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审美与感性直观在流行的美学教科书、美学读本乃至美学家的专著里,颇为常见如下的说法:美学是感觉的科学、审美是感性的认识、审美是诉诸感性的、美是感性的显现、美是形象的感性直观与观照……这些观点有其必然的历史缘由和现实土壤,也即均有其合理的因素,但仔细研究却又不难发现其偏颇与不足。从历史上看,18世纪美学之父鲍姆嘉滕曾提出过:“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学是“感  相似文献   

2.
美的本质疑析——兼与刘纲纪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刘纲纪同志在《关于马克思论美》一文中说: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美”。这在美学史上,是一个标志着美学的重大变革的命题。如果我们同意这个命题,那么要认清美的本质,就必须研究劳动的本质。而劳动的本质正在于它是人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活动,也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所以,主张“劳动创造了美”的马克思无疑是以“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作为他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的基础的。这段话把“劳动”作为研究美的出发点,实际上,“劳动创造美”的观点虽能解释一些审美现象,说明它有合理成份。但相当大量的审美现象却不是这个公式能说明的。就是说,它不能解释所有的审美事实。  相似文献   

3.
翻开国内已出的一些美学著作,其目录中大概尚未出现“野美”这一美学范畴。迄今为止,似乎也未见过专题论文正式将“野美”纳入美学范畴并且沿着美学的阡陌探索一番。《光明日报》1989年5月21日发表过一篇谈“野逸美”的短文,认为“野逸美”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惜只有一两千字,论及的也仅是“野美”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4.
浅论电影“暴力美学”的美学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暴力美学”一词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一个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暴力美学”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电影、漫画、游戏等领域,它与时尚和消费有着密切的联系,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流行文化。然而,“暴力美学”到底是不是一种美?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它到底有何功能却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电影暴力美学本身有它的美学功能,“暴力美学”有助于人类内在暴力冲动的疏导与宣泄、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快感和审美愉悦,同时,暴力美学也满足了人们追求刺激、享受“美感震颤”的心理需求。最后,暴力美学可以满足人们的窥视和好奇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向“审美”的转移,“美学”的学科名称遭到“审美学”的挑战.这些论争对于人们重新认识“美学”的涵义颇富启发意义,但它们主张将“美学”改名为“审美学”,将美学研究的对象仅仅局限在“审美”关系、活动、经验内,否认对“美”的本质、共性、规律的思考、抽象和概括,这却是令人难以苟同的.虽然“美”包含“审美”,“美学”可以译为“审美学”,但作为学科名称,还是保留“美学”的译名更为合适.由于在中文中“美”与“审美”是两个概念,“审美”必须以“美”为存在前提,因此,对“美”的追问是美学研究回避不了的问题.美学就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人文哲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美学界围繞批判朱光潜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展开了热烈討論和爭辯,呈現出一片百家爭鸣的景象。現在爭执的基本问题仍在于: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以及是怎样的客观和怎样的主观。茲分下列三方面加以简述。一、“美在物”与“美在心”对这个问题,朱光潜过去认为美純粹是主观的。試以“花美”为例,他认为,花,只是美的条件,但它本身不就是美,犹如空气含水分是雨的条件,但水分却不就是雨一样。他說:“美不仅在物,也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凡是美都要經过心灵的创造”。……总之,花本身的形象以及它的美都产生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把钻石的审美功用直接称为使用价值,把审美价值看作是使用价值的一种分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6页。下版本同)。马克思对美学问题没做过专门的研究,但他的这句断语却很有些分量。 历时两千余年的美学研究史一直传袭着“美用相关质不同”的信条,这一信条也为现当代的中国美学所接受。人们虽越来越深地陷入了对美与用之间统一关系的思索,但要象马克思那样把审美价值毫不含糊地称为使用价值,仍旧感到困难。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美学界才对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从不提及。  相似文献   

