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业贿赂行为发生的特点决定了打击商业贿赂行为仅靠国家强力是不够的。商业贿赂带有的"潜规则"性决定了对其治理应该采取刚性和柔性两种手段的结合。加强商业贿赂的民间治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商业贿赂国家治理的不足。只有两种治理方式的结合,商业贿赂的治理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商业贿赂作为一种普遍的商务"潜规则",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完善对商业贿赂法律责任的规定,才能应对商业贿赂行为的复杂性和严重性。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贿赂法律责任的不足,并从竞争法理论和比较法的角度对商业贿赂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修改和完善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完善我国反商业贿赂的法律法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业贿赂作为一种普遍的商务潜规则,已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分析我国现行反商业贿赂法律法规存在主要缺陷和不足,商业贿赂概念法律界限不分明;现行立法滞后,反商业法律体系内部存在矛盾;商业贿赂处罚机制不完善。提出完善我国反商业贿赂法律法规的建议,建议指出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商业贿赂现象相当严重,已经成为某些行业、市场的"潜规则",它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和正常的交易秩序,而且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虽然禁止商业贿赂的法律条款早在1993年就写进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但是整个社会对商业贿赂的认识仍然十分模糊,而现行的各种分散的规定,并未对商业贿赂行为作专门界定,且商业贿赂立法、执法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建议借鉴国外反商业贿赂的先进经验,完善我国对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规制,出台《反商业贿赂法》.  相似文献   

5.
医疗商业贿赂的产生具有复杂的经济、文化和体制根源,本文从恶性市场竞争,市场化医疗体制,潜规则的形成和监督体制四个方面剖析了医疗商业贿赂产生的原因,并着重从立法层面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法律规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商业贿赂目前在我国已达到很严重的程度,几乎存在于每个行业、泛滥于市场的各个角落,甚至成了经济领域交易的“潜规则”,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由此衍生出大量腐败,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廉洁性和公信力。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诚信管理法律制度,实施企业诚信守法提醒制、警示制、公示制,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和防止商业贿赂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7.
治理商业贿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然而目前的讨论过于注重国家的反应,甚至将治理商业贿赂的希望寄托于刑事手段这一最激烈的国家反应方式。博弈论分析揭示了商业贿赂这一“潜规则”的成因以及破解,对于商业贿赂的治理而言,国家反应实为治标的权宜之策,而社会反应才是治本的长久之略。  相似文献   

8.
对医生收取患者"红包"、教师收取学生"红包"案件要根据医生和教师是否属于国家工作人员来定罪,但对医生、教师在从业过程中收取商品销售方财物的却一律定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两高"关于办理商业贿赂案件的司法解释中对医生、教师涉足商业贿赂案件的规定,突出了职权特征,淡化了身份特征。为销售方谋取利益作为一种主观要件,是医生、教师涉足商业贿赂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采用一种效用模型分析商业贿赂产生的条件及其原因,并提出反商业贿赂的具体措施:尽量减少或杜绝租源;完善和强化惩治机制;在政府职能领域"竞争"与"高薪"并行;保持政治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0.
"贿气"中的潜规则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交易行为不断扩展和竞争加剧,商业贿赂也日益蔓延和变幻,20多年来出现了红包、回扣、促销费、宣传费、劳务费、科研费、顾问费、家用电器、房屋装修、旅游、汽车、干股等多种形式,在交易活动中肆意滋生,成为商品经济中顽固而强大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11.
从犯罪学或刑事政策的角度,探讨对我国反商业贿赂之由来、商业贿赂现象之原因以及有效遏制商业贿赂的途径。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世故”、我国垄断行业太多、追求最大化利益、供求关系不平衡是产生商业贿赂的社会、制度、心理、市场原因。而有效治理商业贿赂,必须借鉴国外反商业贿赂经验,综合治理,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党中央重拳出击治理商业贿赂。然而,商业贿赂行为不但没有收敛,而是更深地侵入了我国社会主义肌体的各个领域。商业贿赂行为的猖獗,与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对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责任规制不严密有关。对商业贿赂行为进行民事、行政、刑事法律方面的全方位管制,必须要构建一张严密的商业贿赂法律责任规制之网。  相似文献   

