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国企改革中,一些风云人物纷纷落马了.究其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经营者的官员化问题.这一问题有着很值得研究的社会根源.消除这一根源,使他们成为国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经营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校去官员化、去行政化改革值得叫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2009年9月15日《新快报》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确认出任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称将去官化、去行政化、实现教授治校。他说:“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思路就是改革创新,改掉中国高校过分行政化的趋势,按教育规律办事,办一所不官员化、不行政化的学校,吸引一流人才,把南方科技大学办成高水平的研究型的高科技大学。” 相似文献
3.
4.
贵州建省是 15世纪中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建设进程中的一次政治体制改革 ,是明初实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政治与中原一体化、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步骤。由于正式建省 ,开创了全面派遣流官治黔的新时期。通过干部客籍化 ,中央对贵州的统治管理有了组织保证 ,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得以大规模地进入贵州 ,揭开了贵州历史发展划时代的一页。从入黔客籍官员的级别结构、素质构成来看 ,可知中央十分重视省一级领导班子的建设 ;从入黔客籍官员的事迹和政声来看 ,可知其中不乏名臣、贤宦、文士、武将 ;从他们治黔的得失之中 ,可以总结出许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处分是封建政府对官员违纪违制等失职行为予以的一种制裁。迨及清代,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进一步强化,国家政务活动的进一步规范,朝廷更加重视对官员失职渎职行为的处分,这些处分不可避免地对官员各方面产生了影响。而官员们为了避免出现丢官罢职、经济困顿的状况,又开始了对处分的种种规避,从而形成了封建政府与官僚集团之间处分与规避的互动争斗,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明代致仕官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致仕形式主要是按例致仕,但也有因病致仕、养亲致仕、勒令致仕等若干特例。他们致仕后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待遇,但仍受明政府的管理。此外,他们致仕还乡后,在参与地方事务中,发挥了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源于西方政治的问责制(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如今在中国已成为现实,正在推行.为了理解官员问责制的内涵,对于英文"accountability"初始涵义,以及"责任"、"公共责任"等相关概念的考察就成为必要.本文在分析了这些概念之后认为,公开、民主、公平和效率是当前我国的官员问责制所追求的目标;而官员问责制的基本内涵有:政府官员应对其已履行的责任向人民汇报说明;对没能履行的责任要接受民众的问责;来自政府系统内部的问责;来自法律法规的问责及来自自身的问责.显然,把握问责制的这些内涵,对于我国官员问责制的成功推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代天津地区河南籍官员的表现,是明代全部河南籍官员表现的缩影,明代天津地区河南籍官员在从政中的种种贡献和亮点,是唐宋以前河南地区从政者较多自觉奉行仁政观念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另外,也再一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时河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总体发展仍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平.然而,河南地处内陆,在得知国外信息、传入国外事物上有其相对不便之处,从而限制了其时河南出身者的眼界. 相似文献
10.
11.
论政治伦理视域中的官员诚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一个基本美德。诚就是真实不欺 ,既不自欺 ,也不欺人。对自己 ,要真心实意地为善去恶 ,以诚立德 ;对他人 ,要开诚布公 ,真实无妄。信是五常之一 ,其含义包含诚实不欺 ,但主要是指在与他人交往中应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作为“五常之本 ,百行之源”的诚信 ,不仅是普通人必备的基本德性 ,也是为官者安身立命的根本 ,因而是传统政治伦理体系中对官员行为的必然要求。这一政治道德规范在历史上对于约束各级官员的行为 ,协调权力阶层与广大民众之间的关系 ,曾经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诚然 ,现代社会与传统… 相似文献
12.
治国先治吏,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始终奉行的法则,因为官吏选任的好坏与公权力运用的质量息息相关。一名官员的行政行为是与其自身内在素质密切相关的,在相同的情境下,不同官员之间行为举止的差异,在相当大程度上基于各自内在素质结构的不同。鉴于官员素质对国家治理的重要影响,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官员素质内容都高度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在选任、培训官员时都对其素质结构和内容要求注入了新的成分。一些有益经验对于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的领导干部素质提高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政府官员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涛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1):66-76
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通过国际比较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社会结构、政府能力以及政府职能、政府财力、公务员薪酬水平等是制约政府官员规模的主要因素。中国在政府官员规模方面的主要问题不是绝对规模过大,而是比例、结构不合理和"运行性过剩"。对政府官员规模的研究,要打破"数量屏障"的思维定势,理性分析政府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短期"适度从紧",有条件时"适度扩张",要重视调整公务员在政府部门之间的配比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美学的范畴体系中,“味”由最初的表示“口舌之味”的感官体验,向“味无味”的人生体验转变,最终成为表达“澄怀味象”的审美体验。“味”范畴的生成及演变是不断和其他审美范畴融合而成的一个意蕴丰富、形态多样的审美范畴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美学感性和理性融合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5.
16.
17.
顾炎武素称清代学术之祖,对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学术研究既分门别类,又相互贯通;既专注于对纯粹学术问题的研究,以提升理论思维水平,也力主通经致用,关注社会现实.他的学术研究及其方法论,开启了乾嘉时期朴学的先河,对有清一代的学术发展乃至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对整个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中国穆斯林各民族也纷纷建立、创办了宣传伊斯兰和中国穆斯林文化的网站,为弘扬伊斯兰文化、展示中国穆斯林各民族文化,推动中国穆斯林各民族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形象思维"研究领域出现了三种错误观点:(1)仅仅将形象思维视为作家艺术家表达思想的"表现方法";(2)否认形象思维作为文学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的独立存在性质;(3)认为"形象思维"是一个外来词汇.以上三种观点均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形象思维"既不是一个外来词汇,也不是一个从外国引进的文艺理论概念,它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早在<诗经>中已出现了形象思维方式.在<诗经>文本里,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有三个突出特点:(1)普遍注重了独特意象的精心选取与引比联类的巧妙利用;(2)以借代、借喻和象征为代表的修辞手法的娴熟使用;(3)双声叠韵、叠词、联绵词、咏叹词的句法模式和重章易词、反复咏唱的章法模式的有机运用.三者相辅相成,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形象思维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光彩熠熠地屹立于世界古典文学宝库里,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公职人员洗钱行为分析及其洗钱罪内涵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国际公约、国内外洗钱罪定义进行法律概念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发现我国现有的洗钱罪定义无法判定和识别不法公职人员上游经济犯罪后的下游洗钱行为。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狭义公职人员洗钱罪定义,即“不法公职人员通过上游经济犯罪获得非法资产,掩饰、隐瞒其真实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看似合法化的过程”。利用该狭义定义,将公职人员非法资产处置方式重新划分,最后从狭义公职人员洗钱罪定义入手完善法律制度;控制上游经济犯罪,遏制下游非法资产处置;加强监管与舆论警示,重点打击资金外逃转移三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