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子升年谱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乙亥(495)一岁子升生。《魏书·温子升传》:“熙平初,中尉,东平王匡博召辞人,以充御史,同时射策者八百余人,子升与卢仲宣、孙寨等二十四人为高第……遂补御史,时年二十二。”《北史·温子升传》同)。案熙平共二年,熙平初当指熙平元年(516),上推二十二年,子升生年,当为太和十八年。子升字鹏举自云太原人,晋大将军桥之后也。世居江左。《魏书》及《北史》本传。祖恭之,刘义隆彭城王义康户曹,避难归国,家于济阴冤句,因为其郡县人焉。家世寒素。《魏书》及《北史》本传。父晖,克州左将军府长史,行济…  相似文献   

2.
"北地三才"之一的温子升是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但后世文人对他的评价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如魏收贬责温子升是内心阴险之人,而明代的张溥却对温子升极力褒扬。温子升的生平作为、作品中的思想倾向两方面进行考察,我们认为魏收贬低温子升的评价与史实不符,其观点不能成立。魏收贬责温子升的原因与其撰写《魏书》时多用曲笔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沈     
<正> 王沈(?—266),字处道,西晋史学家、文学家,太原晋阳(今太原市)人。少孤,养于叔父王昶,事之如父。王昶仕曹魏,官至征南大将军,封京陵侯。昶以谦虚、踏实、谨厚教导子弟,因此名其兄子为默为沈,名已子为浑为深。王浑领兵伐吴有功,官至大将军。王沈自幼好书法,善属文,被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累迁中书门下侍郎。曹爽被诛,他以故吏免官。后起用为治书侍御使,改任秘书监。正元中(254—256)升任散骑常侍、侍中,掌著作,高贵乡公尊之为“文笈先生”。他奉命同韦诞、应璩、阮笈等合撰《魏书》四十八卷,出力最多。此书早已失传,但从裴松之注释的《三国志》中,还可考见部分原文。  相似文献   

4.
张衡     
<正> 张衡(公元73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南阳县石桥)人,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学家。张衡所处的时代是东汉王朝的繁荣时期。为了开阔眼界,寻求书本以外的实际知识,张衡17岁出外游学,先去关中瞻仰西京名胜,后在京都洛阳逗留了五六年。从他到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回南阳作主簿开始,后来又陆续担任过郎中、侍郎、太史令、侍中、河间(今河北省  相似文献   

5.
曹操诗二首【作者介绍】曹操(公元一五五——二二○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汉末三国时期法家政治路线的积极推行者。他二十多岁开始担任地方官吏,后因平定北方割据势力,官至大将军及丞相,封魏王。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东汉末,豪强地主大搞分裂割据,形成长期军阀混战的局面。曹操在政治上主张统一,反对分裂;坚持革新,反对倒退。为了实践法家的政治路线,他首先加强法治,对豪强地主势力采取限制、压抑的政策;并实行屯田,奖励耕战,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他“唯才是举”,尽量网罗有用的人才。这些措施,使他得以先后消灭吕  相似文献   

6.
尸佼即尸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也是先秦三晋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对于社会改革、对于哲学思想都有重大的贡献。1990年是他诞辰238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化名人,现将他的主要历史贡献作简要评述,以表缅怀之意。一、尸佼的生平和著述尸佼(约公元前390——前330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魏国曲沃(今山西曲沃)人。尸佼的生平,刘向说:“‘楚有尸子’,疑谓其在蜀。今按《尸  相似文献   

7.
苏颂的人品     
今年是我国宋代科学家苏颂创制水运仪象台九百周年。检阅有关史料,不仅对其卓越的科学成就表示赞叹,而且对其高尚的人品由衷景仰。苏颂(1020——1101年),字子容,泉州南安(今福建泉州一带)人,因父葬徒居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一带),二十三岁考中了进士,直到八十二岁去世为止,其中除因写书辞官三、四年外,共在官场度过了五十余年。起初,他做过宿州(今安徽宿县)观察推官,江宁(今江苏南京)知县、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推官等副职,由于他处事精审,为政清廉,颇得欧  相似文献   

