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生产力与产品价值的形成目前我国农业在大发展之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人都在增加投入、改革土地制度、发展规模经济、劳动力转移、搞好分工协作等方面为农业找出路.而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都应当从农业生产力的特殊性质与实际状况出发,才能找到正确的方针与办法. 过去在左倾路线统治时期,曾脱离实际地提出要在“六五”期内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认为机械化是农业的根本出路,过分强调农机、化肥、农药等社会性生产要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王晓静 《东岳论丛》2001,22(3):67-69
有效率的制度是经济组织利用各要素并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和前提。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不是源于单纯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投入方面的差异 ,而是源于制度安排的差异。由于西部在制度安排方面的不足 ,导致各生产要素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存在严重的制度障碍 ,所以 ,西部开发应坚持制度先行。相关的制度创新应包括观念创新 ,企业、各级政府等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制度创新 ,目前最重要的是优惠的投资政策和人才政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计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49—1978年中国大陆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下,所激励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同,从而农业总产出有较大不同;在投入相同的生产要素和政策要素下,农业的产出也有不同。综合比较后认为:“所有权农民私有、合作或适度统一经营”是相对较好的制度。因为在这种制度下,能较大程度地激励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土地和劳动等要素的利用率也较高,从而使农业总产值高速而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4.
房彬 《兰州学刊》2008,(12):64-66
“生产要素长期没有发展”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从生产要素的视角分析,传统农业增长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增加生产要素的存量,二是合理配置现有生产要素。传统农业依靠这两种方式实现的增长是“没有发展的增长”,“有限度的增长”。改造传统农业,一是要提高生产要素的“质”;二是要引进新的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培育“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经济上要赶上发达国家,就要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协调好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关系,形成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合动力,是将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转入以生产力内涵发展为主的崭新轨道的关键。 生产力的内涵发展是在生产力的外延范围已经相对确立的条件下,致力于从技术构成所决定的生产要素结合方式与配置结构的角度去发展生产力。在这里,“生产力”与“生产”的构成要素二者是不容混淆的。构成生产活动的要素,是作为现实生产力的物质前提而存在的,生产要素只是构成生产力要素的基础。也即是说,这种生产力构成要素以及一定时期的生产力的大小,主要地由反映技术进步的生产要素的素质、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以及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向、结合点、结合速度等决定。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要把经济工作真正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体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过去那种一讲生产力发展,就着眼于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6.
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正处在从温饱到小康、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前提条件就是要稳定投入机制,增强对农业的有效投入.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才能保证农业的稳定增长.这是因为:其一,资金联系着再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它可以使原来处于分离状态的各种生产要素,通过一定形式,组合到农业生产领域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我国农业正面临着市场经济严峻考验: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需求大幅度增长;一方面受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原则驱动,使农业要素大量流失.我们要校正农业基础脆弱问题,稳定农业增长,除了增加活劳动的投入以外,还必须改变物质投入不足的现实问题.由于农业投入增长与农业产值增长之间存在一个相辅相成和超前增长的关系,所以只有资金的稳定和适度增长,才能保证农业的继起性、连续  相似文献   

7.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观点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突破。然而 ,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是如何按贡献参与分配 ,而且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怎样做出贡献 ?做出了什么贡献 ?贡献的大小如何计量 ?生产要素的贡献及其量的大小只能是在劳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贡献及其量的大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量应是劳动者自身耗费和支出的力以及其推动的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的劳动生产力 ,即劳动力与其所借助的机械力和自然力的和。由“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到“劳动生产力决定价值” ,可以说明生产要素的贡献及其可参与分配的量的界限  相似文献   

8.
资本,从生产力的角度去定义它,是指能投入到生产中去带来利润的价值,是一种稀缺的生产资源,是一种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投入要素。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本文所称资本是指物质资本,即在一定时期用于生产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如,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厂房、建筑物等物质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9.
农业女性化和老龄化实质上是生产力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劳动者的女性化和老龄化。当前,我国农业女性化与老龄化的主要特征为:男女角色互换;区域差别明显;持久性与集成性。由此带来的风险是:阻碍女性劳动者的发展和降低农业生产率。因此,基于新生产力要素理论,政府应着力提升女性劳动者这一核心生产要素的素质,提供和开发诸如信息、科技等外围生产要素,以使女性劳动者与外围生产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突破困境。  相似文献   

