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桥梁是人类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的重大手段之一,也是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水平的物质成果。根据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古人有的建造石桥;有的建造木桥;有的建造索桥,其中又分竹索桥和铁索桥。《说文解字》说:“桥,水上梁也”,看来主要是为了解决过河的问题。远古时期,人们看见落叶和树木浮在水上,得到启示,首先发明了独木舟。这在许多浅演的部族或部落中是常见的现象。由于发明了舟船,比较容易的就发明了浮桥。《诗·大雅》里有“造舟为梁”的记载,可见至迟在西周时黄河流域已经使用浮桥了。但是有不少河流,水势迅猛,激流汹涌,山高谷深,壁峭崖陡,要搭造浮桥十分困难,甚至根本就不可能。而且浮桥既不方便,又不经济。因此,修建桥梁就成为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最好的办法。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的居民住居区的外面挖有深宽各五、六米的壕沟,以防野兽的侵袭,壕沟上搭上横木以便行走交通,这应说是相当早的一种桥梁吧。  相似文献   

2.
1.李朝在某个闷热的晚上突然厌烦了做一个舵手。睡前,老妈又苦口婆心地劝他明天去相亲,李朝听烦了,用被子蒙住头翻身睡去,暗夜里,他忽然生出逃离的念头,做了这么久舵手,主宰过无数游客的方向,自己却依旧迷失。按说,他在浮桥管理处的工作浪漫且惬意,每天开一艘气垫船载着游客在黄河上漂流,  相似文献   

3.
长江古桥考     
长江桥梁之始,有史可考者,应属东汉建武九年(公元33年),公孙述拒汉军的荆门-虎牙浮桥.至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长江上的桥梁计有十余座之多.除带高楼与水下防御装置的复杂型和简易平板型船式及筏式浮桥外,尚有可以置放有后座力大炮的铁索桥.这些桥梁绝大多数是出于军事目的而建,也有如汉阳-武昌筏桥一类,出于民用目的而建者.  相似文献   

4.
北宋都城东京曾被誉为国际性的水陆大都会 ,当时穿城而过的四条河流上建有以平桥、浮桥、吊桥等造型奇特的桥梁达 36座 ,成为都城的一大景观 ,在中国都城桥梁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方便了京城的交通运输 ,保证了物资的供给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京的繁荣发达  相似文献   

5.
桥梁建造课程影音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桥梁建造课程特点,阐述了影音教学方法独特优势,认为引入影音教学后可使桥梁建造课程内容更丰富、信息量更大并且形象生动,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新评价了宋金杂剧,探索了元杂剧的最直接的艺术渊源,证明了宋金杂剧不是滑稽戏,更不是“滑稽表演的片断”,或“只停留在叙唱故事的阶段”,而是一种已成熟了的戏剧。元杂剧之所以能很快地繁荣起来,是因为宋金杂剧为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是因为元杂剧从多方面吸取了宋金杂剧的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7.
模型试验方法是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以某虚拟的独塔斜拉桥为原型,面向损识别设计制作了独塔斜拉桥试验模型。试验模型各主要构件(主梁、主塔、斜拉索)均独立加工制作,其中主梁选用铝合金材料,截面采用箱形,划分为不同长度的阶段,各节段均采用螺栓连接。通过改变节段板厚的方法实现主梁不同损伤程度的模拟,不同位置的损伤通过更换不同位置的板厚实现,从而方便的实现了模拟模型斜拉桥主梁的各种损伤状态。采用特殊的设计实现了斜拉桥结构索力的实时测试。对模型进行了静态试验,并与有限元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为今后的损伤识别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双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原理及施工工艺,讨论了足尺梁试验的主要结果,提出了尚需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邯武快速路上跨西环路、邯长铁路斜拉桥工程,进行了索塔锚固区足尺节段模型试验。由于其采用环向U型预应力筋,对其进行了孔道摩阻试验和张拉伸长量研究实验。共测试了5组环向预应力筋的孔道摩阻系数,并对其伸长量进行了测量,发现伸长量超出了设计要求的±6%,对比国内同类型斜拉桥的环向预应力试验,引入了预应力束发生径向位移引起的附加几何伸长量,对其进行了伸长量的修正计算。并对张拉的具体操作提出相应要求。最后将修正结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斜拉桥建设的增多,斜拉索的疲劳问题越来越突出。作为研究斜拉索疲劳性能的主要手段,拉索足尺疲劳试验因其规模大、成本高等原因,在世界范围尤其是国内所进行的次数并不多。在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斜拉索疲劳的安全度准则及试验抽样方法,总结了疲劳试验参数的确定方法并比较了国内外规范的相关规定,研究并总结了目前为止国内外主要的拉索足尺疲劳试验,并介绍了疲劳试验常用的加载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的使金文人中,洪皓是一位极具特色的使者。1129年洪皓出使金国,被羁留于金国达15年之久,方得遣归。15年流落北方的独特经历和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人格魅力,为他在后世赢得了极好的声名。不但如此,他留金期间为宋金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宋代文化在金国的传播,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贡献一方面表现为洪皓在羁留金地的15年中,以其才艺教授金人贵族子弟,提高了女真贵族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表现为其使金期间所创作的文字,成为促进金初文学生成的重要因子。洪皓留存至今的《鄱阳集》等作品生动地记录了他在金国的心路历程。而其词的创作与传播,也展示了一位使者的不屈意志与爱国、思乡情怀,奠定了处于初创时期的金代词坛的基础,为金词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金朝作为国之枝叶的女真皇族是一个颇为引人注意的特权阶层,虽然目前还不见金朝皇族研究的专著,但其研究成果散见于金史研究的论著中。对金朝皇族的研究,严格意义上说是从元朝就开始了。到了清代,由于满族崛起东北,而且满族与女真族还有着渊源关系等原因,推动了金朝史学研究的热潮,出现了不少论及金朝皇族的论著。清朝以后,金朝皇族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金代女真人的居住和交通习俗深受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住所的建筑材料、建筑样式设计以及交通方式的选择等都与女真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密不可分。可以说,金代女真人的居住与交通习俗充分体现了生态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御河是大同市内最主要的一条河流,它由北而南从城东门外流过。作为东出必经之路,御河桥上建置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根据考古出土文物及参考文献可以得知,御河上建桥有确切记载始于金代,它是一座五拱石桥,元代重修时命名“兴云桥”。金代御河桥经元明二代历时四百余年,万历八年拓故基重建为十九孔石拱桥,‘仍名兴云桥,清嘉庆年间倾圯。  相似文献   

