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就是合作的丰硕成果。这种成果不能不使人想起孙中山先生生前的金玉良言: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是尽人皆知的民族大义和客观真理。值得总结的重要的历史经验是,两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促进和坚持国共合作,直至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今天,海外的中华儿女都渴望早日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时候,总结过去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启迪未来,是很有意义的。一、国共两党重新合作的建立对争取抗战胜利的重大历史作用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国共两党同感民族危机的深…  相似文献   

2.
论第二次国共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国共合作以酝酿时间长、过程艰难曲折而闻名于世,其原因在于国共两党各自政治成熟和彼此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一次成熟、成功的合作,不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且两党都从合作中获得了巨大回报。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功源于两党都能以民族大义为重,正确处理了两党关系。总结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有利于思考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国共两党土地问题的合作既是重要内容,又是政治基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是两党土地政策调整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策略,影响着国民党土地政策的走向;在抗战时期两党土地政策上,共产党通过又联合又斗争,迫使国民党作出某些转变,使国共两党土地政策形成良性互动,对于推动中华民族解放战争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一次最大规模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战后,自1945年至1985年,国共两党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存在重大的分歧,相互否认对方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198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是抗战研究的重要转折时期。学术界开始充分认识两党、两军、两个战场的地位作用和贡献。1995年,海峡两岸对抗战的认识逐步达成共识,关于抗战的学术研究,也逐步趋于繁荣。为了深化抗日战争历史的研究,我们必须进一步揭露日本的侵华罪行,揭露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和社会大变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曾有过两次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特点尤为突出。本文在学术界公认的四个特点基础上 ,补充了三个特点 :国共两党的合作是共产党主导作用不断增强的两党合作 ;是有纲领的两党、两军队的合作 ;是合作与对抗相互交织的两党合作。  相似文献   

6.
没有第二次国共合作,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看法,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矛盾性质分析入手,或许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作出客观全面的了解。 一、全局非对抗矛盾中存在局部的对抗矛盾,是战时国共关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对北伐战争时期党史和革命史的研究中,不少文章、著作涉及到大革命后期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这一机构问题,有的作者说,“两党联席会议形式扩大了共产党对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是“通过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这个形式来保证的。”有的作者说,“两党联席会议把国共两党在国民党党内合作,发展为党与党之间的合作,从而既提高了共产党人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也支持了主张与共产党合作的国民党左派的力量,把国共合作推出到一个新的领域。”有的作者甚至说,“接着又成立了……两党联席会议,行使最高权力。”应当指出,上述论断和评价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本文想就一些史实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和辩析。  相似文献   

8.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在中华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本文谨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重大作用进行论述,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一)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以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妄图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促成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  相似文献   

9.
论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政治表现张伟良毛泽东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而两党中以国民党为第一党,抗战的发动与坚持,离开国民党是不能设想的。”①做为国民党领袖、中国抗日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在抗战期间,既有把民族利益放在阶级利益之上...  相似文献   

10.
法国革命是英国政治史上的分水岭,它造成了18、19世纪之交英国政党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随着革命日趋激进以及反法战争的爆发,辉格党内开始发生分裂,其中的保守派最终分离出来,加入到小皮特政府的阵营,由此造成辉格党的衰落及长期在野局面.托利党则借法国革命之良机而迅速崛起.特别是随着辉格党保守派的加入,托利党在19世纪初终于实现了重建与复兴,并长期把持英国政坛.法国革命促使英国两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分野越来越明显,政党内阁的排他性逐步加强,这为19世纪30年代两党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至今已六十周年了。这次大会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实现了国共两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合作。经过两党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创立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在仅仅两三年内,使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第一次国共合作能够实现,首先是由于共产党人的积极倡导和推动,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是孙中山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孙中山是一位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家,为了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制度,他整整奋斗了四十年。在斗争中,他长时期以来都是效法西欧北美,但在晚年却主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怎样解释孙中山这一重大转变?在纪念第一次国共合作六十周年,争取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今天,认真探讨这个问题,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一切真正尊敬孙中山,关心中国革命事业的人,具有显然的教益。  相似文献   

12.
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必然走向与基本形式─—兼及两党共同统一祖国易宗礼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是二十世纪前期在中国先后应运而生的两个最大的政党。这两个政党自成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条件下,曾经进行过程度不同的相互斗争,也实现过两次不同形式的合作,特别是...  相似文献   

13.
在中苏论战中,时代、战争与和平问题是中苏两党争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中苏两党对于当时世界所处时代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但两党对世界主要矛盾及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有相当大的分歧.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双方都认为新的世界大战有爆发的可能,也有制止的可能,但双方的侧重点不同.今天看来,对于时代,中苏两党都过高地估计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苏共的观点比较接近实际,但苏共只是把和平共处看作对抗资本主义的手段,后来又表现出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企图;中共则过于强调战争的危险性,结果直接影响了中国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关于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谢本书今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胜利,是人类进步事业的胜利。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是在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共同参与下进行的。作为国共两党领导者的蒋介石、毛泽东从对抗到携手合作、纷争、摩擦谈判直到抗战最后胜利,表现出了不同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与荣辱,国共两党只有携手合作,才是唯一正确的历史选择,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期盼。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定为中国的“战时陪都”,成为全国抗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的中心。在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重庆人民发扬了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其英雄勇事迹,可歌可泣。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重温、继承和发扬当年重庆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腾飞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何龙群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首先,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近代反侵略战争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关系到全世界人民前途命运的一场大规模的反法西斯侵略战争。在这场反法西斯世界大战中,中国的抗日战争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它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毛泽东同志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过去,我们出于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简单地把抗日战争说成是共产党领导的,认为只有共产党掌握着抗日战争的领导权。而港台一些书刊又一味颂扬“蒋委员长”领导抗战,否认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现在看来,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我认为,抗日战争是民族与民族之间  相似文献   

20.
李丹慧 《社会科学》2006,13(6):132-162
1960年代初,中苏两党实现新的团结的前提,都是要求对方向自己认为正确的立场靠拢.毛泽东更表明中共要影响苏共、帮助赫鲁晓夫.由此两党开始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冲突.通过世界工联北京会议,中国率先在国际社会组织中公开了中苏两党的分歧.赫鲁晓夫进行报复,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组织了对中共代表团的围攻,并单方面决定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将意识形态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面对大跃进造成的中国国内经济衰退,毛泽东与中共在顶住苏联压力的同时,不得不对苏采取让步政策.双方关系出现了短暂的缓和.其间,中苏两党的对外方针在表象上呈现出相互趋同转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