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子野《槐下居丛稿》最后一篇《名文未必无讹》,不满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笔者读后颇有同感, 因作此篇,以助张目。这里仅论以下三点。 一、安石原文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非也。 《史记·孟尝君传》:“文(孟尝君)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父]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三王  相似文献   

2.
一袁在綱相武后事之不可信关于袁天綱相武后事,現存有几条材料,分录于下: 《太平广記》卷224引《譚宾录》: “武士之獲为利州都督也,敕召袁天綱詣京师。途經利州,(中略)武后时衣男子之服,乳母抱于怀中,天綱大惊曰:‘此郎君男子,神彩奥彻,不易知。’遂合后試行床下,天綱大惊曰;‘日角龙顏,龙睛凤頸,伏羲之相,貴之极也。’更轉側視之,又惊曰:‘若是女,当为天下主也。’”《太平广記》卷76引《感定录》: “唐則天之在襁褓也,益州人袁天綱能相,(中略)則天时在怀抱,衣男子衣服,乳母抱至。天綱举目一視,大惊曰:‘龙眼凤頸,貴之极。若是女,当为天下主。’”《旧唐书》卷191《袁天綱传》:  相似文献   

3.
词有概括义和具体义。训诂释义与辞书的释义有两个明显的差别。一是训诂解释的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词所显示的具体意义,而“词典”所解释的却是从词的具体义中抽象出来的概括义。如《说文·支部》“彻,通也。”段注:“按,《诗》‘彻彼桑土’,《传》曰:‘裂也’。‘彻我墙屋’,曰:‘毁也。’‘天命不彻’,曰‘道也’。‘彻我疆土’,曰:‘治  相似文献   

4.
《史记·项羽本纪》有句著名的话:“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集解》注:“《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瞳’。”①意思是说,一个眼睛生有两个瞳孔,就是重瞳。这在《汉书》中说得更为明确。《汉书·陈胜项籍传》:“周生亦有言,‘舜盖重童子’项羽又重童子。岂其苗裔邪?何其兴之暴也!”颜师古注曰:“童子,目之眸子。”②《汉书补注》钱大昭注曰:“童,古瞳字也。说文本不从目。”沈钦韩则进一步注曰:“董子《三代改制篇》:‘舜有二童子。’《荀子·非相篇》:‘尧舜三牟子。’杨倞注:‘《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明。’《淮南子·修务训》亦本《尸子》语。”④这些著名大家引经据典,解释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重瞳,即是两个瞳孔。“重瞳”之说,影响甚大。后人著书立说皆以此为据。曹植《帝舜赞》:“颛顼之族,重瞳神圣。”⑤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有虞氏,姚姓,目重瞳,故名重华。”⑥《春秋孔演图》:“舜重瞳子,是谓重明。”⑦宋王禹偁《待漏院记》:“九门既闭,重瞳屡迥。”⑧就连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茶叶生产到唐朝有了很大的发展。据李肇《唐国史补》的记载:“常鲁公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氵邕)湖者。’”这就说明唐朝的时候茶叶巳从内地传到西藏。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唐朝应吐蕃之请,于赤岭(今  相似文献   

6.
读书·悟道     
近读《庄子》时,有一段话颇令人感慨:"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  相似文献   

7.
一、《绸缪》新义 绸缪 毛曰:“缪绸,犹缠绵也。”《广雅》:“绸缪,犹缠绵也。”义本《毛传》。绸缪,叠韵连词。王逸《楚辞·九叹》注:“绸缪,束也。”引诗“绸缪束楚”。 束薪 马瑞辰曰:“诗人多以薪喻婚姻。《汉广》‘翘翘错薪’,以兴‘之子于归’。《南山》‘析薪如之何’,以喻娶妻。此诗束薪,束刍,束楚,传谓以喻‘男女待礼而成’,是也。”  相似文献   

8.
(一)维惟有及义,维即逮。《经传释词》卷三云:“惟犹‘与’也。‘及也’。《诗、无羊》曰:‘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笺》曰:‘牧人乃梦见人众相与捕鱼,又梦见旐与旟。’是下‘维’字训为‘与‘,与上‘维’字异义也。《灵台》曰:‘虞业维枞,贲鼓维镛。’下‘维’字亦当训为‘与’,谓贲鼓与镛也。又《书·禹贡》曰:‘齿革羽旄惟木。’《多方》曰:‘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鲁语》曰:‘与百官之政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惟’字并与‘与同义。”  相似文献   

9.
一、高太尉——“圆社高二” 高俅在北宋实有其人。《东京梦华录》卷十“车驾宿大庆殿”条,写冬至前三日驾宿大庆殿,“是夜内殿仪卫之外,又有裹锦缘小帽、锦络缝宽衫兵士”十余人一队共十数队守卫。每队“各一名喝曰:‘是与不是?’众曰:‘是。’又曰:‘是甚人?’众曰:‘殿前都指挥使高俅。’更互喝叫不停。”又《靖康要录》卷七载高俅死后臣僚上言:“高俅初由  相似文献   

