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呐喊》、《彷徨》中虚无主义思想的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呐喊>、<彷徨>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循环否定和自我否定现象,其思想体系也相应呈现出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面对两难选择的思想困境,鲁迅主要采用说谎和遗忘两种方式来应对,从而使<呐喊>、<彷徨>的价值选择处在一种空白、悬置的状态,这是<呐喊>、<彷徨>虚无主义思想产生的内在根源.<呐喊>、<彷徨>中所表现出来的虚无主义思想带有鲁迅本人的个性特征与时代印痕,与社会现实存在着一种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2.
<左传>初名<春秋>,又名<左氏春秋>,是先秦诸多春秋学著作中的一种.<左氏春秋>的撰作不为<春秋>义理,不归属于孔门,其史事在战国至西汉各类子书中屡被征引.终两汉之世,学者屡引<左传>史事以谏,都未及<左传>的义理.从<左传>的最初撰作与初期流传来看,<左传>是编年体春秋类著作,它不是作为经书,而是作为史书被人所重视的.  相似文献   

3.
<都城纪胜>与<古杭梦游录>为一书二名,<都城纪胜>是此书的原名.到明代,文人认为宋人偏安一隅,醉生梦死,其都城虽在杭州而有渎其名,为警醒世人居安思危,故而改其名为<古杭梦游录>.清代修<四库全书>时,收录的清曹寅<楝亭十二种>本的<都城纪胜>远比<说郛>、<说集>等类书完整,因而广为流传,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承认,<古杭梦游录>一名也随之逐渐湮灭,不被人所知.  相似文献   

4.
朱熹学识宏富,遍注群经,却惟于<尔雅>一经既无专门著作,又极少论说,学者对朱熹与<尔雅>关系的研究因此也十分罕见.从总体上说,朱熹对<尔雅>持一种较为明确的怀疑和否定态度,认为其"不足据以为古".尽管朱熹对<尔雅>的基本态度是否定的,但在其著作中对<尔雅>解说进行正面驳正的例子却极少,更多的则是对<尔雅>解说的撷取.朱熹对<尔雅>的态度,首先与<尔雅>一书的词典性质有关,词典的形式使它无法像其他经书那样可以更直接地表现其义理思想,因而难以引起主要作为理学家的朱熹的更大关注;其次,朱熹对<尔雅>的怀疑态度,是宋代以来疑古辨伪思潮的必然结果,朱熹怀疑<尔雅>也是其辨伪学的重要成果.朱熹对于<尔雅>的言说应当成为朱熹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春秋》《左传》再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知几<史通·惑经>篇分"十二未谕"、"五虚美",提出四十馀条证据指出<春秋经>是一部"真假不分,是非相乱"、"理乖惩劝"、"厚诬来世"的秽史,表现了一位富有良知的史学家的卓识.但由于刘知几误解了<史记>中司马迁的有关记载,误信了班固在<汉书>中的有关记载,仍然认为<春秋经>为孔子所作,这就值得商榷了.其实.只要深入探讨<史记>、<汉书>中有关记载以及相关史料,便可以看出:<春秋经>决非孔子所作;<左传>亦决非左丘明所作,其作者应是孔子.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篇小说<流逝>,与她后来颇负盛名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流逝>和<长恨歌>都讲述了一个旧上海的名媛闺秀在1949年以后的生活遭际.对这段历史的想象和描述,这两部作品完全不同.首先,两部作品表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景观,一个是平淡琐碎,一个是优雅闲致:其次,<流逝>细致地展现了人在非常岁月里生存的艰辛;而<长恨歌>沉醉于讲述的则是某种生活方式和情调.在艺术真实性上,<流逝>显得实在可信,而<长恨歌>则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及逻辑性.这些差异性不仅有时代文化氛围的变迁,也包含了作者所采取的写作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墨子>引<诗>论<诗>数次,考察其对<诗>、<书>以及对<诗>不同部分的选择,可管窥<墨子>的<诗>学观.将其与其它诸子进行横向比较,可发现<墨子>的<诗>学观的独特性.将其纵向研究,亦可丰富完善先秦的<诗>学系统,尤其是<墨子>在<诗>经典化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曾指出,<文心雕龙>与<文赋>有着渊源关系,但二者广泛而复杂的内在联系和重要区别,仍然值得我们予以深究.实际上,<文赋>与<文心雕龙>虽皆不遗余力追求文章之美,从而成为六朝"为艺术而艺术"时代的明证,但其理论的逻辑起点却高下有别,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亦不可同日而语.从而其根本的理论追求和价值取向也就貌同而实异.<文赋>是一首文的赞歌、美的赞歌,<文心雕龙>则是一部文的哲学、文的美学.  相似文献   