8.
关羽(160—219),字云长,号长生,河东解梁(今运城市盐湖区常平村)人。三国时蜀国大将,以忠义仁勇名扬华夏。历代统治者对其特别尊崇,封谥逐步升级,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民间对他的崇拜更是经久不衰,并不断升温。以前,晋商对这位乡亲情有独钟,祈望护佑,在全国各地修建的会  相似文献   

9.
北魏灵太后执政时期,宗室与皇权之间产生了隔阂.彭城王元勰的儿子开始与朝廷离心离德,其子元子攸在汉族官僚中建立了私人势力.与此同时,代北部族酋长尔朱荣势力坐大,开始觊觎最高权力.此二人在肃宗去世后,一拍即合.尔朱荣拥兵南下,扶助元子攸为皇帝,即孝庄帝.尔朱荣把持政权,引起孝庄不满.于是孝庄帝联合宗室、官僚和地方豪族,刺杀了尔朱荣.但是孝庄政权没有及时利用地方豪强,缺乏足够的武力对付尔朱集团的反扑,最终被迅速颠覆.  相似文献   

10.
鱼山曹植墓     
鲁西平原东部边缘的东阿县境内有一座海拔82.1米,回围200余亩的小山丘,名叫鱼山。在它的西麓,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座闻名遐迩的千古陵园,三国东阿王曹植墓。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第三子,曾丕的亲胞弟。少有文才,为曹操所宠爱,曾几次欲立为太子,后因任性放诞而失宠,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曹植备受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远离京师,频繁改换封地。魏太和三年,曹植曾被封为东阿王,历时四载。曹植在东阿时,经常登鱼山游览。太和六年他又改徙陈王(今河南淮阳),是年十一月郁郁而病逝。卒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太和七年  相似文献   

11.
李治(628——684),字为善,太宗第九子,母为长孙皇后。贞观五年(631),封晋王;七年,遥领并州都督。九岁时,长孙皇后病故,太宗特加宠怜,拜右武侯大将军。贞观十七年,立为皇太子。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驾崩。六月一日,即皇帝位于灵枢前,时年二十二岁。弘道元年(684)正月,驾崩,在位三十四年。文明元年八月庚寅(十一日),葬于乾陵(今陕西乾县梁山),庙号“高宗”。天宝十三载(753),上尊号“天皇  相似文献   

12.
荀悦(公元148—209年),字仲豫,东汉末年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人,系先秦荀况的十三世孙,为当时著名的地主阶级的政论家和史学家。他自幼好学,十二岁时,就能解说《春秋》;因家境贫寒,无钱买书,常借阅别人暂时不用之书,一览多能诵记。他成人之后,逐渐走入封建统治行列,曾应曹操征召,初任黄门侍郎,后迁为秘书监、侍中,为献帝刘协侍讲禁中。他曾奉献帝之命著《汉纪》三十卷,时人称  相似文献   

13.
柳永     
柳永(1004——1054),字景庄;原名三变,字耆卿。世号柳屯田。原籍河东(在今山西省),其先世移居崇安五夫里(今福建崇安县五夫公社)的金鹅峰下,成为五夫人。 柳永出身于儒宦家庭。祖父柳崇,字子高,以儒学知名。时值五代乱世,遂终身不仕。父亲柳宜,亦以儒孝著称。曾任南唐监察御史,入末后,历官费县(今属山东省)令、贵州(今广西贵县)刺史、工部侍郎。柳永及其兄三复、三接,均曾登第为郎官,又都擅长文艺,有“柳氏三绝”之誉。至于世称柳永为柳七,指的当是他在堂兄弟中的排行。 虽然柳永生长在这样一个正统的家庭中,但并不十分恪守封建的道德行为规范。他少年为举子时在京都应考,爱好的却是填  相似文献   