15.
金朝儒学驳杂而不统一,流播着许多派别。新、旧儒学并存的格局是构成金朝文学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元素之一。金朝境内旧儒学思想的回升,是整个古代儒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运动形式。北宋理学诸流派起初潜存于民间,后来随着南宋理学逐渐北传以及文人纷纷涉足,新儒学终于在金末元初蔚为大观。终金一朝,盛行于士林、文坛并对创作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理学派别是被认为非正宗的蜀学。文人对儒学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种类型专门致力于研习和传播新、旧儒学,以纯儒自居;另一种类型博采杂取,兼容众说,于儒学之外叉濡染释、老。儒学对金朝文学的意义主要反映在3个方面:首先,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程度不同地体现在各种文体的创作中;其次,出现了许多阐发儒家思想尤其是宋学的诗、文作品;再次,文学活动中的文以载道、修辞立诚的意识得以强化和深化。儒学对金朝文学的作用表现为正、负两方面。金朝作家和文学理论家较好地解决了文、道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儒家思想对文学的阻力。  相似文献   

16.
对于金代散文发展历程的描述,流行的"三期说"并不确切,把后期拆开,以"四期说"来取代旧说更为合理。由于女真族民族性格的影响、佛道二教的盛行以及战乱频仍等原因,金代散文具有风格雄健劲直、情韵真率自然、叙事热情高涨和内容传奇志异等鲜明特色,具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金朝是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古老民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女真人从兴兵反辽到挥师入汴,从崛起于北方一隅到占据人文荟萃的中原地区,灭辽克宋仅仅用了12年时间。就其发展速度之快、征战效率之高而言,在肃慎族系内部和外部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个中奥妙,是一个尚待深长思之的未解之谜。金代文化,在中华各民族文化和各区域文化相激相融、互动互补中,给北雄南秀、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带来了新的因子,增加了新的活力,大大地提升和丰富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8.
女真族建立的大金政权灭辽后成为幽燕地区的新的统治者。尤其在正式迁都后,不仅使北京地区的政治地位有了进一步提高,也促进了北京地区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以历年来北京考古工作中发现的金代佛教遗迹、遗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考察当时佛教在北京地区的存在、发展状况,金代北京的佛教长期盛行,仍是北方地区佛教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中心。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V+却(+O)”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却“作结果补语的用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一批用例,这为动态助词“却“在唐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V+却(+O)“格式由连动结构(或并列结构)向述补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受事宾语始终可以出现在这些结构的后面,不存在“V+却“不能携带宾语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女真文化与汉文化的关系和女真汉化与金亡的关系,结合大量史料和前人对女真汉化与金亡关系的见解,对金世宗时期女真文化与汉文化冲突出现的背景、原因和表现等进行剖析。分析认为:面对女真民族传统文化的日渐丧失,金世宗在维护女真文化本位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寻求2种文化的契合点,通过兴办女真字学、创立女真进士科、翻译儒家经典为女真字文本等措施,力图改变这种现状,然而最终未能阻止女真人的汉化趋势,女真文化复兴运动宣告失败,但金世宗为保存民族文化、维护民族传统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