重要启示:第一,进行道德的本质倾向和非本质倾向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认识道德的归因;第二,道德倾向作为道德原则的本质这一新的理论观点与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原则理论并不矛盾;第三,道德倾向在道德选择中展示出自主性和自由性的同时,受复杂的外部和内部条件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道德的本质、人与道德的关系以及人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的阐述,指出道德的本质不是外在于人的,它是围绕人来旋转的,与人同在,道德永远把人看成主体和目的。作者认为,道德作为人的创造,一旦产生,便同人形成了对立统一关系。作为道德的创造者,人当然是主体;但它一经产生并形成道德律令体系后又有相对独立性,以此规范人的行为,人又变成客体。这一现象就掩盖了一些人对道德的本质的认识,仿佛人不是道德的主体和目的,人在道德面前不是自我肯定,而是不断否定,不是自律而只能是他律。古往今来这种把道德本质仅仅归结为规范的认识实际上是理智的迷误。人是道德主体,人的道德最终指向是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于是人就以个性发展为坐标不断地摒弃旧道德,创造新道德。这种道德心理制约着人类道德的进步与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进入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两千多年的伦理思想史表明,传统西方世俗道德与宗教道德是内在不可分割的。希腊人的宗教思想较为系统地反映在神话故事中,希腊人的世俗道德深受以神话故事中的神和英雄人物所代表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道德的未来     
道德的未来如何?这个问题对某些人说来,是感到困惑的,对不少人说来,没有什么意义,对大多数人说来,则是无法回答的。道德究竟是什么?它对于人类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产生什么影响?对于它的未来发展,又能说些什么有用的话呢?我将尽量阐明,道德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东西,道德的性质与影响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它所引起的任何困惑不解,正好说明有种种矛盾的感情和糊涂的见解存在。矛盾的感情和混乱的见解需要澄清,也可能澄清。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在研究商品经济与道德进步关系时,首先要在方法论问题上进行探讨。文章提出:对人的主体活动及其结果发生何种影响,是判断道德进步状态的标准;商品经济对道德发展虽然具有双重作用,但是与原始经济和自然经济相比,其主导方面却能在整体上使人的包括道德活动在内的全部主体活动及其结果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梯,因而商品经济与社会道德进步是同步的。与此相应,由于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双向效应,也使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受社会道德进步状况的制约。对学术界存在的认为商品经济与道德演化是二律背反的几种观点,本文也作了一些辨析。  相似文献   

20.
论良心     
本文主要从理论上对良心进行解说,分析了良心的特点,详细界定了“伦理心境”的概念,从而得出了良心是社会生活和理性思维在内心结晶而成的“伦理心境”的结论。文章最后还论及“唯心的”、“先验的”等名称是否适用于良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