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儒学的发展是以经典诠释的方式,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开显当下生命存在的形上意义而实现的。近代以来,伴随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儒学在思想学术上也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学术转型。但那种把儒学作为一种思想学问从具体的历史过程中抽离出来,以西方哲学的概念模  相似文献   

2.
儒学的发展过程既经历了时间中的历史展开,也涉及空间中的地域分化。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心南移,儒学也出现了某种地域上的变化。与经济文化的南移相联系的是江南地区的地位逐渐突显,后者在儒学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之一,是所谓"江南儒学"的出现。江南儒学作为儒学的地域性形态,无疑包含儒学之为儒学的普遍品格,但同时又呈现了自身的发展趋向,并有其具体的个性特点。同时,正如广义的儒学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取得新的形态一样,江南儒学也并非仅仅是以往的历史陈迹,而是面临在当代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这种发展既基于时代的具体背景,也以不同学术观念和取向之间的互动为前提,后者不仅关乎儒学自身不同取向之间的交融,而且展开为儒学与其他学派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3.
儒学是以孔子思想为源头、为基础、为基因而形成、存活、传承的一种学说。儒学发端时,主张既简单又明了,强调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目的是恢复与维护商周的伦常旧制秩序。只是在后来的历史嬗变过程中,儒学才演变成具有多重色彩的复合多面体。儒学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处于一学独霸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性特征。儒学文化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在封建社会中具有必然性,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起到不可否认的历史作用。但在20世纪,儒学的没落已成为一种历史必然。新儒学具有不争的文化保守主义性质、明显的反现代化色彩、浓厚的文化浪漫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4.
儒学十题     
曾枣庄 《文史哲》2011,(1):28-37
20世纪两次全盘否定孔子,否定儒学是错误的。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重新评价孔子和儒学,这对弘扬传统文化很有意义。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近年来的有些提法,似乎都有褒扬过度之嫌。在"儒学热"的当下,正确认识孔子是相当必要的,孔孟之道未必是中国文化的"规矩准绳",而儒者中亦有"君子儒"、"小人儒"之分,中国历代帝王从未真正"独尊儒术",历代的法家人物亦多以儒学为招牌,篡权夺位者亦多以儒学粉饰,凡此种种,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地认识历史上的儒学和儒者,实事求是地直面"中国需要儒学吗"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通俗的方式,分六经概述、儒学与先秦诸子的融会、两汉与魏晋隋唐儒学、宋明理学四个部分简要介绍了儒学发展的历史,特别注意提揭各个时期儒学的特点,及各历史时期前后思想承接脉络。对儒学与经学、文学、史学的关系,儒学对各时代政治哲学、伦理思想、社会思潮的影响,儒学在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树立上所起的作用,儒学与佛家、道家的互相吸收、互相影响的关节点,也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6.
历史步入近代以后,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曾一再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冲击,同时又不断获得新的认可;尽管历史的选择不同,但它所围绕的却是同一个主题,即儒学与近代(现代)化的关系。这种历史现象表明,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儒学是一种无法回避的传统,对它的态度固然可以各异,但却不能无视它的存在。 19世纪末以来的批判思潮对儒学作了多方面的清算,并以强化的形式突出了儒家价  相似文献   

