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国的归隐现象比较常见,道家型隐士是隐士群体中的主流。楚国隐士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归隐目的单纯,而且往往隐而不出;追求徜徉山水、自娱自乐的生活逸趣;隐士妻子大多支持、追随丈夫隐居。楚国征召过这批士人,而且对于他们的拒仕十分宽厚,并不强迫出仕。楚国众多道家型隐士的存在,以及政府宽容的隐士政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楚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王子今认为,秦文化是体现法家思想深刻影响的一种政治文化形态,也可以理解为秦王朝统治时期的主体文化和主导文化,并可作为一种积极奋进的、迅速崛起的、节奏急烈的文化风格的象征符号。其突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主要表现为创新理念和进取精神、开放胸怀和包容意识、实用倾向与技术追求等几个方面。简言之,或可以英雄主义和科学精神来概括。孙家洲认为,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前后所遭遇的三次刺杀事件,即荆轲图穷匕见的秦宫搏杀、高渐离筑击、张良主导的博浪沙椎击,都曾对秦始皇的生命形成直接威胁,从而影响到他对关东人的基本判断,并对其制定关东地域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蒋波认为,部分士人隐居不出在秦朝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尤以黄老型隐士最为多见。对于各类隐士,秦朝采取了征召措施,并非视而不见。当然,由于各种原因,秦朝征召隐士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故亦不宜将之视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一个特殊阶层的隐士,产生和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在当时剧烈的社会变革面前,一部分士人以安身保命为己任,逃避现实,隐居不仕,成为隐士;另有更多的隐士则以隐求名,以隐干禄。隐士的两种价值取向又往往互为表里,形成他们的两面人格,并对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造成深刻影响。隐士在春秋战国时期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后世则渐渐低落,形成对君主的依附。这种地位的变化与前后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6.
7.
汪武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8):58-61
隐逸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呈现出研究面宽、朝纵深方向发展的纷呈局面。稽诸正史,旁及笔记文集,研读今人著述,发现对"隐士"的定义及"隐士"文化理论建构的过程认识和描述,莫衷一是,各持一端,多有不符合历史实际之处。考察"隐士"一词出现以前的"隐士"文化的历史衍变,探究儒道两家对"隐士"文化理论的建构,方能明白"隐士"最为本初的面貌,也才能更准确地理解"隐士"这一文化现象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魏晋隐士及其品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立群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21-28
魏晋士人的隐逸之风与当时的时局有直接的关系 ,并受到社会思潮玄学的影响 ,也与士人的性格有关。魏晋士人隐逸不仅人数多 ,而且隐逸方式多样。此时有三种隐逸 :山林之隐、朝隐、田园之隐。不同的隐逸方式表现了士人不同的品格和追求。真正的隐逸其实是难做到的。山林之隐需忍受艰苦的生活 ,只有少数人能坚持下来 ;朝隐则将出世与入仕相结合 ,既不失利禄又可获得隐逸的清高 ,一些人以朝隐标榜“高雅”;一些人则以朝隐避祸保身 ,朝隐者算不上隐士。陶渊明隐居田园 ,淡薄名利 ,返朴归真 ,以其高洁的人格成为古代隐士的榜样。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隐士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重隐士的传统,历代统治者基本上都是礼敬隐士的。但自先秦以来,反对隐逸的呼声也一直不绝于耳,有时甚至达到了相当激烈的程度。本文通过对尊隐、反隐两种历史现象的分析,发现古代统治者对待隐士所使用的乃是带有很大主观随意性的双重标准,而其立论的出发点却惊人地一致。 相似文献
13.
定义社会资本:一个整体视野的分析与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资本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概念和分析的重要起点,但在社会资本概念的定义上却存在着极大的分歧。为厘清思路,本文先考察了社会资本概念提出的主要背景和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又根据概念的外延宽窄对社会资本定义的分歧作了一个系统的回顾与评析;而后指出不同种类的但可以互相促进的社会资本共存在社会中。因此,需要一个整体的视野来定义和测量社会资本,以沟通一些文献里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中的横向和纵向、微观和宏观制度的社会资本的区别。并设想了一个可以测量社会资本的整体公式。 相似文献
14.
宋代隐士以庄子的自由精神为隐居不仕的基本理念借鉴其“相对”的思想以坦然看待贫富贵贱、荣辱穷达等许多实际问题;取其快意原则以乐观地生活,而不取其弃圣绝知、返归朴野、形同槁木、心如死灰等过于极端的观念或态度。他们以文化活动充实其隐逸生活和自由心灵,从而使生命价值文明化。 相似文献
15.
金庸作品中有大量的隐士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1)历经曲折离奇最后悄然离去;(2)由隐居生活到入世然后再出世;(3)"半隐".金庸主要是通过类型化的背景人物烘托、对人物孤独心境的开掘和表现等手法来塑造众多的隐士形象的.如此反复地经营此类形象,这和作者的人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金庸是孤独的,而孤独是一种心理失衡.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金庸把内心的孤独成功地转向了利己(道家的全身保身),使之平衡.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以封建帝王专制和等级制度为中心,以儒、道、释三教为思想基础,以官僚和文人的言行为主要载体的封建式文化。但是,这并非是我们认识中国文化的唯一视点。如果那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文化便会如同一个画面上只是均匀涂遍了一种颜色一样呆板、无味,那么缺少真实感。对中国文化的正确、全面的认识方法,应当是看到其正面的同时,也从它和负面的对应关系中去把握中国文化的整体,也就是说,不仅要看到帝王文化的主导意义,也要看到与之相互对立、又相互吸引的隐士文化。这样得到的整合印象,也许更符合中国文化的实际面貌。 相似文献
19.
罗菲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5-19
讽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已基本为学者认可,只是,各家对讽喻的定义与分类还有出入。有鉴于此,在综合考察各家见解的基础上,结合讽喻的运用现实,对讽喻重新做了较全面的界定,并且将分类标准与名称也做了校正,分为寓言和类寓言两类。在为讽喻下定义和探讨分类的过程中,较详细地辨析了讽喻与引用、比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隐士们以庄子的自由精神为隐居不仕的基本理念,借鉴其相对主义的思想,坦然看待荣辱穷达、快意乐观的生活,以文化活动来充实其隐逸生活和自由心灵,从而使生命价值文明化.三教合一的社会风气,统治者对庄子的倡导,使禅宗也自觉吸收庄子的学说,以传播其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