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伟大祖国的西南边疆,高耸的雪域高原为世人所瞩目,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从地理区位上看,西藏是青藏高原的核心区域,位于其西南部。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00米至5000米之间,雄踞亚洲大陆。长期以来,青藏高原曾被视作人类生命的禁区,汉藏文献所记载的人类出现于高原上的历史比较晚近。 相似文献
2.
3.
近二十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逐年增多,西藏高原原始文化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浓烈兴趣,并正在成为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和藏学等领域中一项意义重大的学术课题。过去,这片高原曾被某些人视为荒脊的、不适合远古人类居住的地区,而今种种谬误之说已被越来越多的科学事实所否定。由于过去工作的种种局限,对 相似文献
4.
正拉巴平措、陈庆英总主编,张云执行总主编,巴桑旺堆、周源副总主编的多卷本《西藏通史》,由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并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笔者认真地阅读了总前言、总后记、各卷的前言、章节目录和后记,以及一些卷的部分章节,深深感到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鸿篇巨制,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在出版界和史学界起了引领的作用。一是立意深远这从《西藏通史》的总序、总后记中都可以看出来。一部书的立意非常重要,决定 相似文献
5.
佛教有大乘小乘、显宗密宗之分。小乘只有显宗,没有密宗;大乘则包括显宗和密宗两大部分。佛教密宗渊于古印度,传入西藏后有所发展,自成系统,称为藏密或西密;传入内地的以显宗为主,密宗仅昙花一现,故信奉和研习密宗者极少,藏密艺术则 相似文献
6.
正西藏历史不单是一个学术层面的历史,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西藏地方有上千年的文明史,如何书写这段历史,为其下一个比较精准的结论,显然不是容易的事。很多历史学家、学者都做过努力,但是否看清了历史的全貌,似乎都不好回答。由于历史的多元性和偶然性,过往史料的浩繁性,使其变得更为复杂。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只有将各历史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 相似文献
7.
从考古发现看西藏史前的交通与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揭示,西藏高原史前人类与外界曾发生过密切的文化交流,并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交通贸易中形成了一定的交易物资种类和较为固定的交通路线。事实证明,早在距今约5000年左右,西藏高原居民便已经和中原及黄河上游、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带的原始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交往和影响,宝贝的南下,玉石的西传,麦类作物的东渐,早期金属器的传播,都在高原留下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这些史前文化的成就,奠定了后来吐蕃王朝统一高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也为我国西部边疆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开辟了最初的交流渠道。 相似文献
8.
从《评皇券牒》看瑶族先民的价值观念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路芳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3):69-72
瑶族历史文献《评皇券牒》反映出瑶族先民的价值观念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以十二姓瑶人的整体利益为价值评价标准,以盘王子孙的生存和繁衍为基本的价值目标,以山场共享为价值取向,以原始或封建的道德为基本的行为准则,以刀耕火种、定期迁徙为价值实现途径。要实现瑶族价值观念体系的现代转型,应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改变其经济生活方式;并为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冲突创造条件和机会。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起源的新观点看西藏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类起源研究的成果,从人类起源新的观点对西藏高原旧石器时代遗存进行了新的探讨,对西藏旧石器文化遗存的上限年代、西藏旧石器人群从什么方向进入以及西藏旧石器文化同周邻地区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年来,西藏高原的考古发现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旧石器、细石器、新石器三个不同时代的原始人类的文化遗物。从这些文化遗物中表现出来的西藏的原始文化,既有地方特点,又与中原地区的原始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再一次证明:被雪山封锁的西藏高原,自远古时代就不是一个完全孤立的地方;高原上的原始居民,也不仅仅是在西藏这个古代中国的小经济文化区内进行活动,他们一直在努力开辟通向中原的道路,因而与中原的人民建立了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山海经》和《尧典》是我们民族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不同阶段的民族文化,本文通过分析这两部典籍书写模式的差异,探究文本背后思维模式的转变并得出结论:我们的民族从《尧典》开始逐渐摆脱了上古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开始萌生出想要记录下祖先历史的念头. 相似文献
12.
13.
秦永章博士的新著《日本涉藏史: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是一部比较全面地介绍和论述近代日本与我国西藏地方之间关系的学术专著。19世纪末,当日本推行其“大陆政策”对亚洲大陆进行侵略扩张时,地处南亚、中亚、东亚交合点的西藏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如果控制了西藏地区,对推进其“大陆政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日本当局千方百计地企图早日把西藏纳入其势力范围。然而,当时之中国西藏属于英国自定的势力范围,由于“日英同盟”的制约,日本当局不能直接染指西藏。于是便采取间接的方式,利用日本佛教团体如… 相似文献
14.
