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动物考古学是研究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的学科。动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考古学家探究古代人类与动物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进而更完整地解释古代人类的栖息环境、生存对策、经济互动等不同层次的考古学问题。亚洲动物考古发展历程的回顾表明:亚洲动物考古虽然在20世纪初发展较快,但是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在亚洲,西亚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总体研究层次还有待大幅度提高;亚洲动物考古在有关农业起源、动物驯化、社会复杂化以及文明进程等重大考古学问题的探究中,应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车马坑是20世纪重要的考古发现,其发掘一方面反映了考古学取得的重大进展,另一方面由于其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众多内容而备受关注.车马坑考古涉及的学术问题主要包括马车的起源、车马陪葬制度和古代车制.随着考古发掘技术的进步,有些问题上已经理清思路,取得了共识,但仍有不少问题存在着争议.  相似文献   

3.
由于古西域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民族迁徙、混合和战争,古代西域各民族的起源和迁徙必然会受到这些历史过程的影响,因此对古代西域各民族的情况不能仅从现代新疆地区居民的线粒体DNA遗传结构来推测。而需要利用古DNA来进行研究。本实验共采集有20个出自吐鲁番盆地的古代个体的右侧肱骨。我们试图通过对新疆吐鲁番盆地古DNA的研究.重建新疆史前民族的系统发育关系,以便了解该地区古代民族的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4.
新疆是东西方人群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历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东西方人群对该地区影响的程度和时间早晚一直是科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古DNA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古DNA技术的发展,对新疆及其周边地区的古DNA研究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我们探讨东西方人群对该地区的影响提供了可依据的科学数据。文中对近年来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古代人群的遗传数据进行了综述,来探索东西欧亚人群对新疆古代人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并在考古学背景下对新疆青铜器时期和铁器时期的古代人群的来源和迁徙模式作出合理的预测,为今后新疆地区人群起源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5.
美术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与“艺术学”的分支“美术学”关系比较密切,主要以考古发现的和传世的古代美术遗迹和遗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它应称为“美术考古学”,而不应称“艺术考古学”。中国美术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根据考古发现的实际情况可分为雕塑、佛教造像、画像石与画像砖、绘画、建筑、陶瓷、玉器、铜器、石碑和墓志形制以及其他古代工艺美术等10大类。它从历史科学的立场出发,利用考古学整理研究资料的层位学和类型学方法,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学的分析研究和艺术的分析研究,其目的在于阐明古代文化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科学规律。  相似文献   

6.
人类向北美洲迁徙的考古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起源是一个世界之谜,对其起源的解释曾经有着多种假说。中俄考古发掘成果已经寻找到人类向北美洲迁徙的星星点点足迹,对这些迁徙足迹进行考古观察,证实陆桥迁移说是正确的,使对这个世界之谜的解释走出假说时代。我国是蒙古人种的起源地,东北亚高纬度地区的蒙古人种应该是从我国中纬度地区向北迁移扩散后发展形成的。从中国向楚科奇地区迁徙的主要路线有2条,第一条是内陆大河路线,第二条是海岸路线。第四纪最后冰期时期生活在楚科奇地区的人们凭借陆桥与群岛向北美洲的阿拉斯加迁徙。熟练使用火、建造房屋、缝制衣服、制造细石器工具是迁徙的技术装备。原始宗教意识也已经产生,成为迁徙时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7.
小河墓地是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最为重要的青铜时期文化遗存之一,对解读新疆青铜时期文化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新疆小河墓地出土的古代人类遗骸进行了线粒体DNA分析,以期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探讨新疆小河墓地人群的母系起源。线粒体DNA分析结果表明小河人群的母系遗传构成非常复杂,既包括欧洲和西伯利亚遗传成分,也带有少量的东亚及南亚遗传成分。结合考古学文化,我们探讨了新疆塔里木盆地青铜时期人群迁移及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考古学的人类学传统,就是指运用人类学的材料、观点和方法以解决考古学的问题,其中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征引民族志文献,用以解释考古遗存的文化现象;二是综合考古学与民族志中的同类现象,对文化进化过程或某种文化现象的起源、演变过程进行总结,从而抽象出一般规律性的认识。中国考古学的人类学传统表现在:①对汉族民俗(包括文献、实物及其他遗留的文化现象)的关注;②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调查和研究;③对人类学一般文献(包括国内、国外、古代、现代)的征引和与考古学材料的对比分析;④对民族志类比分析方法的认识和强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考古哲学的角度讨论了进化论对史前人类生活研究的积极作用.第一二部分介绍了新考古学和进化人类学的新进展,第三部分说明了这些新的思想和解释模式对于研究史前人类生活和中国文明起源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的日趋完善和自然科技手段在考古学上的广泛应用,以考察古代社会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目的的聚落考古与环境考古已经成为当下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2009年10月16日至20日,由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和山东大学博物馆共同发起的"聚落与环境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和日照两地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以色列、日本和我国大陆及台湾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位学者出席会议.会议主要围绕古代聚落形态研究、古代环境变迁和古代生业经济三个议题展开.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过对这些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文选部分中的一个通病———“厚古薄今”,即只重视先秦两汉的文言文,对唐宋以后的白话文、小品文、章回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基本不选或重视程度不够。古代汉语课教学内容如果不能完全涵盖古代语言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就不能适应教学和运用的实际及社会文化多方面的需要,因此要调整。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纳西古乐的历史溯源、特点及现存状态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认识、处理传统音乐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化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保护音乐文化传统与发展经济应该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3.
河南孟津卫家坡古民居是该村卫氏家族在乾隆至道光年间建造的住宅,布局严谨,雕梁画栋,留存的匾额、石碑等文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该村古迹毁坏严重,保护开发又面临意见不统一、人才及资金短缺、竞争压力大等困境。应抓紧对古民居进行抢救性修缮,同时美化周边环境,挖掘自身文化内涵,与高校及学术界、文化界联手打好文化牌。政府应对此进行科学规划,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形成全民参与的保护与开发局面。  相似文献   

