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朱光潜与京派文学群体之间审美趣味的同一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思想基础看,都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人文自由主义的融合;二是从审美立场看,都信奉审美本位主义,反对文学的社会功利化;三是就艺术理念而言,都反对极端的写实主义及极端的理想主义,而崇奉陶渊明式的田园写作。朱光潜与京派文学群体之间审美趣味的同一性,意味着美学的理论研究与文学创作的实践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2.
"京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视作与北京地域文学紧密相关的概念,事实上,"京派"与北京的关系十分复杂,"京派"源于北京,深受北京影响,有着十分明显的北京文化气质;然而,就文学流派的形成与文化意义而言,"京派"又超越了一时一地的限制,成为内涵丰富、特征独异的文学与文化流派。因此,跳出北京看"京派",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京派"的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上世纪三十年代和巴金、张天翼左联有场著名的争论。本是由朱光潜《眼泪文学》一文挑起的,涉及美学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不动情和移情的矛盾。由于巴金的反驳偏离主题,而过去学界多把注意力放在朱、巴之争,忽略了和巴金一起的张天翼对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十个拷问"。我们由悬想朱光潜可能对张天翼美学问题的回答作分析,进一步揭示"不动情"和"移情"矛盾乃立于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和矛盾上。恰恰是对这种差异和矛盾认识的不自觉导致了朱光潜(甚至包括王国维)提出的解决方案仍然不彻底。倘若对中西思维上的对立有清醒的认识,或许可以将朱光潜和王国维不自觉提出的"超物之境"和"无我之境"提升到自我意识的层面。这样,对体现中国传统的"以物观物"的虚静内敛的思维特征认识会更清晰些。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的"京派"和"海派",代表着本土文化与现代外来文化的碰撞,体现出现代与传统二元对抗并存的现代性特征."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已具备了都市文化的价值理念并为中国都市文学的发展作了准备和铺垫."京派"和"海派"的出现,以及其不同的文化和文学特色,标志着都市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作为京派文学沙龙的朱光潜慈慧殿读诗会,广受关注,但学界对其描述并不很准确.根据一些原始材料,对这个沙龙发起的缘由,起讫的时间及原因,参与的成员,以及具体的话题、内容作了较详细的梳理,以恢复一个文学史事件、场景的原貌.无意于对京派的文学观念作出理论辨析.  相似文献   

6.
真正文学史意义上的京派散文是以沈从文、何其芳、李广田、萧乾、师陀、林徽因、吴伯箫等为代表的以纯散文创作为宗旨的作家群体。在其发展史上,大公报"文艺副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艺副刊"影响了京派散文的发展形态和变异,形成了京派散文作家队伍和京派散文的创作规范、散文美学,制约了京派散文的文体形式等,没有它,京派散文难以成派。而京派文学之其他刊物如《骆驼草》、《水星》、《文学杂志》等与京派散文同样休戚相关,它们与大公报"文艺副刊"一道共同生成了京派散文,由此系列报刊,大可管窥出京派散文的兴衰历程。  相似文献   

7.
把汪曾祺创作的几个阶段,放到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去比照,我们发现汪曾祺的创作有着较为典型的京派特征.他继承了也丰富、发展了京派文学,他使得京派文学在新时期获得了再度辉煌.  相似文献   

8.
萧乾是京派作家的主要成员,也是京派文学的重要刊物《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主编,他以这个刊物为依托,组织起了一支强劲的书评队伍。萧乾与京派作家的书评活动,证明了京派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与影响。并有力地传递着京派作家的文学理念,即保持文学独立性,坚守“独立”和“公正”的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现代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与意大利人本主义美学家克罗齐之间美学关系的三大发展阶段为研究内容,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讨了朱光潜美学与克罗齐美学关系形成、发展、变化的原因,反映了朱光潜美学由“形象直觉说”向“主客观统一说”,由唯心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发展历程。朱光潜之于克罗齐之间的美学关系经历了推崇、怀疑、批判三大阶段。推崇的原因在于朱光潜青年时期的思想矛盾,传统文化和“多元宇宙观”的相互作用;怀疑的原因在于朱光潜有机整体观念的形成和治学方法的改变;批判的原因则是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变和朱光潜欲突破自身学术矛盾等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大师,不仅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生态思想也相当丰富而深刻。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点,即众生平等、天人一体、身心和谐、知识有机化、文艺生机化、人生艺术化。他的生态思想一方面具有典型的中国风格,另一方面又具有融东汇西的文化特征,为当代生态文艺学和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京派作为一个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其命运在现代文学史中几经沉浮。由于历史原因,京派文学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处于相对沉寂的阶段,从80年代开始,京派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渐渐被研究者所关注。详尽梳理京派文学近30年来的研究概况,从它的历史、文学观、思想内涵、艺术风貌及其与中西方文化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把握京派研究成果,对推进京派文学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悲剧理论的三种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期是中国文学与美学思想的大变革时期,作为时代的先驱者和启蒙者,王国维、朱光潜和鲁迅一同将目光转向西方悲剧理论.面对世界性文学的广泛交流,他们做出了自己的美学抉择.  相似文献   

