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在孟子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和孟子个人的社会地位及思想倾向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这些因素中,经济因素既是孟子仁政思想形成的动因,又是孟子仁政思想所探讨的基本内容。孟子以“仁政”为核心,形成和展开了他的农本思想、富民思想和商业经济思想。孟子仁政思想的两面性较充分地体现在他的经济思想中,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今天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许多研究孟子思想的人都认为孟子相信命运。但是,孟子所信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具体考察,分析了孟子有关“命”、“天”的言论,对孟子的命运观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孟子的命运观非常复杂,实际上包含着层次不同的三种“命”观和“天人关系”观。由于三种不同的“命”观和不同的“天人关系”同时存在于孟子的思想中,因而任何把他的全部言论归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的努力,只能是部分的正确。  相似文献   

3.
《孟子》编纂者主要采用两种书写体例来完成孟子思想的表达,即对话体和语录体。二者形式看似迥然有别,但实则关联密切。语录来源于对话,是对对话进行拆解、提炼的产物。《孟子》编纂者以对话和语录形式表达孟子思想,一方面是《论语》书写体例的延续,另一方面也受到西周春秋史官传统中“实录”精神的影响。《孟子》编纂者在编纂过程中遵循两大原则,即类聚原则和均衡原则。《孟子》七篇,各篇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七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构成了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由行而知的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在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在结构初探霍艳霞孟子被尊称为“亚圣”,他把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具有完整体系的政治理论──仁政思想,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如果说孟子思想是一个系统,那么他的仁政理论则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子系统。、系统论认为,系统与子系统之...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长于言辞、善于辩论的思想家。一部《孟子》留给后人研究、学习、借鉴的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仅就孟子辩论的艺术技巧作一点粗浅的探索,以求古为今用,在古人的语言实践中探珠求宝,努力寻找提高言辞辩说能力的一些启示。一、善于用日常生活事理设喻,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焦循的《孟子题辞》:"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孟子在辩论风格上的一个鲜明特征:善于用比喻来说理,在滔滔不绝的叙述中,寄寓了所要阐明的道理。翻开《孟子》,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比喻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法理学主要体现为政治法学。孟子的政治法学可以从王道、王政、王制3个维度来透视。其中,王道具有形而上的特征,可以视为孟子政治法学的理论依据。王制具有形而下的特征,可以视为孟子政治法学的制度表达。居于王道与王制之间的环节是王政,它作为华夏文明早期出现的一个概念,不仅描述了一种政体,而且具有饱满的法理意义。王政以王道为灵魂,以王制为肉身,代表了孟子关于理想政体的憧憬。“批判法学”是孟子政治法学的特质。它对拒绝王道、背离王政、抛弃王制的政治现实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批判,体现了批判法学的精神与风格,开创了儒家视野中的批判法学。作为一个时代的思想导师,孟子创造了堪与一个时代的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并立的精神资源。因为这种精神资源,孟子的批判法学一直闪耀着激荡人心的思想光芒。  相似文献   

7.
《孟子》文学风格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文学风格论略边家珍在先秦诸子中,孟子文章对于后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刘熙载《艺概》说;“韩文出于《孟子》”,“昌黎接孟子知养气之传”、“东坡文亦《孟子》,亦贾长沙”,“王介市文取法孟、韩”。从韩愈、苏武、王安石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子”在《孟子》中的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中,一般的语法著作和语法研究者把“子”都解释为表尊敬之词。本文在考察了《孟子》全部代词及“子”的所有用例后发现,“子”在《孟子》中却无表尊之意。文章用充分的例句分析了“子”和“尔”、“汝”及“夫子”、“先生”在《孟子》中的不同用法,同时还就《孟子》和《论语》对“子”的用法进行了比较,从而说明“子”在《孟子》中是以一般的对称代词出现的  相似文献   

