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国之梦是大国对自身综合实力和国际情势理性评估的产物,是对未来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的美好愿景与合理规划.在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重大课题的背景下,大国之梦的内涵必然会对生态文明发展诉求做出必要回应.大国之梦蕴含的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基础之上,以生态持续为物质基础,以经济持续为核心动力,以社会发展为终极目标.“美国梦”、“欧洲梦”和“中国梦”是最引人瞩目的大国之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整个人类和世界的发展方向.三大梦想尽管形成的时代不同,但都含有对生态文明的解读与考量.在生态文明维度上对三者进行比较,可以更深刻地诠释大国之梦和生态文明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梦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90年代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语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思想之所以产生,就是为了接受怀疑。20世纪是一个多变的世纪,而20世纪90年代,是这个世纪的最后归结和新的千纪年诞生的先声。20世纪的社会风向标标明,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纪的下半叶是由“政治冷战”转向“泡沫经济”,并在世纪末进一步转向“知识经济”和“文明对话”。而左右着人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亦从单一的“冷战式的二元对立”,进而到多重文化政治经济因素的“交互整合”。不妨说,在政治意识形态中心之后,决定人类命运已然成为以经济和金融为主轴的“知识经济”的较量,并有可能在“文明冲突”之后走向不…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认识前提,它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生态问题反思与生态人性自觉.在生态意识层面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趋势,在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人学思想的演变与影响.在生态反思的层面上,顺应工业革命的近代人学思想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形成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自然观,是现代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在生态自觉的层面,生态文明的转向需要倡导促进生态文明的新的人学,在促进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性的完善,使人成为与生态文明社会相适应的生态人.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的核心诉求可从现实和理想两种意义上归结,其理想诉求只有立足于现实诉求通过某种现实路径才能实现.笔者以为,既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或战略主要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理想诉求,其政策实践或社会行动在不同历史境域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理解或分化现象.比较而言,生态现代化则因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的承继和实际、理性的操作实践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现实诉求,并对中国生态文明语境具有特定的适应性,因而有可能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吴冬梅 《江淮论坛》2014,(5):114-117
在庄子的理想生态模式“至德之世”,人与物保持着本性,没有互相伤害之心,安然相处。要通达“至德之世”,庄子主张人与动物平等,都不能超出特定活动区域;人要顺遂而不能破坏动物的本性;人与动物不分彼此,向道回归。庄子的目的在于论证“道”为万物的本性、认知的对象。有关理想生态模式的思想和实现路径、冲突与纠结的思考,可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生态智慧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人民对美好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让人民群众享受生态幸福,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建设生态文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坚持了唯物辩证的普遍联系观;提出“生态生产力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提出“绿色科技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提出“环境民生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出“严密制度保障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运用实事求是分析方法建设美丽中国、运用战略思维方法谋求人类永续发展、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破解生态发展难题、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找到解决生态难题的最佳方案、运用历史分析方法思考人类生态文明发展规律、运用底线思维方法维护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祝伟 《理论界》2009,(7):14-15
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为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8.
发展 ,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更是当今人们的热点话题。人的发展只有当其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同步协调发展时 ,可持续发展才会由理想变成现实。缘于传统理论的误导和认识上的错误 ,导致实践上主客体关系的对立 ,发展走向了反面———“发展的异化” ,探讨异化根源 ,消除或避免“发展异化” ,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人"之维--对人类新文明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人的存在形态则由“道德人”过渡到“经济人” ;当下正向生态文明转移 ,“生态人”作为新型文明主体承担者 ,正以其特有的精神气质推动着当代人的生存方式的革命变革 ,实现对人的重新塑造 ,从而表征、创造和建设着新文明。  相似文献   

10.
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内在统一关系,仅仅从生态价值观的维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其目的是维护中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和资本对利润的追求,秉持的是否定发展中国家发展权与环境权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其理论是维护特殊人群利益的特殊维度和地区维度的生态文明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吸收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积极成果和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转换的结果,他提出了以“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及“地球生命共同体”概念为基础的生态本体论,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和”的生态文化价值观以及“环境正义”的价值诉求,辩证地处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人类情怀的价值取向,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转换为新的发展方式,在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把捍卫民族国家的发展权与环境权与促进民族国家消除贫困和全球环境治理、全球共同繁荣有机结合起来,是超越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普遍维度和全球维度的新型生态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11.
李贽与李梦阳文学思想鲜明对立,但对其豪杰人格却十分推崇。此矛盾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二人看似相同的人格理想,实有不同的哲学内涵:李梦阳之豪杰人格以传统儒学之伦理道德为基础;李贽之豪杰人格却以自然人性之“真”为基础。这恰是二人文学思想走向复古与性灵之对立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生态和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的依生性和谐,经由近代的竞生性非和,走向现代的共生性和谐,抵达当代的整生性和谐,形成了生态和谐的历史发展规律。生态中和是整生性和谐的质态和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制度文明是特定历史阶段人类改造自然界、社会及自身所积累的制度方面的积极成果.以政治学的视角观之,制度文明的演进实质上是落后的制度形态为先进的制度形态所替代的过程.制度文明的演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一般来说,制度文明演进的特征主要体现为:进步的制度在演进中逐步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制度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系统;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思想文化领域内会产生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是马克思倾尽四十余年心血所撰写的经济学巨著,同时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揭示,劳动作为中介完成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二是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原因分析基础上进行了生态批判;三是对未来社会的生态描述,即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实现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对我们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更高级别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全国人民乃至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向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儒家“天人一体”思想、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以及经过本土化之后的释家“众善奉行”思想中所蕴含的生态哲学理念,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时所得出的独到见解,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借鉴、启示价值和践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宗教文化:民族主义还是超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平 《社会科学》2000,(10):64-68
民族主义与后冷战时代后冷战时代中 ,当代世界呈现着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宗教与民族的因素在国际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这两大因素的重迭交叉或者相互利用 ,促使当代社会的冲突表现得更加扑朔迷离。因此 ,认识和梳理宗教与民族、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 ,对于不同民族之间的对话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融通 ,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人类历史进入“后冷战”之后 ,随即进入了“文明的冲突”时代。代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 ,已经是民族国家的主体地位 ;至于由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结束后所形成的空白 ,则是由民族…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人与自然之间的认识、价值和实践关系,建构了一套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逻辑体系。其世界观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性问题;价值观包含绿色发展、生态民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核心理念,勾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图景;方法论强调要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发展理念与制度建设、治标与治本、总体谋划与久久为功、重点突破与系统治理、自主贡献与共同行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在地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及取得的成果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具有十分突出的世界格局。中国特色主要表现为,我国生态文明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性生态文明,也是贯穿于“五位一体”总布局之中的整体性生态文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格局集中体现为,它是倡导并践行“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生态文明。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当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既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内在动力,又是全方位推进“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社会财富,也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冲突,促使人类积极探寻新的文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文明、低碳经济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话语。生态文明的构建需要低碳经济的基础之维,低碳经济的发展则需要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导,两者之间不仅有着趋同的伦理价值观念,而且在理论上有着耦合逻辑关系,在实践中又相互支撑、相互支持。因此,必须设计合理的低碳经济制度与机制,以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嬗变,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0.
网络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第二生态文明产生于世界的第三次二重化,是人类超越生存困境的新的理论诉求和实践尝试,是人类试图冲破各种历史必然性,走向自由与和谐的最新努力.它形成了全新的文明范式:虚拟性、信息化、精神自由性与和谐共享性.它是一个真正体现人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文明,是张扬人的理性和智慧的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