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宋朝在其统治的 32 0年间 ,不仅把社会生产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还实行“守内虚外”的治边政策 ,有效地维持了统治的长期稳定。但也造成了对外军事能力的软弱和对外交往的封闭保守。宋朝视大理国为外藩 ,对发展与大理国的关系持消极的态度 ,既有其历史与现实方面的原因 ,也是宋朝实行“守内虚外”治策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刘锦棠抚新政策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疆治理是首任新疆巡抚刘锦棠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他力主新疆设立行省,废除维吾尔族腐朽落后的伯克制,推行郡县制;轻徭薄赋,移民实边,恢复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通推行清朝律令,广设义塾,对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教育,等等。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三个方面,探讨刘锦棠在新疆推行的治边政策。  相似文献   

3.
长城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国家意志的反映。明朝"华夷之辨"思想的变化是明长城修建的内在驱动力;明长城在"守中治边"的方略中发挥其御外制内的功能。明长城具有御外和控内的双向作用,朝廷试图依托长城建立符合王朝理想的统治秩序,因此,明长城在构建华夏族群为核心的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初治滇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初年,特别是平定“三藩之乱”后的二三十年间,是云南实现由乱到治的关键时期。清朝统治者在总结和借鉴历代治滇思想和治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调整、充实,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治滇治策体系,其治策涉及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较为切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成为其后清朝统治云南的治边思想和治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1884年新疆建省,将边疆与内地划二治理,是清政府治边政策的重大转变,是国家统治方式近代化的标志之一。这对其后建立台湾行省和东北三省及议设蒙古行省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晰边界和有效边治是民族国家边政的重要内容.中国疆域广泛,尽管古代帝国绝大多数统治者常以“华夏文明至上”耀居,在“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弱边治意识主导下,遥远边陲不时也被施授“犒赏”周边方国.但清晰化边疆却始终是古代帝国或者说历代政权统治者的重要意志.为了更为恒定地保有和富裕边疆民族,中国历代政权统治者都结合边疆事实设计并轻重有别的施行边疆政策制度,有序化治理边地,充分培养和巩固边疆民族的国家意识.然而,边疆制度源起并服务于地方边地事实,地方边疆的发展更变对边疆政策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曾经的有效制度急需在经验总结和检讨中修正,进而设计创造出契合民族国家以及地方边民多重利益主体需求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7.
论唐朝统治者的治边思想及对西南边疆的治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朝统治边疆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不足与局限,这与统治者的治边思想及其治策有关.笔者以对西南边疆的统治为例,分析了唐朝统治者治边思想的形成和由此在西南地区施行的治策,进而指出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及治策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雷同化地予以看待有悖史实.  相似文献   

8.
宋神宗熙宁年间,河湟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突显。为了加强统治,北宋在此地开始置蕃学,推行文治教化活动。作者认为蕃学的设立和宋王朝的治边方略密不可分,它始终带有一种强烈的政治色彩。同时,蕃学的设立还具有一种开创精神和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茶治边”的经济前提是茶叶生产的发展和税茶榷茶制度的实施。其理论基础则是依据“番人倚茶为命”而建立的所谓的“以茶驭番论”。并以此为前提制定了茶叶经济政策尤其是茶马互市政策 ,一方面垄断茶马市场 ;另一方面 ,又对西北游牧民族上层实行“以茶赏番”政策 ,从而加强对西北地区的联系与统治。这一政策对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前期对东北的治边思想,是清王朝治理全国边疆思想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大一统”、“从俗从宜”、“分而治之”以及“中外之防”等四个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治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清朝制定正确的治边政策,实现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张治中(1890——1969年)是著名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同我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是国民党方面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代表人物.”①本文试图对张治中在新疆和平解放中的作用作一粗浅探讨,藉以纪念张治中将军诞辰101周年。 1944年11月,新疆北部的阿山、伊犁、塔城3个专区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人民,为反抗国民党的残暴统治,相继发动武装  相似文献   