8.
郭勇健 《学术月刊》2023,(7):142-151
美学应当具有两个维度,即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和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或简称为“系统美学”和“审美文化”。系统美学属于“理”的研究,审美文化属于“事”的研究;系统美学的言说方式是美学概念、命题、论证,审美文化的言说方式是审美意识、警句、描述。为美学扩充一个审美文化的维度,就能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化解理论与实践的对立。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非否定美学是科学或知识,而是主张美学不必囿限于科学或知识。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源于西方,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则是非西方文化也拥有的。在审美文化的意义上,应当承认古代中国已有了美学。“中国美学”同“日本美学”一样,通过美学的审美文化之维而获得合法性。“中国美学”也有两个维度,即古代审美文化的维度和现代系统美学的维度,前者无需索要普遍性,后者亦可追求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悲音为美”作为一个美学范畴 ,我们感到熟悉而陌生。熟悉其艺术原理 ,但上升到美学范畴似乎又感觉陌生。我们拟以“悲音为美”的原始涵义以及审美特征、心理感受、社会基础、创造主体等方面 ,来说明“悲音为美”作为美学范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唯理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争辩使知觉研究进入唯理主义的理性视野,对知觉重要性的认识使鲍姆加登以“知觉的科学”的名义倡导创立美学学科,但作为“知觉的科学”,美学并不将其对象指认为一般的知觉,而是指认为诗、艺术和美。经验主义哲学家夏夫兹伯里虽然没有提出“美学”之名,但他对艺术(美)的特征的强调和对艺术知觉的重视促使了美感与道德感的分离,从而为美学的独立奠定了根基。作为唯理主义与经验主义相融合的结果,鲍姆加登与夏夫兹伯里所奠定的美学,内容基本一致,即艺术和美。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美学中的真是合规律性,那末,美学中的善便是合目的性,便是对于审美对象功利价值的肯定。自古至今,谈论美总是离不开善,孔子说:“里仁为美。”(《里仁篇》)这里的美是和善同义的。他还提出“尊五美,屏四恶”,何谓五美?孔子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里的五美也是和善同义的。孟子也有过类似的论述,他的名言“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章》)便是适例,充实是充实人的品德,“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也就是说,美与善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传统认识论美学仅注重“结果” ,并将“美是什么”的解释实体化、可见化 ,从而不能真正接触到“美” ;现代存在主义美学又将“美”作“可能性”和“不可见性”的解释 ,从而忽略了我们是凭借什么来把握“美” ,这样也就不可能将“美”的不可说性与“美的符号”的可说性阐释清楚。否定主义美学认为 :美是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 ;美是一种未占有的、未完成的、尚未成为“共在”的存在。对否定者而言 ,“未完成”是指否定结果尚未诞生时的一种情境、一种境态。在这种境态下 ,“美”是以一种孕育着的、还未视觉化的状态被否定者所想往、所追求、所体验着的。“未完成”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有缺憾的状态 ,但在美学意义上却是一种让人沉醉的状态。对“本体性否定”而言 ,美学是源 ,哲学是流 ,美学内在于哲学并且是哲学的根。只有“本体性否定”意义上的“美” ,才能使我们每个人“成为真正个体”的审美冲动。“美”的特性在这里 ,“美的意义”也在这里。在“本体性否定”意义上 ,“美”不可说而“美的属性”可说 ;“美”作为存在的潜在具有“未占有性”和“混然性” ;“美”在“美的符号”前后 ,体现为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  相似文献   