14.
日本古代绘画的发展过程与中国的古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中国古代文化向日本的传播 ,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绘画历史 ,对其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校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一度受到大学生们的冷落,有图书馆方面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图书馆面对这一现实,从构建具有本馆特色的古籍文献收藏体系入手,加大古籍阅览室服务项目和馆藏古籍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古籍文献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把互联网上的古籍文献资源作为馆藏古籍文献的补充,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疏远古籍文献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王祥 《北方论丛》2004,(1):13-16
柳开是北宋最早倡导"古文"与"古道"之人,其"文道观"的真正内涵是"以经为文"和"以道观文",这在五代末和宋初具有特殊意义.同时,柳开也是最早关注士人名节操守之人,他以毕生精力去净化士人人格,提升士人精神境界,对塑造宋代士人形象,砥砺士风,促进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的转变,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不同,中西方古代社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财富思想也有着明显的分野.但人类追求财富的经济活动必然有着特定的一般性规律,因而,中西方古代财富思想在某些方面也必然存在着共同点.纵观中西古代财富思想,它们在五个维度上有着深刻的暗合.这五个维度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彰显的伦理道德、关注人性、尊崇自然法原则、关注私有财产.  相似文献   

18.
去向堪忧的中国古典学——“走出疑古时代”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春梅 《文史哲》2006,1(2):5-25
1992年,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十多年来,“走出疑古”已经成为一种思潮,对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重写学术史”是与“走出疑古”密切相关的三个命题,其中“重估”是目的,“重写”是前提,“反思”则是“重估”和“重写”得以落实的根据。三者彼此互动,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走出疑古”论点体系。李先生以“走出疑古”为特征的“释古”与冯友兰的“释古”意向不同,与郭沫若的“古代研究”、李济的“考古重建”也旨趣有异,其最为崇奉的宗师是王国维。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和“古史新证”模式被李先生奉为“释古”的典范。李先生一直致力于以考古材料、简帛佚籍和“史实素地”论印证古书、释证古史,以期重新确立古书古史的可靠性权威,但是言辞始终含蓄委婉,是其追随者们的“证古”、“正古”及“现代古史史料学基本概念”等主张让“走出疑古”的内涵和走向明朗化、理论化。围绕古书、古史的考释及方法、规范等问题,“疑古”和“走出疑古”已经是狭路相逢、短兵相接。实际上,这已经不只是“疑古”和“走出疑古”之间的纠纷,更是关系中国学术未来走向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宋词创作与绘画一样讲求"设色"。宋词中的设色不仅仅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装饰,还能够通过色彩的合理运用提升作品的表现力,使之更有利于"神韵"的传达和"风骨"的表现,让作品具有"气韵生动"的生命力。具体而言,宋词中的设色特点主要体现在色彩相和以及绘画中的设色技法在宋词中的运用。对宋词设色特点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宋词的美学认知,而且有利于推动词与其他艺术门类关系研究的展开。  相似文献   

20.
马新  齐涛 《文史哲》2006,(4):57-64
所谓社会史,就是研究特定时期或整个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模式,研究上述关系的演进及其所存续的外在环境的交换状态,进而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轨迹。社会史既是专史,又是总体史。就中国古代社会史而言,人际关系、群际关系以及人与群之间的关系是其研究的三个基点,而且三个基点的展开都是遵循着从下而上和自内而外两个视角进行的。古代社会史研究视野中的人与群体,首先是作为自然人而非政治人的人,是社会中的人而非制度与政权中的人,其次才是被追加了种种身份与地位。社会史的研究是由民间群体与民间自然人为起点,有着自己明晰的区界与内涵,以及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