12.
《回疆则例》是清朝统一新疆后为有效辖制回疆地区而制定颁行的一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司法管辖诸方面的重要的民族法规。作为清朝少数民族法制建设的主要成果之一和少数民族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疆则例》以“因俗以治”为立法原则,在体例、内容、性质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在清朝统治新疆前期为边疆稳定、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郧阳抚治的设立起于解决荆襄流民问题的需要,其早期举措是暂时委派“抚治荆襄等处”官员,郧阳抚治的年代,上限应从天顺八年开始;开设郧阳府也是抚治流民的产物,原杰提出“郧阳”之名并对郧阳府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抚治荆襄”官移镇郧阳府,改称“抚治郧阳”;成化十五年五月起,郧阳抚治从早期的暂设时期开始进入了制度化时期;同期设立的湖广行都司保障了日后辖区的社会稳定,在明朝国家政治军事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项忠早期的建言和实施的一些军政措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郧阳抚治具有的“三位一体”的结构,在明朝的督抚制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韩非子的“人情”主要指人在处理人己物我关系时表现出的趋利避害的真实情态。其“因情而治”的治道设计有助于君主顺应并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行为趋向和心理定势,在掌控和控御臣民之“人情”共性的基础上,高效便捷地使政治事务和社会生活整齐划一,既可以克服君主德智不足的弊端,又能够实现以简驭繁的高效治理。“因情而治”的内在要求是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臣民各处其宜、皆用其能,在臣民各守其分、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中为国家贡献智慧和才干,君主则在臣民之具体作为中保持“无为”姿态。韩非子“因情而治”治道方略的理论渊源正在黄老那里,韩非子将黄老立足“天—地—人”宏大视野下展开的“因情而治”收缩至君臣关系的维度以佐助强力统治。  相似文献   

15.
清雍正年间,湘黔边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完成,确立了清王朝直接控制下的地方流官管理体系,将湘黔边地区纳入实际控制之中。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背景,使清代对湘黔边地区流官管理呈现出与内地流官管理不同的特点。设立苗疆官缺制度,重视流官考核,确立苗疆久任、任满升迁的政策,稳定了流官队伍,加强了湘黔边地区的统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张治中与新疆联合政府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联合政府的成立,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归功于张治中为实现新疆之和平与民族团结而作出的辛劳和努力;而联合政府的破裂,在相当程度上又是其在新疆执政之直接结果。张治中自接手新疆事务之后在治新的方针、政策等方面所作出的探索及其决策和行为,既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面,也有维护国民党对新疆统治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是一位曾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称誊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曾为挽救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局面,领导进行了一次著名的熙宁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是王安石在变法改革中提出来的重要的法律思想。他说:“夫聚天下之众者莫如财”,维持国家的政治统治,最重要的是有财。“理财”,是王安石改革的核心思想,他希望通过“理财”。挽救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接着又说:“治天下之财者莫如法”,治国理家的财力,最重要的是要有法律,故其为“理财”制定了一系列新法,有:均输法,农田水种法、  相似文献   

18.
孔子曰“为政以德”。实行德政,是儒家所主张的基本统治原则。德政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仁”;而加强统治者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仁”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儒家学说把实行统治的原则和对个人思想道德规范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  相似文献   

19.
辽代治边有其鲜明的特色,疆域宽广,民族、部族众多是“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产生的客观基础。“因俗而治”在政权机构上的体现就是北、南面官制,在对少数民族的治理上则体现为属国体制和部族体制,在对不同区域的管理上,则有东丹国的设置和西北、西南招讨司的设置。辽代中央治边机构主要是北面官系统中的各种机构,地方治边机构主要有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并为金代所沿用。边防城是辽代边疆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 1932年日本炮制伪满洲国 ,是东北边疆边患日益严重、边乱频仍的历史时期。东北地方政府在这一时期为治理边患、平息边乱、开发边疆、反对“满蒙独立”推行了一系列诸如“移民实边”、“屯垦兴边”、“以路治边”、“以夷制夷”等治边政策 ,为维护东北边疆的稳定与开发和祖国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对东北边疆的历史地位及东北地方政府治边政策产生的背景、特点进行分析 ,探讨了地方政府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治理边疆的经验教训 ,这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的今天 ,无论从发展学术 ,或对现实的需要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