9.
张学军先生<周永年对(四库全书)的贡献>一文,对周永年在<四库全书>编纂中的贡献作了全面总结.但周永年入四库馆的时间为乾隆三十八年,而非乾隆四十年.其所辑<永乐大典>佚书目前可确定者仅有<周官新义>、<周易口诀义>、<易说>、<老子注>、<金楼子>、<公是集>、<彭城集>、<浮溪集>、<斜川集>九种.  相似文献   

10.
<笠翁传奇十种>是李渔流传至今的传奇作品合集,以往史家和李渔研究者对其评价不一,有一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内)评价较低,有的过低,有失公正.现在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评价.<怜香伴>是<笠翁传奇十种>之首篇,也可能是他的第一部传奇.此剧写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题材--女同性恋.这大概是中国古典戏曲中惟一写女同性恋的一部,因此格外值得关注.我在许多专家和朋友的帮助下,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康熙刻<笠翁十种曲>本并参照国家图书馆藏本,对<怜香伴>进行了校注.此<怜香伴>校注本大概是大陆对它进行的首次校注.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来写一篇自我介绍的文章,你可以写自己的性格、爱好,也可以说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了让别人更全面地了解你,不妨通过一两件事来介绍自己。  相似文献   

12.
德莱塞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中的杰出代表 ,他的作品真实而科学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以及在工业化进程中 ,面对环境和自然的强大压力人类的渺小和无助。在其代表作《嘉莉妹妹》一书中 ,由于对摇椅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的成功处理 ,使书中人物的性格得以充分展示并逐渐丰满 ,全书的主题也得以体现和升华 ,嘉莉和赫斯渥所追求的幸福只能是摇椅上的梦想。  相似文献   

13.
<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两梦--"草桥惊梦"和"游园惊梦"分别借剧中人物张生和丽娘之梦表达出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境界."草桥惊梦",张生之情起于梦而止于梦;"游园惊梦",丽娘之情发乎梦却超越梦.一梦见出历史的无奈与真实,一梦见出理想的追索与光芒.  相似文献   

14.
"情",指人的各种感情欲望,是<红楼梦>中揭示得最为深透,表现得最为成功的重要内容.梦因情而生,曹雪芹在书中写了大小数十种梦幻,说到底都是为表现"情"服务的.情切切,情未了.梦是情的派生物,作者对书中人物的梦幻写得细腻、逼真、传神,变化多端,熠熠生辉.所揭示的情更是浓烈、厚重、含蓄、深沉,丰富多采,耐人寻味.情与梦浑然一体,梦与情对表现人物揭示主题可谓双峰对峙,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稼轩词中的梦词有78首.约占稼轩词总数的12.4%;从内容看感叹人生如梦、无奈归隐的梦词有37首.占总梦词的近50%.深入解读稼轩梦词,有助于了解词人从儒家积极入世思想转变为佛道归隐思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佛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表明,梦不是没有价值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事实上是一种愿望的实现。用《梦的解析》中阐述的理论与方法来对《妞妞》一书中的作者及其妻子的梦境进行分析。通过对两人梦境的详细分析,再现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借此来诠释梦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及价值,以及梦的背后所反映的一些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7.
苏轼涉梦诗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轼2 000多首诗和300多首词中,涉梦诗词达352首。这些诗词分真梦诗词和欲梦诗词两类,真梦诗词有的记录其真实梦境,有的记录其在梦中的感受和状态,有的记录其在梦中所作诗词;喻梦诗词则主要抒发其古今如梦、劳生如梦的生命意识,而后者又主要表现为世事如梦和时间如梦两种形式。苏轼之所以大量创作涉梦诗词,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敏锐的感受力及前人创作多涉梦有关。  相似文献   

18.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斯妤抛却了以往的温馨情怀,开始转向对人生荒诞及存在困境的思虑与体现."梦"是其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也可以说是斯妤散文独特的形式之一.经由"梦"的通道,斯妤直接与自己的内心与情感进行着对话,突破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痛快淋漓地表现出她对生存与荒诞的思虑,以及作为"第二性"的女性的存在困境.  相似文献   

19.
梦是中世纪小说中常见的一种文学现象,尤其是韩国中世纪文学中有关梦的小说非常多,文学史上把它称之为"梦字类小说"、"梦游录"。韩国中世纪梦小说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仅有本国文学传统影响,而且还有中国梦小说的影响;不仅有佛教的影响,而且还有中世纪作家对小说的理解。中世纪作家已经朦胧地意识到了小说不同于史书,从而为写出区别于史书的小说做出了种种努力。他们在创作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小说描写的不是真人真事,它区别于历史,是"架空之说",而梦恰恰就是编造"架空之说"的最好形式之一。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借用梦写小说,以至于和佛教的传入一道,梦小说达到了泛滥的地步。梦和中世纪作家对小说形式的一种初步认识有关,是他们用来表现现实的一种"艺术装置",而到近代随着西方文学涌入,梦小说也消失了。  相似文献   

20.
几个月后,又会有一批怀着户外梦想的人们出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户外、对自然无限崇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