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阿凡达》与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灾难电影一样,表现着对启蒙与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表明理性与主体价值在高度现代化社会中出现的负面影响。然而与一般灾难片不同的是,本片主题表现着一种对现代性的拒斥和回归原始神秘的宗教世界的彻底态度。这一方面加强了其批判的力度和强度,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湖南出版社),是陈光金博士对于“中国乡村的现代化何以可能、如何进行以及目前的进展”这一课题多年探索的力作,这一选题的重大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全书分为导言、上篇、下篇。在导言部分,作者从评述各相关学科对于“现代化”的界定和论述人手,提出了自己对现代化进程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的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互为前提,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进而,对于国际上先后出现的乡村现代化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东亚模式进行多层面的分析和比较,从中提…  相似文献   

3.
<正>《理论与现代化》为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天津市一级期刊。大16开(国际开型)、128页、双月刊,单月20日出刊。《理论与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服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本刊紧密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现代化研究为重点,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体现学术性、时代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全面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4.
瑶学研究与电影《中国瑶族》──有关瑶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探讨赵廷光,刘达成在刚刚闭幕的党的第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十分强调和重视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关系。瑶族,是我国社...  相似文献   

5.
<正>《理论与现代化》为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天津市一级期刊。大16开(国际开型)、128页、双月刊,单月20日出刊。《理论与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服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本刊  相似文献   

6.
黄秉泰先生《儒学与现代化》评介蔡方鹿近收到韩国驻华大使黄秉泰先生寄赠的他所著《儒学与现代化——中韩日儒学比较研究》一书。这是黄先生于1976—197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期间写的毕业论文。一二十年后被中国学者译成中文,于1995年1月由...  相似文献   

7.
人口与现代化问题的系统审视──评王渊明《历史视野中的人口与现代化》方建中,吕一民纵观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史坛,一个最为引人瞩目的现象就是历史人口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一门现实住、交叉性极强的新兴学科,历史人口学自本世纪50年代出现伊始,始终吸引着一批又...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与武汉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9年《远东时报》6月号发表了孙中山用英文写的建设国家的宏伟计划─—《建国方略·实业计划》①,这是孙中山为谋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赶超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强国的现代化道路的行动计划。在此计划中,孙中山提出要把武汉建设成为一个可与纽约、伦敦相媲美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本文拟从孙中山注重武汉现代化建设的原因、武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利用外资进行武汉现代化建设及其建设武汉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正在开放和崛起的武汉现代化建设起到资鉴和鼓舞作用。一、武汉在国家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实业计划》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理论与现代化》是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大16开(国际开型)、128页、双月刊。《理论与现代化》立足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深层次理论问题,以现代化研究为重点,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体现学术性、时代性和探索性的特点,鼓励学术创新和严谨的学风,为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搭建平台。本刊主要栏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现代化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研究。热忱欢迎学界  相似文献   

10.
农业现代化是《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一个隐性议题,具体呈现为农业工业化、农村社会关系现代化与农民职业化三个维度。农业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与本质,农村社会关系的现代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前提与社会基础,农民职业化则彰显了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向度及其资本限度。资本主义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农业工业化,农业越来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部门,为资本所支配。要推动农业工业化,资本不仅需要变革原有的农村关系,建构一套与资本主义农业生产相适应的社会基础;而且需要通过对传统农民的改造,创造出适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雇佣劳动者。这一过程既表现为资本剥夺农民的残酷血腥过程,也昭示着人类摆脱“人的依赖关系”迈向“物的依赖性”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农业农村农民更高形态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历史孕育过程。基于马克思农业现代化的研究视域,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中国特色以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自觉。  相似文献   

11.
<正>《理论与现代化》为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天津市一级期刊。大16开(国际开型)、128页、双月刊,单月20日出刊。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现代化既是牵动亿万人心的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客观逻辑的历史总体性过程。从事这样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理性的哲学思考作为思想引导和心理支撑是不可想像的。新近出版的《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李秀林、李淮春、陈晏清、郭湛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探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中国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发展与现代化研究近年来呈突进势头 ,哲学界、科技界、政策研究界、社会学界都对发展问题给予了热忱关注 ,有关发展与现代化研究的论著也日渐增多。吴忠民教授的新作《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 :中国现代化研究》(哥伦布学术文库 ,东方出版社 ,1 999年 5月第 1版 )是发展与现代化研究领域的又一部力作。根植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土壤之上 ,采取怎样的一种现代化模式 ,才能减少中国现代化的成本从而保证中国现代化进程顺利推进 ?作为后发——外生型国家 ,中国发展过程中具有哪些潜在优势和有价值的历史遗产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哪些社会问题 ?在西方…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总目次  相似文献   

15.
尹明耀同志的《也谈现代化与现代派》(载《文艺报》83年3期,下称“尹文”,凡引尹文,均见此)一文,既是对许多同志针对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提出正确商榷意见的文章的驳难,也是对徐迟同志文章的直接呼应,可以看作是徐文的续篇或姊妹篇,用作者的话说,都是“为现代派思潮推波助澜”的。尹文说,徐迟等同志的文章“对于现代派文艺出现的原因”,“只注意从时代背景、社会根源方面去加以说明”,而作者的文章则是“对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的探讨”,而所得出的结论与徐文完全一致,可谓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徐文说,“不管怎么样,我们将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创意工作——《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评介卢希悦冯硕余教授等主持编写的《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一书,已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理论界和有关实践部门对该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我认为,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选题具有重...  相似文献   

17.
《历史决定论与中国现代化》出版座谈会纪要匡克(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南京210004)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顾乃忠先生的《历史决定论与中国现代化》一书于1997年6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作为重点项目推出。该书一出版,就引起理论学术界的重视和强烈反响。为了让...  相似文献   

18.
对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堪称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热的课题。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著述中,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顾乃忠教授所著的《历史决定论与中国现代化》一书,从唯物史观出发,对诸如历史发展是单线的还是双线或多线的、中国现代化的本质和发展目标、东西方文化的关系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全新的、科学的阐释,因而具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一、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历史决定论与中国现代化》一书,从对历史决定论的诠释人手,阐述了由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发…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评介弘菁《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一书,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不仅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归纳论述,而且着眼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宏阔背景,从更深的层次去揭示邓小平建设有...  相似文献   

20.
刘虬 《阴山学刊》2011,(5):76-81
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拒绝表现前辈们热衷的那种形而上学的中国形象。将电影文本中出现的四个物象与电影意识形态要素相联系,从而指出导演拍摄电影的意图,体现了其电影的史诗性和纪实性的特点,及其对作为主题的"变化的现实"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