7.
2017年4月25日,应尼山书院邀请,中国儒家学者、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先生与美国儒家学者、维思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哲学系教授安靖如先生共聚济南大明湖畔,以"中美儒学对话:生活儒学与进步儒学"为题举行对话,共同探讨世界儒学发展方向。安靖如先生是西方儒学代表人物之一,提出"进步儒学"(Progressive Confucianism)理论,以表达对儒学发展方向、理路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他把儒学理解为一个活的、发展中的传统,强调进步儒学最重要的方法论概念是"有根的全球哲学",即儒学的发展必须既是源自儒家传统的(有根的),又是敞开的(全球的)。黄玉顺先生所创立的"生活儒学"理论,意在发掘儒学所蕴涵的某些能够穿越时空、超越历史地域的观念。生活儒学突破"形上→形下"的观念架构,揭示"生活存在→形而上存在者→形而下存在者"的观念层级,强调回归生活本身及其仁爱情感,重建儒家的形上学和形下学,使儒学能够真正有效地切入当今世界的社会生活。对话过程中,两位儒家分别阐述了各自理论的创构背景、方法架构和核心观念,并且以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关系为中心进行深入地互动交流,在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思想个性的同时取得了广泛共识。特别是在儒学发展之"有根的"立场和现代性的价值取向上,"进步儒学"与"生活儒学"可谓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8.
虽然"后现代儒学"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但与其类似的概念并不少.不过,与这些概念不同的是,"后现代儒学"既不沿袭老提法也不仰望西方结构,而是在现有语言体系下以世界为舞台,将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呈现给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后现代社会和全球性问题的讨论."后现代儒学"的任务就是"建构后现代儒学体系"."后现代儒学体系"是儒学的原本体系,是儒学的现代发展演变而来."后现代儒学"也可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打开互通之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文化选择与儒学的文化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在自汉至清两千余年的文化发展中之能一直稳居文化结构的统治地位,是由一些极为复杂的原因决定的,但若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与社会统治集团进行的文化选择、实行的文化政策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运用“文化选择”与“文化示范”两个概念,考察了中国历史上统治集团所进行的以“国家面目”出现的两次重大的文化选择过程,及其对儒学的文化示范以及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苦恼着中国思想界整整一个世纪了.早在一百多年前,一些先进思想家,从富国强兵出发,认为儒学缺乏名、数、质、力之学,仅靠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法实现船坚炮利、达到抵御外侮目的的.于是,他们提出了"主于中学以西学补所不足"的口号.这个口号虽未使用"现代化"概念,但实质已提出了儒学和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当然,这些思想家对现代化的理解是狭隘的,对儒学缺陷的承认也是不大情愿的.随着中国近代史的展开,儒学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些目光锐敏的思想家认识  相似文献   

11.
李景林 《河北学刊》2004,24(6):35-39
儒家思想的核心 ,是一种具有教化意义的文化理念。它因任社会生活和民众生活的样态、形式而始终与之保持着一种相切互成的关系。现代以来 ,儒学与现实政治制度的解构 ,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现代儒学和传统研究完全被纳入西方式知识化、专业化的教育体系 ,退居学院化知识性一极 ;而以经典诵习为内容 ,以立志成德、敦民化俗为目的的儒学教育 ,已丧失其寄身之所 ;作为中国社会民众生活样态的传统礼仪礼俗 ,遭到严重破坏 ,不再具有它在自然历史因革连续性中承载完整文化信息的作用。儒学失去了它与社会民众生活之关联的载体。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一种民众生活“无靠”而理论“游谈无根”的状态。重建文化理念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 ,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在这一点上 ,传统儒学之关联于民众生活的方式 ,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考察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就要从先秦儒家学说的历史地位、哲学特点及其主要贡献谈起,然后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出理学——宋明时期的儒学对于先秦儒学的承继关系以及它本身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作出的发展,从而对于在中国封建时代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学思想给以较为深入的分析与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它本为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并形成其独特的内容,又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直到五四运动,儒学受到猛烈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才宣告结束。儒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时期内民族精神的体现,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正由于古代的中华民族有着这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观念、共同的信仰,才能长久地凝聚在一起,保持长期的兴旺发达。所以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  相似文献   

