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历史的、现实的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下,多数日本人基于错误的战争认识,形成了英美同罪论、自卫战争论等错误战争观。他们极力掩盖侵略战争的性质,否认侵略罪行,美化侵略战争,从战争受害者的立场来理解战争。这种错误的战争观,在日本不但没有得到纠正,反而大行其道。这不仅影响了政府的决策,而且助长了右翼势力的猖獗活动,阻碍了日本与邻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日本当代右翼思潮是其近代外扩思潮的继续和变型.无论是近代的外扩思潮还是当代的右翼思潮,其基本内容都是围绕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至二战结束时的70余年间所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言的.二战后,在国内外双重因素的推动下,日本右翼势力得以复活,新右翼势力不断滋生,从而形成了一股否定和美化侵略战争、为侵略历史翻案的思潮,可称之为当代的右翼思潮.如果说,近代外扩思潮的核心是"侵略有理论",那么,当代右翼思潮的核心则是"侵略有功论".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日本知识界的极端民族主义派掀起了一场诋毁东京审判、否定侵略战争性质和否认战争罪行的逆流,引发了日本史学界围绕战争观和历史观的论争.本文仅对同属"保守阵营"的林健太郎与中村粲两人的对立观点予以解析,进而揭示日本知识界在战争观问题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4.
《东西南北》2014,(4):74-76
1959年,史学界、文学界突然掀起了一股沸沸扬扬的为“曹操翻案”之风。这股浪潮幕后的最大推手,当属毛泽东。  相似文献   

5.
史少博 《社科纵横》2013,(11):45-47
当前,日本右翼的军国主义思想抬头,并且日本内阁政治开始右倾化,日本内阁试图美化日本曾经的侵略战争,并且进而试图否认过去的侵略战争;今年3名官僚与168名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安倍政权为了其政治目的,还极力想修改宪法96条,进而修改宪法第9条,对此日本共产党进行了坚决地斗争,日本共产党反对强化军备和日美同盟,日本共产党的委员长明确指出了当前安倍政治的三个异常特质:其一是他企图使过去侵略战争正当化的异常,其二是认为美国是好政治的异常,其三是极端大企业中心主义的异常,日本共产党呼吁日本内阁要学习德国对待过去侵略战争的态度,并且警告安培内阁如果否认过去的侵略战争,将使日本在世界上失去生存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谢罪外交”与“失言外交”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冯平近两年来,围绕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问题,一方面是细川、羽田、村山首相的“谢罪外交”,即三任首相都比较坦率地承认日本过去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战争”、“错误的战争”,并主动作出反省;另一方面则是永野(...  相似文献   

7.
战后,某些日本人否认过去的侵略战争,美化侵略历史,其根源何在?人们纷纷探究,本文认为“皇国史观”是某些日本人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思想根源。  所谓“皇国史观”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史观,是日本天皇制下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核心是将日本的种族、天皇、宗教、文化等说成是世界上“最优越”的;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视为“自存自卫”和“解放亚洲”的“正义之战”;将为侵略战争卖命看作效忠天皇、“为国捐躯”的“英灵”。一、狭隘民族主义的渊源  幕末的复古思想家们,从古代日本神话传说中找到了日本是“神国”的…  相似文献   

8.
明治时期诞生的日本帝国主义自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到1945年太平洋战争战败,在这五十一年间一直战火硝烟弥漫。而在日本文坛,一些与战争密切关系的作家及其创作构成了日本战争文学的历史。在侵华战争开始以后,作家在无法实现"反战和平"的时代,被组成笔部队直接加入到战争协力的国策中去。笔部队等征用作家们在日本侵略战争期间大量炮制的战争文学多数俱为日军侵略战争摇旗呐喊之作,鲜有具备文学价值的佳作。根据自身的战争(战时)体验捕捉战争的真相,在此基础之上站在尊重人类的立场剖析战争的非人性的战争文学只能在战争结束以后,当人们普遍获得表现自由、思想自由的权利以后才能够出现。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东方文学研究领域对二战后日本的左翼文学运动有一种出于善良目的的误解 ,这种误解认为日本战后左翼文学对军国主义及其发动的侵略战争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其实 ,这是善良的中国人对那些所谓进步作品引伸想象出来的思想理念。这种理解不自觉地掩盖了其中的错误乃至反动的思想观念。本文主要对日本战后左翼文学运动弱化、失败现象及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错误战争认知理念进行批判研究。一、日本战后左翼革命运动理念、行动纲领和斗争行为存在着严重偏差日本战后左翼文学运动发展软弱及对侵略战争态度暧昧是日本共产党的理论主张、行动…  相似文献   