10.
都市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都市型农业作为一种生长于大都市中或城市化地区的现代农业 ,功能多样化和空间布局的无明显城乡边界是其显著特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目前已形成了设施农业、市民农园、零星插花型农业等多种都市型农业实践形式。我国都市型农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无论是从农业管理体制、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等外部环境 ,还是从生产要素投入、功能定位、土地流转机制等内部管理机制方面 ,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 ,必须高起点制定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以技术创新为原动力 ,以科学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为前提 ,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 ,以企业化管理为运行机制 ,以完善的农产品体系为渠道 ,才能实现都市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重大突破,其理论贡献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表述。  相似文献   

12.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社会劳动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突出了创新的主导作用、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撑性作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包含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所有制结构、“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统一”的资源配置方式、“共同富裕”的分配关系。“两个毫不动摇”既确保了新型生产要素的开发与人民的需要一致性,又优化了产业结构。“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统一,确保了新型生产要素的配置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分配方式,激发了科技创新与新型生产要素的活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优势的统一,整合了国家、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的力量,开辟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3.
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宏观背景为浙江进行深层次的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机遇.浙江农业结构调整要走出小打小闹的传统模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农业资源,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一方面,要依靠新的农业科技进行品种创新并诱导市场需求的形成,引导农民将生产要素投入边际报酬较高的优质高效农业.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通过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经营方式等的变革,率先完成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飞跃.  相似文献   

14.
一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农业按照生产力要素最佳组合的科学规模进行生产和经营。这里的生产要素可以概括为三大类:即土地、劳动力和资金。土地从广义来说,除土壤外还包括自然森林、矿藏、水、野生动物以及阳光空气等。劳动力包括劳力、管理、技术等。资金作为人类过去劳动成果的一项要素,内容繁多、范围广泛。如农业中的建筑、水坝、机器设备和运输工具、种子、肥料、饲料等均属资金的范畴。农业中的现实生产力:就是土地、劳动力、资金这三类不同质的要素,在特定组合方式和数量对比下所形成的生产力有机系统。也就是说,生产力诸要素必须组合成一定规模的有效运转整体,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一、“第一生产要素论”——认识“知识经济”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生产力的变化发展是人类社会演进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历史已经经历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阶段的发展与演进,都验证了这一理论观点的正确性。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资本主义以后的社会发展仍将遵循这一规律,即其社会发展方向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与发展。生产力,是构成生产能力各要素的总和。它包含着多种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这样,我们在坚持“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这一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可以对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城市化的内涵及其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城市化的内涵,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农村城镇聚集、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力水平发生根本性变革等方面,农村城市化模式包括“就地消化”、“次级化发展”、“据点发展”等。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农业和农村不能成为“短板”;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实现农业强国的一个重要方面。产业融合贯穿“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部门的协同作用,优化要素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强国建设。产业融合是路径,建设农业强国是目标,应充分把握两者的逻辑关系;应加强政府和市场的融合,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充分融入现代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18.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既是外部经济环境的要求,也是农业自身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驱动型要素变迁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秘密.河北农村生产力水平总体上处于机械化阶段,现实中的土地、劳动生产要素相对减少,资金、机械化技术相对增加,在农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并成为驱动型要素.目前,农业发展方式向更高阶段转变所需的技术、知识等新型驱动型要素尚未形成.由此得出,河北农业发展方式要实现由资金驱动型传统农业向技术驱动型现代农业转变,必须打造相应的生产要素基础,塑造以科学技术、科学知识、科学理念为标志的新型驱动型要素.而对制度要素和创新要素进行探索研究是课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中首屈一指的当属知识经济在世纪末的崛起。从生产力上分析,经济的形态分类决定于生产要素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原始人类的经济形态只需一种生产要素,那就是劳动力,亦即原始人类本身,人学会了劳动的同时就产生了最初的经济生活。这种原始经济根本无需产权管理,原始文化的凝聚力足可以维持对劳动力的组织。农业经济的生产要素则为土地和劳动力。生产要素的实物形态决定了农业经济必然以暴力型权利①进行产权管理。暴力不可让与、不可分解、不可传播的本质属性使农业经济形成一个个互不联系的孤岛,只是掠夺和战…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和政策上的又一次创新和突破。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它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新认识和深化。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而把按生产要素分配视作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代名词而予以排斥。事实上,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非资本主义的专有物,而是所有搞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我们没有在理论上承认可以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