13.
法律对策的理性设计与良好运行必须以社会认知为起点.依实证调查获得的数据表明:商业贿赂的存在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认为商业贿赂弊大于利的社会公众占绝对多数;治理商业贿赂必须针对触引其发生的多方面原因进行;对商业贿赂的行贿者实行不罚或轻罚的现行刑事政策在民众支持方面已经面临严重的拷问和质疑;社会公众对惩治商业贿赂是否有必要保留并适用死刑的认知易使当前的专项斗争不当地驶近重刑主义.惩治商业贿赂法律对策的调适必须对实证的数据和分析给予合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高校商业贿赂的严峻形势,着重分析了高校商业贿赂的危害性,提出治理高校商业贿赂,必须从思想上加强教育,从财务制度上加强监管,从处罚力度上保持威慑力以及加快完善治理商业贿赂的相关立法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广义的商业贿赂犯罪和狭义的商业贿赂进行了研析,认为应确立狭义的商业贿赂概念,以区别于公职贿赂犯罪概念.我国现行商业贿赂罪包括商业行贿罪和商业受贿罪,其中"贿赂"的范围以财产性利益说为基准,但应扩及部分非财产性利益;其犯罪构成的"谋取利益要件"必须予以保留;回扣、手续费行为,不管其主体如何,应定性为商业受贿罪;医生收受"红包"应当以职业道德规范去调整,不应定为受贿罪或者商业受贿罪.本文还就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李志新 《金陵瞭望》2006,(22):39-40
发电企业作为关系围计民生的的重要领域。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工程项目多,投资规模大.采购环节多。经济业务广,极其容易诱发商业贿赂行为。在部分人眼里.商业贿赂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潜规则”,一些效益很好的发电企业的干部职工,也认为非如此企业不能得到发展,为了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也不得不违心地置身其中.使得此风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7.
贿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用财物买通别人。如果提起商业贿赂,人们自然会想到“回扣”。吃回扣,是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办事得求人送礼,到后来愈演愈烈的“走关系”、送“回扣”,贿赂就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风驰电掣,似乎无可阻挡。2006年伊始,中国的老百姓终于看到了:政府前所未有地向商业贿赂发起了全面宣战。这场自上而下的风暴,针对的是已侵入经济肌体的“潜规则”,它将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18.
行政审批中的商业贿赂,是权力寻租的重要表现,不仅对政府的权威和形象有很大的损害,而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乃至社会正义也有极大的危害。因此,必须深入挖掘行政审批中的商业贿赂产生的根源,进行对策研究,以便制定相应措施,有效防范、监督和治理商业贿赂问题。  相似文献   

19.
崇高信仰与现实利益之间的脱节和正确信念与不良"潜规则"之间的冲突,是制约我们理想信念教育的两个"瓶颈",要破解这两个"瓶颈"必须基于价值多元化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多元化价值需求这个现实前提。崇高的信仰,是个人选择的,同时也是众人追求的美好向往。但对于个人而言,这是一个长期的理性化的学习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要注意识别潜规则的实质,并辨别其与正式制度的区别,避免制度设计的误区。应以"优良"潜规则替换"不良"潜规则,为构建优良从众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社会运行中的“潜规则”研究——一种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规则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潜规则"进行探析。即运用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等社会学理论对潜规则进行微观分析,将潜规则分为具有消极意义的潜规则和具有合理意义的潜规则两种类型,把潜规则视为一种制度副文化,探讨潜规则在具体情境下的微观运行机制,阐述"潜规则"的本质、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产生原因、对社会运行的影响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待潜规则的两种方式:对具有合理意义的潜规则的保存和制度化与对具有消极意义潜规则的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