9.
论孟子“性善论”的先验性与经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子》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性善论”,在先秦人性大讨论中,孟子的“性善”论独树一帜.对后世儒家社会影响深远。通过对孟子性善论的解读,笔者认为.孟子的人性观实际上双向度的包含了先天与后天的因素,即具有先验性与经验性。二者是统一的但也有矛盾。本文即就这两方面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孟子》的意义阐释与经典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子》的经典地位并非与生俱来,必须经意义阐释方可获得。在不同理论视阈下,《孟子》的主要命题被不断拓展、深化和转化。《孟子》中的经验性描述由此获得理论支撑,成为普遍原则,从而取得对现实人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商品经济大潮的翻卷,人们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在发生着急剧复杂的变化,道德理性也受着猛烈的冲击.因此,研究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本文试对孟子的义利观作一粗浅探讨.在《孟子》一书中,多处讲到义,或仁义并提,孟子赋予了这些义以明确的观点和丰富的内征。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俟何义卜”(《孟子·滕文公下》,下引读书只注篇名.)即是说不主动地去谒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孟子说:“古者不为臣不见”孟子又指出,从前魏文侯去看段干木,“段干木逾垣而避之”;鲁穆公去看泄柳,“泄柳闭门而不纳”,都做得…  相似文献   

12.
孟子反对的战争是反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彼此的掠夺战争,而孟子的政治哲学理论完全是建立在战争的基础之上的。孟子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战争的理论始祖。孟寻“一怒而安天下之民”的战争理想直接导致了中国数千年来一乱一治的历史循环模式,专制的暴政一次次被推翻,但周而复始,问题的实质却始终没有解决。因此,孟子的政治哲学和战争理论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反本开新,还有待于来哲掀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学者对《孟子》的成书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其一,该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合著;其二,该书由孟子自著;其三,该书由弟子追述而成。孟子的仁政主张、性善论和教育观,表现出孟子率直的个性和重教思想,这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中有关于“平旦之气”和“夜气”的描述,这不仅反映了孟子“人性本善”的论点,同时也反映了“人性本善”的真正含义:“人性本善”并不是指人生而有之,而是一种向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论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范有芳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议论,涉及到如何实现统一的问题,也反映了孟子的战争观,这些都属于对政治问题的认识。就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议论的内容来看,其实质还是在提倡仁政,强调以仁政得民的重要意义。所以,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五伦说,具有双向义务的性质。而经过汉代董仲舒和宋儒朱熹等人在不同时代的历史演变,孟子的五伦逐渐趋于封建化,并由双向的义务关系演变为单向的尊特刊皓卑、主从关系。我们应该恢复孟子五伦的本来面目,并从中揭示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荀子“性恶”论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苟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分水岭在于荀子以“生”论“性”,他讲的“性”是人生俱来的自然情性及其自然的本性,它与庄子哲学有很大关系;孟子讲“性”是指人之异于禽兽的人之性,即我们现在一般之谓“人性”。这一概念荀子称为“朴”、“资”,它指礼义、人道。在这一点上,荀子与孟子的观点是一致的。然而首先需要理解却一直被忽视的问题是,荀子的“善恶”概念也与孟子有所不同,它突破了一般道德观的局限而以国家、社会的治乱为背景,以是否合乎礼义来论善恶。  相似文献   

18.
苏轼毕生都对孟子思想持有辩证的态度,他真诚地尊孟,于孟子之学深入有得;亦严肃地辨孟,与孟子展开深刻的思想对话。苏轼辨孟可条为四端,或为误读《孟子》,或为质疑孟子所言不符事实,或为担心孟子的立论为后人误解,或为观点确与孟子不同。南宋尊孟派据其最后一端视之为非孟派,所论虽欠公允,但亦确有所依。苏轼辨孟之关键在于孟子辨性善,苏轼认为人性虽有向善之倾向,却无善恶之属性。苏轼以情本论立言,固有会通儒道之意,却背离了儒家在性理维度上对人性的根本规定,南宋理学家视其为非孟派,亦可谓直抵本根。  相似文献   

19.
孟子被称为“亚圣”,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在孟子的思想里十分重民,他主张实行仁政,并把“民”看成是仁政的根本,他的仁政、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历届中国政府努力的重点。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政府执政六年来更被誉为“惠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孟子的民本思想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孟子的思想“被司马迁评为‘迂远而阔于事情’”①。考之于《史记》,方知此言不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样记载:“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文中“见以为”是“被认为”之意。“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的是孟子的什么主张呢?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及《孟子》可知,主要是孟子有关仁政爱民和重视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等主张。这都是些顺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主张。孟子的主张被谁认为是“还远而阔于事情”(即所谓“迂阔”)?显然是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