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又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密经》或《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是佛教史上一都极为著名、影响最大的大乘佛教经典。大乘佛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前后,它是古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革后,原有的部派佛教内部分化的结果。早期大乘佛教提倡般若学说。《般若》是梵语 Praj(?)的音译,亦译“波若”、“钵罗若”等,意译“智慧”。佛教认为这种智慧是用以成佛的特殊知识,佛教修行之人通过闻思修持,掌握了这种智慧,也就能到达涅槃的彼岸。它也是“六度”(六种过渡到达涅槃的道路或方  相似文献   

2.
陆敏珍 《浙江学刊》2022,(5):221-230
“废罢《仪礼》”是朱熹对熙宁四年贡举改制的高度选择性解读,这一叙事后成为中国礼学史分期的关节点。事实上,若重建“废罢《仪礼》”话语形成中的事件群,可以发现,在科举制度的各项变革之中,很难看出有针对《仪礼》这部经书的特别考量,唐宋时期,它一直是九经中的中经,亦从未进入任何五经的序列之中,只是在考生“去难就易”的心态下,《仪礼》渐为举子所弃。朱熹“废罢《仪礼》”的叙事与其说是对历史事实的确认,不如说是对知识体系与知识传承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王维一生笃信佛教,早期大乘空观、尤其是《维摩诘经》中表现的居士思想对王维影响最大。他的交游、诗文内容及形式、任运随缘的人生态度、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甚至他的名和字都与这部经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空同子》较为集中地反映了李梦阳的思想观念,如批评宋人“不言理外之事”,以为“真天子怪异多”“理欲同行而异情”,重视诗歌的风化作用等,都很有特色。新加坡学者王昌伟的专著《李梦阳:南北分野与明代学术》对这些论题作了视角独特的解析,认为李梦阳强调世界本质的多元性,皇权具有半神圣性,主张“情”的表达应该得当,其以表达自我为核心的诗学独立于“学以治国”的宏大目标。笔者则持不尽相同的看法,认为李梦阳重视现象世界的丰富性,尊崇皇权是为了弘扬“治道”,重视理、欲之辨,始终强调诗学为政教服务。王著注重长时段及知识结构分析的视角与方法值得借鉴,由此论证李梦阳在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其观点颇有启发性,也不无商讨余地。  相似文献   

5.
王扉 《东西南北》2010,(6):72-73
《老子》的本来面目长期被世人误解、误读。资深媒体人、“国学才子”王扉最新出版《破玄:老子的密码(德经卷)》,以国内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老子》抄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为底本,精心勘误、校订,并加以评析、讲解,全面颠覆《老子》就是《道德经》的观念。作者不迷信旧注与权威,以古考古,以古论今,阐发了大量擢眼的真知灼见,为“万经之王”《老子》的解读再添一抹亮彩,更为读者无障碍“悦读”《老子》提供了一本“通关密码”。本刊摘选该书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孔颖达的《对<论语>问》,是一篇精美的政论文,但宋代俞德邻认为,唐太宗误认曾子为孔子,而颖达竟不省,故责其告君欠谨。俞德邻的解读依据《新唐书》。根据《贞观政要》、《旧唐书》、《十三经注疏》、《全唐文》,《新唐书》所载《对<论语>问》错误有二:其一,张冠李戴;其二,文体不合。同时,《全唐文》等文献所载《对<论语>问》的几处异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董晔  李妍妍 《唐都学刊》2006,22(3):131-134
孔子在《论语》中用“思无邪”对《诗经》作了整体性的评价。毋庸置疑的是,无论后人对“思无邪”作何种解释,它的意思仍是说:《诗经》中的所有篇章都合乎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由于《诗经》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相当复杂,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之“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原因,就必须考察其在《诗经》和《论语》中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以及由此造成的两种含义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的文学起源说是“文起于情”.这种说法与保留在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的古人对于性、气、情等范畴的传统理解密切相关.这种认识在《性自命出》中初露端倪,自此之后,虽历经辗转,却并没有发生实质上的改变,只不过在更多的时候,它被笼罩在乐论当中.出乐而入诗的代表是《毛诗序》,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这一认识的是陆机之《文赋》,至《文心雕龙》而集其大成.  相似文献   

9.
“符采”在《文心雕龙》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是“符之采”,即“玉之横文”,引申为“文采”,《原道》《诏策》篇中是此义;二是“符”与“采”,即玉之坚硬质地与华美文采的结合,引申为文章质实的内在美与富有文采的外在美的结合,《宗经》《风骨》《诠赋》篇中是此义.比较而言,并列结构的“符采”更具理论深度,从这一角度看,“符采”之“符”与“风骨”有相近之处,“采”则与辞赋的“铺采摛文”密切相关.“符”相当于“雅义”,“采”相当于“丽词”,“符”与“采”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交融,其内涵与“文质”说、“丽词雅义”说、“情经辞纬”说一脉相承而又能超越诸说,更为精确地体现了刘勰文质并重的文章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0.
《南亚研究》一九九三年第二期刊王邦维先生《峨眉山继业三藏西城行程略笺释》,文中解释“寺藏《涅经》一函,四十二卷”句时,谓:“《涅经》指大乘《大般涅槃经》,此又应指昙无谶所译‘北本’,分为四十卷。此谓四十二卷,疑有抄误。”  相似文献   

