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诗英译中的审美移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情是人们审美认知必然要经历的心理过程。在文学创作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作者直接而带感情地把握感性观照对象,将与之类比的自己的感情,从自己内部投射给对象,并且把它当作属于对象的东西来体验。这种独特的精神活动就叫移情。诗词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文化的文学再创作过程,同样也少不了审美主体——译者的移情,汉诗英译中的审美移情包括移情于景、移情于物、移情及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作为人类思想的直接现实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因此,模糊性也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艺术的基本属性.汉语古典诗词乃是文学艺术之瑰宝,其特质与魅力就在于意与境浑、意在言外的模糊性.模糊语言学和思维学原理,对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诗词意境、意蕴及意象的模糊处理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汉诗英译是中国古典文学对外传播方面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但直到目前,不论是汉诗英译理论还是实践,都存在诸多分歧和问题,制约了汉诗这一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造成"外译作品、内销为主"现象频生。在简要分析诗歌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方法论层面提出了意境再现、典故异化、音步等度以及格律化的汉诗英译四原则,可望对汉诗英译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古汉诗中数量词的使用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手段, 其模糊语义往往比准确的数字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分析了古汉诗中数量词的模糊化功能, 提出了古汉诗中数量词不仅可以通过模糊语义突破诗歌意境的转化, 也可以利用数量词叠加突显古汉诗神奇的审美艺术效果。同时, 数量词的模糊化语义还能够充分解释古汉诗语言形式的组合和聚合关系的偏离问题。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注意挖掘模糊化数量词背后所隐含的诗歌前景化语言, 并再现与原诗等值或近似的审美价值, 以突显作品的特殊效果或意义, 增强诗歌翻译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汉诗英译中的人称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诗歌中人称代词的可译性是可译性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可译论者认为汉诗英译时增补人称代词会导致人称判断问题 ,从而破坏源语诗歌“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是 ,从人称代词所指、作者意图、含义判断等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看 ,汉语诗歌人称代词的隐藏并不构成翻译上的“人称判断”难题 ,也不一定是“天人合一”体现。汉诗英译过程中人称代词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不仅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性.互文性概念对于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具有独特的理论启迪和实际指导作用,因为译语文本跟原语文本发生最直接、最密切的互文关系,它由原语文本通过语言符号转换而产生,是原语文本的投胎转世.依据文本的内、外互文关系,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的互文参照问题.  相似文献   

7.
各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受其它国家或民族文学影响的文学是不存在的。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若不与其它国家或民族的文学发生关系,不从其它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地汲取营养,那么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就会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五四时期,中国诗歌之所以能从旧诗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就是由于受到西方诗歌的影响。当然中国古典诗歌  相似文献   

8.
翻译不仅要从美学和语言学角度研究,而且还要从描写性角度研究。描写性翻译研究强调"翻译规范",即在目的语文化里制约译者取舍的标准或约束力,其主要包括首要准则、初步准则和操作准则。它将翻译研究放入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使多种译文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一种精炼而感人的文学形式,十分讲求形象思维,长于用简洁的语言和新颖生动的形象来描摹景物,抒发感情。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意象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意象(imase)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形象,是主观的意(情感)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结合。诗的解读,是从意象开始的。一首诗的意象往往可以分为两种,即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广义的意象是指整首诗烘托出的总意象,狭义的意象则指诗中的个别语词意象,而这些个别语词意象多是为总意象服务的。 诗人的情思,要通过意象的选取和组合才能实现。古代诗人王昌龄《诗格中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是说意象是一种主客观结合的产物。胡应麟在《诗薮》中指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强调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在创造鲜明新颖的艺术形象上,无不精心推敲,孜孜以求,以期达到“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的境界。在西方,意象派主帅,诗人庞德说:“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理智和感情的复合体的东西”,他强调:“一个人与其写万卷书,还不如一生只呈现一种意象”。克罗齐也认为“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成立。”可见,“意象”  相似文献   

10.
在模糊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古诗翻译问题.首先从模糊羡的结构层次谈起,然后概括中国古诗在形式、意象和意境上的模糊美特征,接着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问题,从而得出汉诗英译的原则应是尽最大努力保留汉诗的意蕴,保留中国文化底蕴中意境的模糊美,使汉诗英译达到传播中国精髓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长期对词汇的国俗语义的不重视,导致了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语用失误。本文总结了美、汉国俗语义差异的主要方面,提出对英语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培养,达到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12.
J.刘若愚(JamesJ.Y.Liu)先生是已故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的美籍华人学者。他毕生致力于将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遗产介绍给操英文的西方读者。他一生有着大量的翻译实践,其译论散见于他的数部著作之中。他的译笔独到,见解独特;他的翻译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文呈现于读者的是刘氏有关汉诗英译的一些见解,相信他的译论(已在英语世界得到检验)于我国译界更具借鉴意义,对我国译学的发展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将关注点辐射到了原作以外的译作以及译语读者,突出了译者在调节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之间关系上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图运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原语文本类型和译文目的角度为出发点,以汉诗英译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为例提出了对于汉诗英译批评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的这一特性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语言模糊性导致翻译的模糊性。中国古代诗歌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在古汉诗英译中要充分理解原诗语言的模糊性,同时考虑汉英两种语言间模糊性的差异,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达到模糊的、动态的对等。  相似文献   

15.
诗歌创作讲究炼字。诗歌翻译 ,作为一种跨语言文化的二度创作活动 ,更加讲究字、词的推敲锤炼。通过翻译实例分析可以发现 ,汉诗英译中动词的锤炼是以用词夸张、用词反常和用词灵活为手段 ,服务于译诗的情感性、准确性及生动性三个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借用英汉语语气隐喻对比研究的有关成果,指出了在古汉诗英译中正确理解原诗语气隐喻对于再现原诗神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诗中,标点符号不仅起着语法的作用,还可起到修辞的美学作用;标点虽小,却关系到诗歌的神韵。汉语与英语的标点符号不仅本身存在差异,同一标点符号的使用习惯也不尽相同,从而为翻译中标点符号的创造性运用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在汉诗英译中,标点符号的巧妙变通,常为译诗带来不可忽视的美学效果,并体现了译者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分析古典汉诗英译的各种争议和矛盾入手 ,提出古典诗歌英译应该将译诗读者的审美情趣纳入考虑范围 ,尽全力再现原诗的风格和意境 ,使译诗读者读译诗时能获得与原诗读者读原诗时基本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对这样的作品进行翻译时,既要体现其意、字、声、形、韵的重叠,又要体现出叠字在原诗中的特殊作用特别是其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及情感内涵。文章介绍了几类中外知名学者对叠字诗的翻译,探讨并总结了叠字诗的翻译方法应以文从字顺的直译为主,其次是意译。  相似文献   

20.
国俗词语是我国五千年优秀文明的历史积淀,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俯拾即是。古诗英译中国俗词语的处理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两首古诗的不同英译本,分析在古诗英译中国俗词语的损失及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