14.
儒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紧密勾连在一起,因此注定儒学不可能是单纯的心性儒学或政治儒学.不论就传统儒学还是现代儒学的结构来讲,儒学都一直是众声喧哗、兼综政治与教化的复调儒学.这就使儒学显现出完备性学说的特质.在复调儒学的复杂演进中,传统儒学与现代性儒学构成儒学两个总体结构.在传统儒学的纵向延伸中,从周易、孔子到王弼、宋明理学到晚清经学构成其主要结构面;在现代儒学的横向展开中,应对人心秩序与社会政治秩序挑战的民族精神、民主建构和普世主义等论题,成为儒学的核心论题.两者相互扣合,构成系统解析儒学的总体进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关于儒学历史的反省和反思,揭明儒家思想自身发展的哲理化/哲学化、神学化/宗教化和技术化/科学化的历史进程,是儒家思想与现实的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渐行渐远以至于变得敌视人了的根本原因,这就是我的儒学历史观;在此基础上,省察和沉思儒学历史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走向和未来命运,提出接续儒家思想自身发展的学问化/人格化进程以拓展儒家仁学思想在全球化语境中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理论支持和心理文化支撑的理论构想,这就是我的儒学发展观.二者合称为我的儒学观,是本人关于儒家思想和儒家学问的历史和未来的省思所持有的个人立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6.
<正>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中国的儒学究竟包涵哪些内容?经过了怎样的形成和演变的历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曾经产生了什么作用和影响?这里包含着许多复杂和艰深的问题.为了探索这些问题,学者们也需要必要的工具书.《中国儒学辞典》的出版,正好适应了学术界这一形势的需要.《中国儒学词典》由赵吉惠、郭厚安教授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参加编写的有国内17所高等院校的45位学者.全书共收词目2200余条,88万字.词目按人物、典籍著述、学派书院、概念词语四项,分类编排,末附检索目录,以便查找.这是一部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的优秀词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日本被认为是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但是,随着中日不同社会结构的历史演变,日本儒学在许多方面具有与中国儒学不同的性质。武士家训就反映了这一点。儒学自5世纪初传入日本,即为统治阶级所学习。江户时代,武士谨言慎行、遵守礼节的自律与儒家道德相结合,修身之诫在家训中占很大比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两国社会状况的差异,日本儒学的内涵并不能完全与中国等同视之。  相似文献   

18.
从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自觉的意识层面更多地表征为冲突,在不自觉的无意识层面则更多地表征为会通。人们意识到的往往是表层关系,而未曾意识到的则是深层关系。这种深层的会通无疑是多维度的,其实现不仅有赖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和机缘,更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内在地提供的学理上的可能性。在时代性维度上,儒学的前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性,使两者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有其会通的机缘;在民族性维度上,中国文化与欧洲大陆文化之间的亲和性,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提供了条件。晚清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相遇后的严重受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显露的西方近代文化的弊病,使国人对东西方文化产生双重失望。这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第三种可能性被中国人选择的重要历史契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化,在实有层面上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间会通的实现。儒家的"诚"与历史本真性的开显、"天人合一"与马克思的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儒家与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超越性的指认、"生生之谓易"与实践辩证法、强调"践履"功夫与实践唯物主义、"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都在文化原型的层面上显示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会通的学理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正> 唐代儒学是我国古代儒学由魏晋南北朝的衰落时期向复兴时期转化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儒学,承前启后,有所创新,在魏晋南北朝儒、释,道初步融合的基础上,开始了“援佛入儒”的尝试,并成为宋代儒学新的思想形式的嚆矢。因而唐代儒学的复兴及其演变,是儒学发展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一) 儒学的演进是一种历史的选择过程。它与时代、政治、阶级紧密相连。唐代儒学的历史命运首先可以从春秋至唐这一历史过程中探讨。这段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至东汉、魏晋至隋唐阶段。不难发现,这两个阶段的历史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政治分裂时期(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短期统一时期(秦、隋)、大统一时期(汉、唐)。儒学盛衰的演变也经历了与之相应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时代造就了儒法道墨等流派及其思想家。但一个流派作为统治思想登上政治舞台是在秦,秦尚法家。它用暴力统一了六国,但在统一之后,仍坚  相似文献   

20.
儒学究竟是维系人心、规范人的社会关系的人生学问,还是由概念辨析、逻辑推理所建构的哲学系统,这是儒学研究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研究所必需思考和直接面对的大问题.戴震直面儒学失却匡范人心、维系伦常的社会功能以及宋明新儒学“以理杀人”的现实,延续儒学传统的经典诠释学的方法,从思想理论上分疏和辨析了儒学作为学问和作为哲学所具有的截然不同的社会功能和效应,从而提出和完成了终止儒学哲理化进程以回归其学问特质的历史性任务.出于思想理论分疏和辨析尤其是学术论战的需要,戴震的学术思想、特别是通过经典诠释学所实现的他的学术思想的理论精华和思想贡献,仍然属于哲学范畴;但是,戴震哲学以后,以儒家学问为思想理论资源的“道德的形上学”的理论建构和思想实现已无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