11.
赵宏宇 《探求》2013,(3):40-45
《论语》是一部有着两千多年解释史的儒家经典作品,但历代注家在解释这部经典的过程中,都要对文本自身的歧义性和语境的模糊性做出富有说服力的诠释.比照这些不同诠释方式之间的差异,阐明先儒在注释《论语》过程中所面对的歧见与困难,并从解释学的角度对此做出分析与观照,既可以让我们在更加本原的意义上理解文本与诠释之间的张力关系,也有助于我们以更好的方式来解读《论语》以及其他类似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12.
刘练军 《浙江学刊》2002,(6):197-200
在“胡学”研究中 ,胡适与《竞业旬报》的关系并未引起应有的注意。解读、分析一下胡适发表于《竞报》上的那几十篇、总计十五万余字的白话文字 ,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胡适的许多思想在他的《竞报》时代 (1 90 6— 1 90 8年 )就已露“冰山之一角”了。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不得不承认后来作为思想家、开风气者的胡适真的只是《竞报》主笔的少年胡适在更大的时空与更高的层次上更为清晰的放大而已。  相似文献   

13.
《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流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佛教经录中,最早记录《占察善恶业报经》(以下简称为《占察经》)的是隋代法经的《众经目录》(即《法经录》)。其卷二记载:《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  前二十一经,多以题注参差众录,文理复杂,真伪未分,事须更详,且附疑录。《法经录》虽没有注录《占察经》的译者和具体翻译情况,但是指出了两点:一、此经属于大乘经藏;二、此经是疑经,其真伪有待进一步审查。《法经录》科条细密,分类严谨,且以对疑伪经的严格甄别而著称。它搜集的疑伪经数目远远超过《出三藏记集》。不过,它指斥21部大乘疑惑经的理由却只有八个字“参差…  相似文献   

14.
《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极其重要的刊物,它倡导科学和民主、自由和独立,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其影响下,傅斯年“背叛”旧学派走进新阵营,由旧学营垒的得意门生转变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其文学主张、人生观念及编辑《新潮》践行的“兽性主义”,均与《新青年》强力的启迪影响密切相关.《新青年》的影响,无论对傅斯年个人还是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无论对促进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转型还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型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代名文《百合花》的独特风格并非如茅盾先生所评价的是“清新俊逸”,它更主要的还体现出作者茹志鹃“深沉悲悯”的精神风貌。同时,《百合花》也是一篇“没有爱情的爱情颂歌”。它传达了人类感情美好的爱欲。在艺术上,《百合花》是一篇象征写意结构的小说,这不仅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独出一格,而且也与20世纪世界现代小说相类同。  相似文献   

16.
“慈悲者之城”,这个概念出自《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又称《大乘无量寿经》,篇幅极短,是敦煌遗书,收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卷中,据分析是敦煌沦陷于吐蕃时期由吐蕃僧人法成依据梵文译出。这篇短经的藏文版据说也是出自法成笔下,《大乘无量寿  相似文献   

17.
鲁、齐、韩三家《诗》在两汉时期盛极一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主客观多方面原因,三家《诗》式微,或亡佚,或不传.至唐代,《毛诗》定于一尊.宋代以后,伴随着《诗经》学和辑佚学的发展,三家《诗》学也成为《诗经》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学者在《诗经》著作中对三家《诗》的运用是一个逐步增化的过程,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唐以来《诗经》学界的革新要求.到宋代,随着废序弃毛疑经思辨学风的发展,有的学者在《诗经》著作中关注到三家《诗》,并运用三家《诗》说:或以三家之序非毛序,或以三家之说补毛义,或以三家之说驳毛说,或以三家之说解《诗》,形成了宋代《诗经》学研究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8.
杨彬 《求是学刊》2016,(4):116-123
《金瓶梅词话》对于前代以及当代流行的各种文艺作品的仿拟是极其普遍且复杂的,文言中篇传奇小说《贾云华还魂记》就是其仿拟对象之一。在研究者指认出的诗词仿拟的基础上,笔者首次查证了《金瓶梅词话》在小说情节层面对《贾云华还魂记》的仿拟,及其同时对《西厢记》和其他一些文言小说的仿拟,由此揭示了《金瓶梅词话》"多层仿拟"的写作方式,进而发现它在这一写作方式之下形成的文学趣味的转向。追寻《金瓶梅词话》对此类小说的仿拟效果,不仅能呈现出多层仿拟的文学意义,还可为我们深入地理解这部奇书的若干难题提供重新解读的契机和别样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骆驼祥子》和《约伯记》这两份经典文本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生发于中国近现代文化文学传统的《骆驼祥子》,和从西方基督教———《圣经》思想文化文学传统衍生出来的《约伯记》,它们立足于各自的历史语境,都对“个人”的境遇及其归宿进行了探索,对“个人”观念的确立与意义作出了强有力的质询和反思。然而,它们各自的“个人”话语模式在出发点、指向和言路等方面却迥然不同,体现了中西文化中“个人”观念的巨大差异。作者力图探讨这种差异的原因,并试图从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20.
蒋盼 《社科纵横》2004,19(6):133-134
《林海雪原》从诞生之日起到 2 1世纪的今天 ,它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新时期以来 ,各种版本的文学史和评论性文章大都承袭了 2 0世纪 5 0、60年代关于《林海雪原》的常规解读 ,立足新时期的文学品位和审美品格 ,有了一定的发展 ,并提出了《林海雪原》的民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