13.
早期道教经典《想尔注》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其宗教美学最高范畴“道美”,并认为“道美”虽然不可“言”,却能非感官领会和感受;二是审美趣味崇尚“自然”、“朴素”和“清静”,反对过于强调人为性、技巧性乃至艺术性;三是以“善”为“美”,在审美的标准中渗入了伦理的标准,在哲美之思中加进了宗教之思。从其中、特别在它同《河上公章句》的比较中,清晰地观察到道家老子美学观点怎样转化为道教美学论的基本脉络,也清楚地看到其道教美学思想的伦理化特色,以及它的重要影响及其美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老子学说与中国美学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同先秦时代的其他中国哲人一样,老子绝非一位美学家。他既未撰写过任何堪称“美学”的著作,也没有象柏拉图那样分出心来专门研讨过美与美感的问题,甚至也不曾如孔子或墨子那样重视地评价过诗歌及音乐问题。老子只是一位低产的哲人,他所留下的文字,在讲求学科精细分工的今天,似乎与专门的美学研究、艺术研究没有多少关涉。若是打算从《道德经》里寻出一个美学体系来,那只是缘木求鱼。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还要谈论老子哲学和中国美学精神?是否这种题目也纯属捕风捉影,乱点鸳鸯,象某些所谓比较文学的题目一样的主观随意?我们的回答是:第一,不必一提到美学,就立即联想到“结构”、“体系”等字样,就立即联想到康德、黑格尔以及种种冠以“美学”题目的鸿篇巨制。涉及到美学内容的思想探讨,並不一定非要有近现代美学研究的范畴形态。在先秦哲人的思索中往往是在试图解决若干大前提问题时,不经意地奠定了某些美学原则的基础,而这些成果对于我们却有重大的启示意义。第二,无论从历史还是从逻辑的角度说,中国的美学精神绝不是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15.
从美学意义上讲,形象思维是一种美的思维,早在二百多年前,被古人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登就在他的美学专著中提出了“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观点,他所创立的“美学”即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理论”,后来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也在他著的(美学》中发表了类似的见解。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形象思维是有美学价值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过程与审美评价必然会渗透到形象思维的整个过程。因此,作为形象思维结晶的文艺作品,具有无可争议的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的愉悦和美的享受,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形象思维的美学特征。一…  相似文献   

16.
一 悲剧价值的确立与追求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儒道并重,儒家有诗教传统,重艺术的伦理价值,孔子曰:诗可以“兴”“观”、“群”“怨”;老庄的道家追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无为”之美,他们都强调美与真、善的合谐美。叙事文学的悲剧也表现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大团圆”结局。古代有悲剧存在,但不把悲剧作为一  相似文献   

17.
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界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反思,过于看重它们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而忽视了这些理论的现实价值。事实上,20世纪中国美学有很多富有创造性的论述,对于当前的美学研究极具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蔡仪美学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蔡仪美学作为美论的客观派曾遭到主流美学的批判与排斥,但是,蔡仪美学关于“美在典型”的论说、自然美的理论,以及用“美的观念”解释美感、审美个性差异、艺术中的雅与俗、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及艺术创新等问题,对今天开拓与深化美学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缺乏蔡仪美学这一研究视角,中国现当代美学就缺少了一个必要的逻辑环节。  相似文献   

18.
评黑格尔《美学》体系的构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是黑格尔后期成熟的美学思想的汇集和总结,它集西方古典美学优秀传统之大成,代表着德国古典美学的顶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美学科学专著之一。《美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它本身又是相对独立,有自己完整的体系。恩格斯对黑格尔的《美学》很赏识,认为这部著作在美学领域里“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作为一部成体系的美学著作,《美学》的结构是完整而严谨的。它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与贯串线索,有独特的主干与分支。乍看起来,这部洋洋百余万字的巨著涉及面极广,从美学的对象、方法和美、美感、自然美、艺术美等美学基本问题,到艺术创造与鉴赏、艺术史与艺术分类,无不作了多层次多侧面的详尽分析和探讨,似乎很难找到它的中心线索。但实际上,这个中心线索是存在的,它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理念感性显现”说是支撑着黑格尔整个美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否定本体论出发 ,提出否定主义美学观的三个基本命题 :“美在本体性否定之中”、“美是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美学只能说‘不美’和‘丑’” ,它们分别涉及“美何以成为可能”、“美是什么”以及“如何言说美”等基本美学问题 ;文章进而对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作出否定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20.
作为湖湘文化“霸蛮”、“火辣”特征互补结构,有一种灵泛、灵动、灵性的文化基因。表现为船山美学在审美态度上的“灵泛适性美”;审美观照活动中的“灵动洒脱美”;审美意象创造时的“灵性潇湘美”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