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科技考古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考古学是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交叉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及基本理论方面,科技考古学与考古学保持一致。但科技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来自自然科学,在研究内容上则偏重于古代遗存所反映的科技内涵,这与考古学有所区别。尽管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考古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研究人员、经费、设备及学科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存在,目前科技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尚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带给人类的巨大变化使人们对科学理性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自然科学方面。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长足进步,科学理性的含义已延伸至包括自然、社会、人文在内的广义科学领域。由单一的自然视角到广义科学视角的变化要求对科学理性的研究是全方位的。考察理性观念的发展史,中国古代由于受制于本体之理,科学与理性总体上是分离的;西方则呈现出与科学理性密切相关的因素如本体、方法、价值等,从而构成对科学理性的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3.
逄先知 《社区》2013,(32):4-5
毛泽东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的到近代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各种杂书。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着重复研究、研究重心过于集中等问题,原因之一是研究者在方法和视野上存在误区,其中主要有学术研究的惯性、价值判断替代、概念游戏、走不出的“西方镜像”等。研究者当避免以上误区,在文学、理论、思想、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给予最大程度的观照,以展现古代文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训诂学的性质是该学科领域的重大问题。尽管在数千年历史中训诂学性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从其产生、目的、主体、对象和地位等方面可以确定,其基本性质应当还是对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主的古代文献的解释。中国的训诂学与西方的释经学在产生的背景、目的、直接原因和基本方法等方面都是一致的。因此训诂学的基本性质是中国古代释经学。  相似文献   

6.
科学美学在国外是一个受到注意的课题,但在国内却有争论:科学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能否成立? 这个课题是复杂的。一科学家的论述证明科学中具有审美特征关于美的问题,西方最早由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群年青的科学家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提出。他们认为美在于“数的和谐”和“比例的适当”。古代的年青科学家们之所以在自然科学的领域内注意到了美的问题,说明了自然科学和美学并非毫不相干。  相似文献   

7.
西方文论中的“空白”理论与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韵味”说虽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在文学的意义问题上却包含许多方面的共识;它们的差异主要在于话语对象、特别是话语立场的不同。这种不同,归根结底是为各自的文化所规定的。  相似文献   

8.
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当前亟须破解的生态难题,着眼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新高度而提出的伟大思想体系。生命共同体思想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态自然观、整体系统的生态治理观、科学的生态发展观,这三个方面都饱含动物伦理思想。动物伦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以大致分为动物机械论、动物同情论、动物福利论、动物权利论和动物解放论;但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动物伦理思想就已经在以儒、释、道等为主的哲学和宗教中了。西方动物伦理学晚于中国古代动物伦理思想,但在动物伦理实践应用方面西方更早、更全面。2020年初,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我国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修复等动物伦理实践应用方面的不足再次显现出来。生命共同体思想对新时代我国动物伦理的实践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生命共同体思想的三个方面为研究对象,对生命共同体思想与近现代西方动物伦理的共识和与中国古代动物伦理的渊源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生命共同体思想如何指导新时代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实现生态整体性治理、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法律史是人类解放自身的历史。法律除组织管理、惩戒外,还有激励功能。重视法律激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国古代法制与外国思想家、外国法制的重大区别。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军事远比外国发达,可能正是这一区别所致。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之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法等激励法的作用,正是其迅速崛起的首要原因。深入探讨激励法律文化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加强激励法学研究,是改善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对传教士与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引进与传播的研究,已不是时新的问题了。但以往的研究家们多是注重传入的自然科学本身,而对于引进与传播过程中传教士所起的作用,不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肯定话,便是因历史的隐衷,无视历史事实地言必称“以中国学者为主”。笔者有感于此,不揣浅陋,试图给以澄清。一、明末清初传教士的出色表演 1601年利玛窦到北京,受到万历皇帝的召见和款待,西方传教士东进的号角至此吹响了,而延续了几百年之久的西方自然科学的引进与传播至此拉开了序幕。从这时起到十八世纪的最初几十年,为引进与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的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里,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西方在地理位置、经济政策、社会结构以及思想基础等方面风格迥异,由此,在法律文化方面也存在差别。中国古代影响最深的治国方略是人治,而西方的则是法治观念的影响更深远。通过对中西方人治与法治的比较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完善我国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借鉴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古代的阐释学、接受诗学,在近20年来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形成一个不小的热点。在对西方理论的认识、借鉴、吸纳与创新中,中国学者开始了创建中国文学阐释理论、建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体系的努力。这一学术活动,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也势必对中西比较诗学、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等重大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当代应用美学作为学科形态和实践产品是西方消费社会的产物。西方消费社会高度发达的消费文化促成了西方美学由理论向应用的快速转化。我国美学界吸收借鉴了西方应用美学研究的积极成果,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推进了我国当代应用美学的发展,但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学科定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推进我国当代应用美学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科学技术在总体上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之下,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落后。我国的社会科学基础学科比较齐全,但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需加强,同时学科的层次有缺环;技术研究、应用研究除经济领域一些学科外,都较薄弱;多学科合作、跨学科研究相当缺乏;课题拟定缺乏系统性、有机性;脱离现实需要的倾向在一些领域尚待继续克服;研究手段和方法还有待改进①。另外,在学风上还存在着不愿深入实际,回避现实问题,满足于东抄西凑,闭门造车的作风;一知半解,抄袭西方陈言,搬弄西方术语,追求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逻辑史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见解是:中国古代逻辑是传统逻辑,中国逻辑史也就是传统逻辑的历史。本文认为,“古代逻辑”是历史的分期,“传统逻辑”是指一种逻辑类型,两者不能混同。传统逻辑和古代逻辑虽然都用自然语言表达,但也不能根据表述语言的同异将中国古代逻辑归属于传统逻辑。另一见解则将逻辑问题归结为语形问题。本文认为语形虽然是逻辑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研究中国古代逻辑应从语形、语义和语用三方面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诞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不应用西方逻辑框架来套中国古代逻辑。  相似文献   

16.
吴于廑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贯通中西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西方史学史、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等。但我认为,吴先生最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在世界通史方面,他作为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一位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是当之  相似文献   

17.
现代足球发源于英国,古代足球发源于中国,两者之间有无联系,现在还很难得出结论。但我们研究发现,中国古代足球和现代足球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根据现已掌握的史料,对我国古代足球发展概况进行初步探讨和描述,从中能发现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一些有趣的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学术传统对文献的重视,使文献校雠之学、文献史、出版史、藏书史等专门研究在现当代以来得到持续发展,但这些研究仍然缺乏对整体文献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关注。当代海外汉学进行的中国书籍社会史研究,则因单纯移植西方"书籍史"问题意识而呈现出种种不足。与西方不同,中国文献书籍社会、文化意义的根本问题是文献图书的悠久历史与古代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延续的内在关系及其内涵。只有在此问题意识下展开"文献—文化"的探讨,才能达成关于中国古代文献历史、作用、意义的自我思考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9.
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缺乏沟通 ,是造成中国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两大领域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东西方有关这个问题观念上的比较分析 ,对如何处理好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一面旗帜。海洋潮汐学在我国古代千年赓续,形成了"元气自然潮论"、"天体构造潮论"等重要潮论,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海洋农业文化、海洋军事文化和观潮审美文化,体现着涉海自然科学与人文之间频繁互动,深深地烙上了海洋文化的印迹。潮汐文化所代表的古代涉海自然科学,已经融汇到了整个海洋文化之中,因此,海洋文化的构建离不开古代涉海自然科学的有力注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