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认识与实践是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学范畴。说它古老,是因为人类伊始,就存在认识和实践,人类既要认识世界,又要通过实践改造世界,人类离开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两种活动,就一天也不能生存下去;说它常新,是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的内容不断丰富,它的形式不断更新。在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造世界活动的规模空前扩大,既丰富了认识和实践的科学内容,又向认识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识系统化与实践系统工程化,是认识与实践适应发展要求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2.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们能动创造的结果 ,它实现于人的认识与实践过程。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 ,过去我们正确地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却忽视了实践对于认识的依赖性和认识对于实践的决定性。其实 ,认识完成阶段由预见形成的创见 ,是先于实践形成并对实践过程及其结果起着决定作用的。马克思指出人的实践依赖于“头脑的支配” ,劳动的结果是在劳动之前已在劳动者头脑中存在的观念形式的现实 ,即说明生产实践只是认识中形成的创见的现实化并为这种真理性创见所决定。可见 ,在意识创造客观世界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认识中由预见到创见的形成与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物质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以特定的活动方式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物质文化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物质文化的水平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技发展使物质文化得到提升,推动了物质文化的进步,促进了物质文化的更新。二者的交互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成人教育既是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同时又是社会发展这个更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从辩证法和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子系统的发展,不仅受制于系统内要素的发展,而且受制于它所属的大系统的发展,同时子系统的发展,也影响着大系统的发展。本文着重从成人高等教育同社会发展这个大系统的关系,看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及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发展,其中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它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意义、规模等等。成人高等教育是为社会的发展服务的,它…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和实践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中 ,人是核心因素。高校是现代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文章将高校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在认识高校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 ,探讨可持续性培养人才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6.
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发展必然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子系统的制约。在当前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其中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起决定作用的。我国目前正处在由社会主义产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机制的改变必将促使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个社会领域进行相应的变革。一般来说,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形态,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它在对教育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前提和物质手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科学技术对自然界的影响作用在速度和强度上的急剧增长,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意义。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们既要在观念上重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又要在实践上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自觉消除人类在改造自然活动中的自我中心主义,从而把资源、环境、人口、技术和制度等因素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重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创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8.
当代科学哲学之科学实践哲学的新趋向和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突破了表象主义、理论优位的科学观,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实践的科学观和技术观,为科学与技术认识论、方法论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使得科学与技术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沟通、统一成为必要和可能;科学实践是为了认识自然而去改造自然的活动,而技术实践是为了改造自然而去认识自然的活动;无论是科学实践,还是技术实践,都涉及关于实在、形而上学信念、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方法、规律与规则、发现与发明、事实与价值、理论与解释、检验与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逻辑化,即形成科学技术认识的动态过程和发展;以虚拟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导致了人的实践形态由现实实践向虚拟实践的拓展,科学技术认识模式从现实性向虚拟性的转换,使得科学技术的认识过程发展成为描述性认识和建构性、虚拟性认识的互补、互渗、互进的过程,把人类的科学技术认识活动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着理性非理性两种因素,而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展开过程,因此,非理性因素必然要通过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影响社会发展。通过对非理性的内涵进行界定,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负面影响,以便有效的对非理性因素进行引导,强化、激发其积极作用,引导和限制其消极作用,促使社会生活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机体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0.
在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问题上 ,孙中山已基本把实践看作是人们变革现实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费尔巴哈则把实践归结为人们的感性直观、经商牟利和吃喝玩乐等活动 ;在实践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上 ,孙中山认识到了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标准和目的的能动作用 ,费尔巴哈仅仅把实践看作是人的直观、被动和消极的活动。二人实践观差异的原因 :孙中山作为注重进化和实践的唯物主义者 ,注意吸收自然科学知识 ,能够关注社会现实 ,积极投身革命 ,从而使其实践观达到了时代应有的高度 ;费尔巴哈作为人本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者 ,离开社会性来谈论人 ,从而使其实践观带有严重的缺陷。哲学工作者只有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 ,积极投身社会改革洪流 ,才能不断推动哲学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类文明历经农业文明(黄色文明)到工业文明(黑色文明)至生态文明(绿色文明),每个文明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技术体系---作支撑。从文明与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上看,人类的自然观和技术价值观形态决定了技术发展的状态,技术发展又对人类文明的转向起到关键作用。黄色文明是一种原色技术弱势,自然强势,人与自然朴素和谐的文明形态;黑色文明是一种灰色技术强势,自然弱势,人与自然对立的文明形态;绿色文明则是绿色技术与自然协调互补,有机和谐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科学技术实践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实践形式。但是,科技成果的广泛推广与应用,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和冲突,罗马俱乐部尽管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对科学技术的负面后果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并先后提出了“零的增长”与“有机增长”解决方案,但却错误地把对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现象归罪于科学技术本身,从而最终不是走向了悲观主义,就是陷入了浪漫主义乌托邦的空想。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学技术的价值考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的奋斗目标确定了科学的精神气质和科学工作的规范结构 ;科学的职业伦理规范是从分工和职责行使的角度引出的 ,科学的社会规范与科学的职业伦理规范是正相关的 ,而科学活动的基本伦理原则是客观公正性和公众利益优先性。科技与科技的运用和后果并非绝对分立 ,科技本身是负载价值的。当代科技主体在科技—伦理实践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质上体现了科技主体的责任。应当在当代科技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之间建立缓冲机制。  相似文献   

14.
现实的经济结构决定着人们的权利意识与权利关系,权利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一定经济基础的变化与发展。人权思想的提出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科技的发展威胁人的生存,进一步唤醒人们的权利意识。科学技术发展引起基本权利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环境产生新的渴望,导致新的权利被提出。基因科技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基因权利的产生,人们对于基因权利的诉求随着基因科技的发展而越来越迫切。  相似文献   

15.
钱学森提出了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并据此指出应该用系统观与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来研究中医学。同时,他的复杂巨系统论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此外,他将地理科学列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框架内。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进行地理建设,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把地理建设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科技开发、经济增长、生态保护、社会稳定等各种因素保持协调平衡,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应用非平衡系统分析方法有助于认识并处理好人、社会与自然,社会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技发展与伦理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发展与伦理文化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伦理文化协调科技发展。表现为伦理文化规范科技发展的实践,对科技发展有不同的效应。它要求科技发展应避免给人类带来危害,而要符合人类的伦理要求。另一方面,科技发展改进伦理文化。表现为科技发展推动了伦理文化的进步,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伦理观念与习惯,并促进了新的伦理规范形成。同时,科技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伦理问题,如生命伦理,生态伦理,核伦理、网络伦理等等。  相似文献   

18.
人的主体性是在实践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不同经济时代实践方式的变革会对人的主体性产生深刻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实践手段的智能化、实践方式的虚拟化和分散化以及实践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既有可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张扬,也有可能使人的主体性削弱.主体性的命运取决于人类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科技、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生态省建设中科技创新与绿色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省建设中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科技创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需要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需要科技创新。由于在生态省建设中的科技创新具有地域特色,在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过程中,存在外部性和风险,生态省建设中科技创新在市场条件下不具有必然性。创新绿色管理有利于克服生态建设中的科技创新的一些障碍。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是潜藏在社会劳动中的生产力,与其他生产力相比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观点,立足具体的国情、世情,不断深化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和创新性、整体性和目标性相统一,基本经验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立足国情世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为世界上后发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