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与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有密切关系的可量化指标,构建了辽宁省农业科技创新环境评估指标体系,从科技创新的人才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政府支持环境和社会支持环境四个方面,对辽宁区域创新环境进行分析与评价。辽宁省农业科技创新环境需要营造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的氛围,积极打造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新环境,积极打造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新环境,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并形成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快推进辽宁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使辽宁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尽快进入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2.
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评价体系是开展技术创新研究的重要基础。分析了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针对存在的不足,将企业科技创新评价分为科技能力评价与科技创新水平评价两部分,并由此构建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国内办得最早、最好的科技园区,而且正在成为全球科学技术创新示范中心。为使园区产业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应以国际标准(含指标)为起点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具体设想是针对园区实际情况设立对高科技产业评价的八大指标体系,对包括GDP、财税、创新与发明、低碳与生态、企业规模与销售利润、科技融资与民间投入、人才聚集与国际竞争等多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为此,应制定和实施园区评估指标体系的程序方法,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4.
高校科技创新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分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内涵认识和高校科技创新机制运行过程中要素构成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5.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包括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设置指标权重,测算了我国2000-2014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然后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 σ 收敛和 β 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都不存在 σ 收敛和 β 收敛。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区域创新能力体现了区域技术创新的总体水平。建立一套全面、客观、准确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一方面要参考国内外的指标体系与模式,吸收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各区域间统计指标的差异。指标选择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并行、系统性与开放性结合、代表性和可比性同步等原则。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从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技术扩散和区域创新环境四个方面来构建。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核安全文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文章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基于人因视角从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建立更为详细和具体的核安全文化评估指标体系。另外,为克服专家判断带来的不足,基于Z-number方法建立核安全文化评价技术,考虑了指标评估的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真实。建立的核安全文化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对于加强核电厂人因失误管理、核安全文化建设以及提升核电厂的安全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构建包涵四个方面49个四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曲线比较分析了2001-2012年中部六省(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的农业科技竞争力水平与演变趋势,结果显示,湖南省的农业科技竞争力仅次于河南,在中部排名第二,主要是内部研发经费、农业技术员、申请(发明)专利数等指标偏低。最后提出了农业科技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学科建设中,学科水平评估可以采用专家咨询的方法,分别从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和工作条件四个方面设计学科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针对评估指标的模糊性,建立学科水平评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和计算,证明该学科水平评估体系合理、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0.
在学科建设中,学科水平评估可以采用专家咨询的方法,分别从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和工作条件四个方面设计学科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针对评估指标的模糊性,建立学科水平评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和计算.证明该学科水平评估体系合理、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1.
对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进行研究,提出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对高校信息化的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各指标因素权重的确定方法,以及建立高校信息化水平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2.
小企业集群在缓解“三农问题”中的绩效,突出地表现在它对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上。在小企业集群缓解“三农问题”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个一级总指标下,设立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收入一体化三项二级分指标,并通过进一步分解、辨析,找出了影响三项二级分指标评估的三级分指标,从而构建起基于“三农问题”缓解的小企业集群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一种客观地辨识小企业集群在缓解“三农问题”中的绩效水平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师科研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校教师科研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方法和各级指标数据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完整的指标数据的计算公式,使指标体系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评估结果更能体现教师科研水平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4.
在解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要素和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由36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权重赋值,通过综合评分法建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为高校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和优化科技创新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创新驱动的内涵出发,构建包括创新驱动投入、创新驱动支撑和创新驱动绩效3个一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熵值法对福建省九地市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进行评估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福建省九地市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整体素质和企业创新能力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要实现科技和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培养创新型企业,提高人力资本以及促进对外交流,最后逐步过渡到创新驱动阶段。  相似文献   

16.
农业洪涝灾害灾后恢复力评估,尤其定量评估,可为灾区救援、灾后重建援助以及保险理赔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依据.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各方面影响因素,以及数据的可取性和详尽程度,选取汛期降水量、农业单产值、人口密度、森林覆盖率、水库密度、人均纯收入、政府人均支出、水田密度、人均保费收入和卫生机构数量十项指标,构建农业洪涝灾害灾后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并建立数学模型对湖南省所辖州、市农业洪涝灾害灾后恢复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长沙市灾后恢复力最高,湘西自治州最低,并且地域差异明显,东北部地区明显高于西南部地区.建议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种植制度;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水平;提高森林覆盖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个人、保险公司和市场共同参与的保险机制,补偿灾害损失,转移灾害风险,增强灾后恢复力.  相似文献   

17.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作为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的中心区域,长三角地区理应走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前列。为了更好地评估长三角城市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现状,本文构建城市零碳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在经济人口、科技创新等5个维度上形成零碳发展评估框架,基于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构,并将城市分为强脱钩组与其他组两个组别,对长三角41个城市的零碳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评价。评估结果表明,长三角41个城市间以及省际之间在零碳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较为显著,同时,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强脱钩前后各指标贡献率也呈现出明显差异。应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协同效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城市的碳达峰、碳中和进程。  相似文献   

18.
公共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历史回顾与现实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推动中国公共服务指标体系研究,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进行回顾与评析,提出应重视指标体系研究方法论和逻辑框架的研讨;深化公共行政价值和政府职能合理定位的研究;拓展指标评估维度设计思路和创新指标选择工具;加强指标速选及权重的研究,构建完整的指标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9.
运用城乡协调发展理念构建指标体系对城乡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有利于表达城乡发展水平区域的空间差异、把握城乡协调的过程与阶段性、制定城乡规划乃至实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具有现实意义。文中结合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理论基础,提出了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应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建立了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  相似文献   

20.
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力评价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严重影响了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农业环境承载力、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作为当前农业生态环境评估的动态发展研究。评述各指标体系的特点并对照、提出研究的问题及今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