正《西藏通史》~①正式出版了,可喜可贺!这部历时14年、由近百位藏学家和各领域专家共同完成的巨著,不仅是首部完整、全面、系统阐述西藏历史的通史著作,亦是进入新世纪后能够代表我国民族研究最高水平的著作。在以下两个方面,该著作表现出明显的特点。一是摈弃西藏历史上的唯心史观与有神论思想,充分发掘、正确诠释包括汉文、藏文在内的大量史 相似文献
15.
自从马克思恩格斯“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就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一些人,即增繁,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的论断问世后,婚姻家庭史的研究揭开了崭新的一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婚姻家庭,毫无例外地经历了群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婚。而群婚,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久,对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起过深远影响的婚姻状态。如今,尽管人类大部分已迈入了文明社会,但它仍经某种特殊的方式,在特定的场所时有出现,壮族也不例外。在此,我就壮族婚姻家庭形态中所存在的群婚和群婚残余现象进行些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1987年,荷兰范普拉赫先生以一个国际法学者的身份,出版了一本题为《西藏的地位——从国际法角度对西藏历史、权利与前景的分析》的专著。在这部专著中,范普拉赫先生援引民族自决权原则,对所谓“西藏民族自决论”作了系统的阐述和论证。他的结论主要有两点:(1)“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西藏国仍然存在,流亡于达兰萨拉的合法政府就是它的代表。因此西藏政府和西藏人民有权要求恢复他们对自己领土的主权,有权要求摆脱其他国家干涉”;(2)“藏族人民的自决权是可以在抛开或不考虑西藏在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民族研究所郭淑云女士撰著的《原始活态文化》一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郭淑云女士多年耕耘的硕果。拜读后确实感到耳目一新。《原始活态文化》是一部北方萨满文库,是一部原始文化集成,也是一部多学科文化会典。它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萨满文化作出了科学的诠释,它用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肯定了萨满文化的历史价值,它用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萨满文化的内涵,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崭新的力作。《原始活态文化》从萨满教思想观念与哲学思想、萨满教与北方自然科学的萌芽、萨满教预测、萨满的心理与药物治疗的结合、萨… 相似文献
18.
西藏文化向来是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不过相关理论著作的奇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原因当然很多,但是关键有两点:第一,西藏文化自身博大精深、神秘莫测;第二,研究者需长时间的实地探察,且需视野广阔、学识丰厚。林继富先生作为民俗学者和藏学学者,集10多年潜心研究之心得,著述了《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一书。该书在详尽描述西藏民间信仰历史发展形态和现实存在状态的基础上,全面阐释了它的宗教功能和社会意义,深刻剖析了它对社会制度和民族精神的重大影响,细致考辨了它与民间风俗互动共融的关系,比较系统地向世人展示了雪域高原民间信仰的永恒魅力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9.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基于文革后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历史背景。该部作品赢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并于2015年改编成电视剧一度热播。故事的两大主角,即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相对真实、形象而又不失趣味幽默地展现出了四十年前的中国社会与各阶层人物形象。准确地说,作者路遥将自身的精神情感,尤其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普通百姓的内心世界,通过主人公孙少安及其他关联角色,完美地呈现和表露了出来。但凡欣赏过本部作品或者观看过《平凡的世界》电视剧的人,或多或少会体会到平凡世界下的平凡人物,包括今天的你我他,皆是如此。对于这些情感的描述,路遥非常巧妙的手法,将人物的生活、心理、情感呈现出来,让观众看到了平凡人物的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这是社会发展的无奈,也是我们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通过努力、奋斗与绝望斗争到底。 相似文献
20.
西藏的文明以其特有的魅力不断吸引中外学者,催生出藏学这样一个国际性研究领域。而在国际藏学界,意大利藏学家图齐(Giaseppe Tucci,1894~1984)绝对是不容忽视的人物。他曾先后八次进入西藏实地考察,撰写出专著十余部,论文一百多篇。而在这些作品中,《西藏宗教之旅》(1970)②从一出版就轰动了藏学界。这本书图文并茂,分七章论述西藏的宗教。从叙述的内容来看,这七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五章为第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