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成长有明显的区域性,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推动力。对贵州区域金融成长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一)贵州金融相关比率(FIR)低于全国水平,这是由中国金融发展二元特性决定的;(二)贵州的M2/GDP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直高于全国水平,这可以从经济的信用化和国有银行信用垄断两个方面来解释;(三)贵州的SLR(金融中介效率)无论是时间上的纵比还是空间上的横比,正好与经济增长趋势和经济发展程度相背离。说明贵州金融机构在从储蓄到贷款再向投资转化、促进贵州经济增长方面是无效率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金融中介发展有三方面特征:个人储蓄动员;贷款扩张;国内贷款取代国家预算,成为投资资金外部来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大多研究表明金融中介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这些文献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储蓄动员和投资生产率双重视角,实证考察金融中介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理论上中国金融中介发展通过储蓄动员和提高投资生产率两个途径驱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实证检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论断的确定性.但中国金融中介处于发展不足的状态而非过度发展状态,并且金融改革始终滞后于经济改革.要提高对金融危机的免疫力,实现工业化,完成由"猴"到人的质变,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促使金融中介有更大的发展,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提高生产率.  相似文献   

3.
理解金融自由化效应:增长与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长与波动是金融自由化的核心效应,对它们的研究分别构成了金融自由化原理和实践理论.增长效应源于三个宏观渠道:储蓄动员、储蓄转化效率以及资本配置效率;在金融功能视角下,三者具有不同的微观基础.波动效应研究源于金融自由化实践反思,主要研究金融自由化的实施条件、速度和次序,以及金融自由化实践中的政府监管.从增长效应研究到波动效应研究意味着金融系统治理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一、现阶段我国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金融政策的重要性。它构成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 ,关系到其他部门和整个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因而成为政府调控国民经济必不可少的工具。正如江泽民在 2 0 0 2年 2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所阐述的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即金融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并引导着生产要素的流向和流量 ;金融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尤其是在目前我国经济转型时期 ,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必须实施金融监管 ,避免金融动…  相似文献   

5.
孙国茂 《东岳论丛》2006,27(1):85-89
本文运用统计数据,分析了山东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并与广东、浙江、江苏和上海地区进行比较。山东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但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低,但资金来源存在结构问题。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山东经济金融化程度较低,储蓄不足,证券化率较低,金融体系欠发达,金融机构在储蓄投资转化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金融深化程度较低影响资本投入总量、结构及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贵州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以创造增加值方式对贵州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较低.贵州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这是因为金融发展对投资边际产出率的显著负面影响抵消了对储蓄和投资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取向与积极财政政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连续几年的宏观调控,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局面,但同时也出现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金融储蓄与有效投资“双失衡”现象,金融资本闲置压力凸现。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应当调整为以推进社会与经济均衡发展、促进储蓄与投资均衡增长、遏制经济领域盲目投资与加大社会公益领域有效投资并重、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与物质资源开发投资并重为重点,并相应实行新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金融货币政策,由中央政府向金融机构举借专项国债,引导金融资本向教育、医疗等社会公益领域的基本建设投资转化。  相似文献   