14.
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正月,魏大将军司马昭以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吏诸葛绪率十八万大军三路伐蜀。蜀大将军姜维急率军退回剑阁,与魏主力钟会军相持。邓艾从陇上出阴平道(从甘肃文县经四川平武),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连下江油、涪诚(今四川绵阳市东)、绵竹(今四川德阳县北),攻逼成都。蜀中震恐,后主刘禅从光禄大夫谯周议,“面缚舆榇”,出城投降,蜀亡。前后不到十个月,司马昭顺利地实现了征服蜀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说明】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后人称他为“柳河东”。因他曾在柳州做过刺史(一州之长官),又有“柳柳州”的别称。他是唐代著名的法家、文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正是唐封建王朝国势衰弱、政治腐败,朝廷的统治势力逐渐转移到代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的宦官集团的手中,地方分裂势力的代表藩镇日益  相似文献   

16.
<正> 陈翥是九百多年以前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林学专家。他所撰写的《桐谱》一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桐树(泡桐)的科学专著,在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占有相当显要的地位。但是,历来对于《桐谱》及其作者却一直缺少应有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作一些抛砖引玉的工作,以期有关专家进一步探讨。据我们查考,陈翥字子翔,生于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二年(公元一○○九年),约卒于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公元一○五六——一○六三年),是北宋时期江南路铜陵(今安徽省铜陵县凤皇山)人。(见《嘉靖池州府志》卷七《人物》篇、《桐谱·记志》篇。下引《桐谱》中文字仅注篇名)他的祖籍原在泾川(今安徽省泾县)云岭,后来,他的先辈“游于五松(今属铜陵市),爱凤皇山金牛洞(今属铜陵县新桥公社凤皇大队金牛生产队)”山光水色幽美,“遂卜居于此。”(清《陈氏宗谱》卷一周桂芳等《金牛洞陈氏重修宗谱新序》)到陈翥时,陈氏已经成为当时凤皇山区的“肖、王、陈、周”四大旺族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一、从文学名士到民族志士 ——艾氏一生 艾南英(1583—1646),字千子,号天佣,明东乡(古属临川郡,今属江西抚州地区)段溪艾家(今属岗上积)人。其父艾夏臣官至兵部主事。南英从小天资聪悟,又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七岁写过一篇《竹林七贤论》,受到人们的称赞。十一岁时有人曾用四道八股文题目考他,他可不起草而挥笔立就。十七岁时参加县考,邑令李精白录取他为第三,认为他将以文名天下,此后,  相似文献   

18.
公元三三○年(中国東晉成帝咸和五年),羅马皇帝君士坦丁因鑒於羅马帝国的經濟、政治、軍事中心,早已由西部移到東部,遂於巴尔幹半島東部拜占廷地方,建立新都,改名为君士坦丁堡。這是拜占廷成为羅马帝国都城的開始。到了公元三九五年(中国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十年),羅马皇帝达奧多西死,以拜占廷为中心的帝國東部由他長子阿卡底阿斯繼任皇帝,以羅马为中心的帝國西部由他次子洪诺利  相似文献   

19.
论桓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桓温(312—373年),字元子,两晋时谯国龙亢人,世族地主。东晋明帝女婿,尚南康公主,拜驸马都尉,后灭成汉李势,进位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旋为征讨大都督,朝廷委以专征之任,改封南郡公。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加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假黄钺。孝武帝宁康元年(373)七月,温染疾而亡,终年62岁,追赠丞相。历代论者多以桓温行废立、求九锡,而骂他想篡位,史书上也把他列入逆臣列,与王敦之流为伍,现代一些学者对桓温的评价稍有改变,或多或少加以肯定,但大多零  相似文献   

20.
雷渊评传     
<正> 雷渊,字希颜,一字季默,应州浑源(今山西省浑源县)人。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卒于金哀宗正大八年(1184——1231年)。他的父亲雷思,以进士任同知北京路转运使事,有《易解》一书行世。雷渊三岁丧父,七岁被兄收养;但因他是庶出,诸兄都看不起他。十五岁时,雷渊以胄子的身份进入太学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