10.
论日本人的历史认识及其感情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承认侵略战争的并不只是日本的极右势力 ,而是在从政府首脑到阁僚和政府官员、知识分子、遗族、右翼等各个层面几乎普遍存在。这些日本人不承认侵略战争有很多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 ,而感情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感情具有影响力和感染性 ,在对战争的认识问题上 ,如果受限于感情 ,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狭隘的民族感情 ,会导致违背历史事实 ,抹杀历史真相 ,不承认侵略战争的恶劣后果。  相似文献   

11.
<正> 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继“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继续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奋起全面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起点。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战胜侵略者,取得了近百年中国历史上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的这次疯狂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日本人民在这次战争中也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12.
日本军事法西斯主义与战争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军事法西斯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战争开辟国家法西斯化的道路,来挽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强行将国民经济纳入战争轨道,使国民经济军事化,为法西斯侵略战争服务。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求救于史学界同仁。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无产...  相似文献   

13.
张碧清 《日本学刊》2001,(3):132-137
二战结束至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 ,揭露日本在二战中侵略罪行的史书可谓汗牛充栋。但是为数不少的日本人至今仍摆脱不了皇国史观的束缚。他们或对日本的侵略罪行轻描淡写 ,或为日本的侵略开脱罪责 ,极少数军国主义同情者甚至美化日本的侵略战争。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上 ,时至今日 ,一些日本人与受过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人民的认识仍相距甚远。更有甚者 ,日本某些内阁大臣不时跳出来 ,为日本侵略战争翻案 ,这不但大大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 ,更不能不引起亚洲人民的警惕。二战日本阵亡者的遗族受皇国史观的束缚甚深 ,虽早已耳闻 ,但具体情况究竟如…  相似文献   

14.
市川房枝是近现代日本政治史上颇具代表性的妇女解放运动家和女性政治家。1924年12月,市川参与成立的"获得同盟"被视为战前日本妇女选举运动的摇篮,她作为妇女选举运动旗手始终坚持引领着为女性获得参政权的斗争。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正处于高峰期的妇女选举运动急转直下,市川在提出反战主张的同时,将市民活动纳入妇女选举运动领域。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妇女选举运动转向为战时体制服务、支持侵略战争,市川也成为战争帮凶。经过战后民主化改革,日本女性获得了平等的参政权,但政治风气却趋于保守。回顾历史,可以说战前、战时妇女选举运动累积的经验,形成了近现代日本政治的暗流。市川在领导妇女选举运动的过程中,一边推动女性参与政治,一边与自民党主导的利益诱导型金权政治相抗衡。其倡导的"政治即是生活"政治理念与实践,也成为导致战后日本两次政权更迭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15.
战争与晚清灾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战争与晚清灾荒康沛竹晚清,战争频繁,兵连祸结。帝国主义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与此同时,国内也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破坏也较为严重的是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战争。值得注意的是,晚清重大灾荒大多也都是发生在...  相似文献   

16.
安成日 《求是学刊》2006,33(6):134-139
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被侵略国家和人民造成了莫大的人的、物的损失和精神上的伤害,而且也给日本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损失和灾难。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更是进一步强化了朝鲜作为其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的地位,这给朝鲜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  相似文献   

17.
龚娜 《社科纵横》2014,(4):114-1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昭和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在明知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天皇制的国体,依然顽固拖延战争,企图实现一场胜战后的体面媾和。最终,昭和天皇虽然做出"圣断",结束了这场罪孽深重的侵略战争,但其罪责却不能抹消,昭和天皇对这场战争负有直接而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明代戚继光为平息浙江、福建的倭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后人称为民族英雄。但近来一些学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公开否定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否定戚继光在这次抗击外敌入侵的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毫无疑义,他们的论点是不能服人的,因为拿不出具体的历史事实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右翼”一词修饰、限定“历史观”,把“右翼历史观”作为一种史学思潮来看待,这里的“右翼”并不代表存在于日本社会的政治势力或实体组织。右翼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否认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这一史学思潮在战后随着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动而时起时伏,制约着日本与中国、韩  相似文献   

20.
高中政治课现行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第三课讲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时,提出要注意反对两种错误:一是否认事物运动的绝对性,片面夸大相对静止,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一是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静止的存在,否认事物质的稳定性,把世界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举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