8.
金融深化:理论与中国的经验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认为 ,中国的经验与经典的金融深化理论有许多不吻合之处。从中国的经验看 ,尽管金融自由化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总体上金融仍处于压制状态之中。中国的金融深化过程 ,主要表现为金融增长 ,如金融资产与金融机构的增大 ,而市场化金融的发展明显滞后。这种高金融增长主要是经济自由化的结果 ,并与财富再分配密切相关 ,但与银行的大量不良债权没有多少关系。文章还指出 ,中国金融深化的进程中确实存在储蓄效应与投资效应 ,但这与“渠道效应论”无关 ;中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也没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居民储蓄结构分析与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中国居民的储蓄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一个经济不十分发达的内陆大省的河南,居民储蓄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为此,本课题通过实证考察,从河南居民储蓄结构变迁的基本特点入手,深入剖析这一状况对河南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金融稳定及金融市场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深刻影响,进而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提出一系列优化居民储蓄结构,推动河南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投资波动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的主要因素,投资不足尤其是非国有投资增长缓慢,是经济回升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必须尽快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降低非国有经济融资的交易成本,有效地推动储蓄更多地转化为实际投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助宏观经济模型中的储蓄一投资关系,具体考察了当前中国储蓄一投资转化不畅的表现及原因,提出了启动消费,实现储蓄分流,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作用等搞活储蓄一投资机制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中,积累分离为储蓄和投资两个层面,资本形成源于储蓄、成于投资。其间的中间环节是财政媒介和金融中介。仅就金融中介而言,储蓄转化投资的过程是:初始储蓄一初始金融中介~初始金融投资~实质投资~衍生储蓄~衍生金融中介~衍生金融投资。伴随衍生储蓄和衍生金融投资,从供给需求两方面产生游资。游资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具有衍生投机和迁回实质投资双刃剑功能。在中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摩擦,双重利率和不规范市场等因素,使游资象资本幽灵发挥负面效应。研究游资的特性及在中国的形成渠道,特定成因,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区域金融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四条途径。即提高储蓄率、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比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节约金融体系内资金。因此实行怎样的区域金融政策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影响。本文认为 ,我国应实行如下区域金融政策 :着眼于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在不影响全国统一大金融市场的前提下 ,构建有差异的区域金融体系 ;着眼于货币化程度的区域差距以及货币政策功效的区域差异 ,实施区域间有差别的货币金融政策 ;着眼于区域间有差别的金融资源 ,优化金融的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14.
一、储蓄——投资机制与资源配置的关系当前,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而资本是企业生产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源和要素,是其它各要素的先导,资本对资源的流动和配置起导向作用.资本的配置状况决定资源的配置状况.而一定物质资本的形成是以储蓄为基础,由储蓄转化而来的.就一国而言,国民储蓄由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居民储蓄构成.它们分别通过政府投资、企业投资、金融体系转化为物质资本.在这里,储蓄——投资机制就是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国民储蓄转化为一定规模、结构的投资的渠道、方式.它是实现资本和资源配置的手段、途径,因而决定着资源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资产价格波动成为各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动力源,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对一国的实体经济乃至全球的宏观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票价格波动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与投资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而房地产价格波动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与投资增长则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效率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投资投向率对县域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最大;县域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与可支配收入比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次之;金融机构储蓄投资转化率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金融中介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了金融中介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机制,认为金融中介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间内含着一种互动机制,一方面,金融中介发展可以通过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优化金融市场结构、降低交易成本、分散风险等方面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的聚集,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不断集聚,使市场规模得以扩大,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促进金融中介的发展。对我国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金融化水平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出,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是影响我国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居民高储蓄及其向投资转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大量的统计资料,从收入水平高增长和储蓄主体投资不足两个方面,揭示了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持续扩张的深层原因,考察了我国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分离的程度,进而从金融发展史和我国金融业独具的体制性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了目前专业银行主导型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最后,文章基于风险分散化和配套改革的思路,提出了改革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和现行金融体系的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9.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 0 0 0年英文版《中国金融发展与家庭金融资产的流动》(作者 :徐礼莱 )是海内外第一本以中国家庭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为着眼点 ,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比较深刻剖析的学术著作。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问题的学者大都沿用麦金农———肖的金融深化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框架是 ,对利率的限制和强制性的贷款分配 ,在物价上涨的背景下不利于银行存款的增长。在这种压抑的金融体制下 ,实际利率往往是负值。因此 ,必须通过提高利率 ,使实际利率成为正值 ,从而刺激储蓄 ,并使资金流向能承受较高利率成本的高效益投资项目 ,达到国民…  相似文献   

20.
农村金融通过影响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影响储蓄率和影响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基于内生增长模型和四维向量自回归模型对1978—2010年我国农村金融运行效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率与农村经济发展正相关;农村金融相关比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并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冲击作用,而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率、农村储蓄率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负向冲击。因此,我国应在健全农村金融法规制度,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农村储蓄—投资转化速度和农村金融相关比率,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量和质量,培育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和农村非正式金融机构,以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