13.
文章把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纳入他成长发展的历史线索中做了系统的解读,努力探索朱光潜美学对中西美学思想的接受史,并由此展开朱光潜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般论述朱光潜美学发展历程的著作,都将之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大阶段。文章提出了关于朱光潜的"前美学时期"(1897—1925)、"美学时期"(1926—1935)、"美学实践时期"(1936—1948)和"美学批判时期"(1949—1986)四阶段分期法。这个分期法既考虑到20世纪前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对朱光潜美学的影响,更注重朱光潜美学历程的内在阶段性变异的揭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意象”这个概念重新解读朱光潜(以及宗白华)的美学。本文认为,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美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趋势,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两个方面都集中表现为二位先生对于“意象”的重视和研究。“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的契合点。朱光潜的美学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在意象”的理论。中国当代美学本应从朱光潜“接着讲”,但是没有这么做。50年代开展了对朱光潜美学的批判。朱光潜美学被不加分析地整个儿撇在一边。朱光潜的批判者(例如李泽厚)并没有真正克服朱光潜的美学,从而也没有超越朱光潜的美学。这就要求我们回到朱光潜(以及宗白华等人)的美学,从朱光潜“接着讲”。“接着讲”不是“照着讲”。“接着讲”是突破,是扬弃,是创造,是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古典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中国文学中 ,古典主义处于边缘地位 ,主要体现于学衡派、新月派和京派的文论、创作中。它是古今中外文学碰撞融合的产物 ,为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所必然生成的文化守成主义提供了合适的文学叙事与思路  相似文献   

16.
1937年,梁实秋挑起了中国现代文坛上的第一次美学论争,他以伦理学为文学批评的皈依,强调文学应关注人生,反对朱光潜将美学运用到文学领域,因为在他看来美学就是形式美学,不能实现价值意义。他的观点与周扬提倡的左翼新美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但左翼新美学的经世致用式的现实功利性追求也是梁实秋所批判的,他的文学批评标准是兼顾文学的审美性与功利性。  相似文献   

17.
<文学杂志>是20世纪30、40年代活跃于中国文坛颇具特色的文学刊物,是后期京派的文艺阵地,它的发展变化与京派文学休戚相关.从<文学杂志>前后两个时期作品内容、作家阵容、版本编排的发展变化透视京派文学的艺术特征,展示京派文学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的“美感经验”理论是其前期美学思想的核心。在探讨美感经验时,朱光潜主要以艺术为中心,在吸收、借鉴与批判克罗齐、布洛、立普斯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审美直觉论、心理距离观、审美移情说为支点的独特的美感经验理论。朱光潜的美学观点与克罗齐、布洛、立普斯的美学思想相比较下,朱光潜自身的美感经验理论的内容得以明确化、系统化,其美感经验理论的独特性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9.
探讨朱光潜与弗洛伊德的关系这个题目也许要冒这样几个风险: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方法着眼,会碰到的困难是,在朱光潜解放后发表的所有论文、著述、谈话、自传性回忆文章中,几乎都未提及自己曾受过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和启迪;从超学科研究的角度着眼,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属于精神分析学或无意识心理学的领域,而朱光潜的理论著作则在习惯上归属为美学领域,因此这样的比较便有了一种超学科比较美学的视野,同时,其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朱光潜这样一位蜚声海内外的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国内外的研究著述可谓浩如烟海,有些问题似乎有了定论,并得到了他本人的认可,因此要想取得新的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对现代中国文学史中一个庞杂而又研究成果甚多的“京派”群体 ,作一“文学社群”的文化整合审视 ,试图在群体的文化还原的过程中 ,就其生存时空的置换现象 ,探寻京派乡村与都市的地域转换构筑了群体丰富的文化意蕴 ,也创造了群体独特的文学话语和表现形式。京派文学本体的真正价值应该在一个广阔的空间得到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