10.
读了《教学与进修》一九八○年第一期刊登的《一条注释的商榷》后,有些不同看法.本着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本文也来谈谈对于“间”字的解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句:“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统编教材对其中“间”字注为:“间道,小路,这里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一条没释的商榷》(下文简称《商榷》)一文认为此注不妥,认为联系上下文看,这个“间”字  相似文献   

11.
“语”在文字产生以前和以后都是中国上古文化传喻的重要方式和内容。“语”在传统的过程中分化出了很多语体和文体样式,后世各种门类的书籍从样式、性质上追溯,都可说是“语”的衍化。“语”在楚国成文文化和口述文化的传承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国语·楚语上》申叔时为楚太子开列的九门学习课目中便有一门是《语》。韦昭注曰:《语》,“治国之善语”。韦说盖有所承。《诗·大雅·抑》“其惟哲人,告之话盲,顺德之行。”毛《传》曰:“话言,古之善言也。”《左传》文公六年记君子曰:“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采物,著之话言。”孔疏曰:“为作善言遗戒,著于竹帛,故言‘著之’也。”“善言”亦即“善语”。据《诗》、《传》及毛、孔之说,“善言”又尤指圣哲之话言及遗戒。  相似文献   

12.
《说文》无“其”,有“丌,下基也。”段注:“字亦作元,古多用为今渠之切之其;《墨子》书其字多作元,元与丌同也。”《说文》又有“丌,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从丌,丌亦声,读与记同。”段注:“《大雅》‘往■王舅’,假借为语辞也。《王风》‘彼其之子’笺云:‘其或作记,或作己,读音相似。’《郑风》笺云:‘忌,读为彼己之子之己。’《嵩高》传曰:‘远,己也’.笺申之曰:‘己,辞也,  相似文献   

13.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自1962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出版以来,印数已达347 000册。一般高校都把它作为中文专业古代文学课程的教材,权威性高,影响力大。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新1版所选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梁惠王上》)一文中对“无以”的解释,笔者认为不正确,现陈拙见如下。该句子原文为:“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朱东润选本注:“无以,一定要讲而不可止。以,同‘已’,作止解。”笔者认为,从前人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鲍照和汤惠休与颜延之、谢灵运大致同时,他们都曾对颜延之和谢灵运的诗进行过评论。鲍评见于《南史·颜延之传》:“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汤评见于钟嵘《诗品》卷中“宋光禄大夫颜延之”条下:“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  相似文献   

15.
《论语.先进.侍坐》章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16.
人“人”,对人说话时自称。《魏志·钟会传》载:司马昭与邵悌谈伐蜀,司马昭曰:“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众人皆言蜀不可伐。夫人心豫怯则智勇并竭,智勇并竭而强使之,适为禽耳。惟钟会与人意同,今遣伐蜀,必可灭蜀。”带着重点的“人”字是司马昭自称。又《华佗传》:“下针言:‘当行某许,若至,语人。’”“此“人”是华佗自称。又(《吴志·吴主五子传》载:孙霸子孙基盗御马被收狱,孙亮问侍中刁玄,盗御马该当何罪。“玄曰:‘科应死。然鲁王早终,惟陛下哀原之。’亮曰:‘法者,  相似文献   

17.
“异哉”——两码事《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包围了山头,淹没了高阜),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有可以使他治水的吗)?’佥曰:‘於,鲧哉!’帝曰:‘咈(不行),方命圯族(常不服从命令,又和同僚关系很糟)。’岳日:‘异哉!试可用乃已。’帝曰:‘往,钦哉(去吧,谨慎点)。’”这段文字中,“异战”一语,历来未有确解。作《〈书〉集传》的宋人蔡沈说:“‘异’,义未详。疑是巳废(否定)而强举之之意。”其实,细读上下文,“异哉”的意义是明白的。帝尧起初不同意让鲧去治水,是因为鲧这个人“方命圯族”。四岳却坚持要让鲧去治水试试。理  相似文献   

18.
《史记·高祖本记》记载了刘邦病危时和吕后的一段著名的对话: “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肖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 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相似文献   

19.
智之如目     
伸出我们的手,在一尺开外,手上面的纹路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然而,我们将手移近,渐渐地就变成一片模糊了.人自己看自己不是更近了吗?所以,人目短于自见! 《韩非子·喻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相似文献   

20.
读书偶记     
中华本《隋书》标点疑误例中华书局标点本《隋书·王劭传》劭上表言符命两引《易坤灵图》,前引曰:“圣人受命,瑞先见于河。河者最浊,未能清也。”后引曰:“‘圣人杀龙’。龙不可得而杀,皆盛气也。又曰:‘泰姓商名宫,黄色,长八尺,六十世,河龙以正月辰见,白龙与五黑龙斗,白龙陵,故泰人有命。’”雪案:两引《坤灵图》文,引号疑皆有误。《太平御览》八七三引《易乾凿度》曰:“圣人受命,瑞应先见于河,河水清。”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