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汤显祖的《牡丹亭》传统看法认为应划归悲喜剧,而实质上《牡丹亭》是一出悲剧。我们可以看剧中的主要情节:寻梦、化魂、皇帝判决,都有着喜剧性的表象和悲剧性的实质,是典型的悲剧情节。而这些悲剧情节正说明了作者汤显祖运用喜剧手法揭示悲剧内涵的原因。深刻地分析剧中某些情节,就可以看到“乐不胜悲”,从当时具体的社会情况来看,作者是以他自己与剧作主人公都难以回避的悲剧情绪,来表现那个社会“人”的悲剧。通过对杜丽娘的行动、遭遇的描写来反映生存悲剧,并将之扩展到当时整个社会的所有“人”。  相似文献   

2.
论《金瓶梅》悲剧的社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金瓶梅》悲剧的社会意义,不是通过丑对美、邪恶对正义的暂时压倒这类悲剧故事体现出来的,在长达百回的巨著中,除了偶尔出场的极少数人物外,几乎都是反面人物形象。以贪欲化身的暴发户商人西门庆为中心,层层环绕着芸芸众生丑相。在《金瓶梅》的整个故事中,没有争取自由幸福的新生力量与封建势力的悲剧冲突,也没有两个阶级、两种社会势力惊心动魄的斗争。《金瓶梅》悲剧的社会意义,是通过貌似平常的市井生活描写,通过西门庆这样一个商人暴发户的兴衰史,反映出小说本身产生的那个时代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内在矛盾,这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6页)。一《金瓶梅》所蕴含的社会内在矛盾,从表层结构分析,主要表现在西门庆一家神奇般的暴发  相似文献   

3.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3,24(1):76-79
黑娃是《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作品成功刻画的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悲剧形象。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混入革命队伍中的丑恶势力对其生命的毁灭;其二,儒教传统对其叛逆性格的消解。  相似文献   

4.
"替天行道"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所奉行的宗旨,这一宗旨的内涵不仅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具有独特的时代性,而且在小说中也发生着由"侠义"向"忠义"的变化。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这一变化体现了"天道"与"天命"观念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评论革命历史悲剧《济金根》时对悲剧进行了概括,那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①。这段话,表明了恩格斯对悲剧冲突理论的深刻见解。如何理解恩格斯的这段名言,国内存在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恩格斯的表述不具有普遍意义,“因为这句话并没有概括悲剧的全部美学特征,而只是涉及到悲剧性的矛盾冲突,而且仅仅是涉及到悲剧冲突的一种类型”。但同时又认为,恩格斯的表述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即“凡是悲剧性的冲突总是同某种客观必然性相联系的,在历史和现实舞台上活动着的个人,他们…  相似文献   

6.
一八五九年五月十八日,恩格斯在就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写给作者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悲剧的实质就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的著名论断①。这一论断,对于正确理解各种悲剧矛盾冲突的特点和人物悲剧命运的真正根源,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然而,这里所说“历  相似文献   

7.
试论元杂剧悲剧的鉴别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元杂剧中的悲剧究竞有多少,有哪些,学界历来看法不一。笔者认为,鉴别一个剧是否是悲剧,当然首先必须要看它是否符合悲剧的定义,即“悲剧是对戏剧中主人公以幸福和生命为代价,为克服生存危机所做的失败的努力或对超常磨难的承受的展示。从而唤起审美主体惊惧、反思、振奋或崇高的审美感受”,是否具有较为强烈的悲剧精神。以此为基本原则的同时又订立几个硬件做标准:要求悲剧中的主人公必须是个悲剧人物;全剧的主体戏剧冲突必须是悲剧性冲突;戏剧的悲剧性情节长度应该占据该剧的情节长度的四分之三以上;要考虑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实际显示出来的主旨。由此判定元杂剧中有21种是悲剧。  相似文献   

8.
有岛武郎是白桦派作家中最富有思想性的作家 ,然而心中充满矛盾与苦闷。长篇小说《一个女人》正是其内心矛盾的产物。叶子是作者的化身 ,正是由于有岛自身的内心矛盾与困苦的争扎 ,注定了叶子的悲剧命运。因而说 ,《一个女人》的悲剧性是具有其必然性的  相似文献   

9.
《长恨歌》作为一个悲剧作品,它描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本文试从它作为悲剧这一特点出发,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拭撩其主题之神秘面纱。(一)从悲剧产生的原因和矛盾冲突看,它表示一种讽谕,一种劝诫。《长恨歌》的前半部分,诗人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记述了唐明皇因“重色“而“倾国“的悲剧过程,并以此讽谕后来的君王,引以为诫。主观上,《长恨歌》悲剧是由李杨自身的过失、弱点造成的,而客观上,其又包含着浓厚的社会因素。从悲剧的矛盾冲突看,《长恨歌》揭示的是帝王的个人情感、生活与封建的社会义务、道德、职责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悲剧的根源在于他只会享用皇权而忽视了皇权听赋予他的重大的社会责任。因而注定了他们的悲剧结局:当他失去权力,爱情也就随之而毁灭。这既是个人悲剧,也是社会悲剧。(二)从悲剧塑造的艺术形象看,它展示了一种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侠义”皈依“忠君”的悲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封建正统文化与江湖文化冲突碰撞的角度探讨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文化底蕴。《水浒传》贯穿着宏扬侠义与墨守忠君的矛盾与困惑,如实写出了侠义皈依忠君的惨烈悲剧。“水浒”中的“侠义”,既有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又有江湖文化中的道德人格。作者试图统一侠义与忠君的矛盾,以忠规范义,却未能达到忠义一体的主观命意,徒现两种文化整合的艰难。这样写是作者文化心理矛盾的结果,更深层次说就是大众文化与正统文化冲突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宋洁 《江淮论坛》2009,(4):141-145
《边城》表面上是一首牧歌,本质上却是一出悲剧。其悲剧性主要表现在:从宏观看,作品展示了中国社会进程中传统农业文明被消解的悲剧性场景,以及边城人在这种无力阻遏又不得不直面的消解中的无奈与苍凉。从微观看,尽管边城人身上充溢着传统农业文明铸就的诸多优秀品质,但这一切与时代精神并不和谐,这种自然、健康、优美的品质在剧烈变动的现实中成了一粒只发光不发热的“遗世之珠”。作为已经走出边地的沈从文,他深信边城人的生命形态及人格是不完善的。从文学观念看,作品反映了沈从文美善一体的文学追求,对善的功能的终极理解和对美的作用的理性体认与创作现实形成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体。由于上述三方面原因,《边城》在牧歌式图景背后隐藏了一出事实上的悲剧,客观上这出悲剧又具有解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略论《苔丝》创作手法的悲剧意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钧 《齐鲁学刊》2002,(5):91-93
《苔丝》的创作手法是一种有意味的审美形式。阅读《苔丝》使我们领悟到作者独特的创作技巧的深刻的悲剧意味。《苔丝》的艺术技巧以及这种艺术技巧所蕴含的悲剧意味是常读常新的 ,其深刻的美学内涵及其悲剧意味感人至深 ,令人悲叹不已。  相似文献   

13.
翁再红  李健 《天府新论》2006,9(3):133-135
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女性形象加以具体分析,并由此考察构成悲剧性的性别话语,可以发现,这种性别话语在悲剧创作中的直接反映是,其中的女性形象作为依附于男权话语而存在的角色,要么是悲剧的牺牲品,要么是悲剧的附属品.而真正的悲剧冲突只能由男性来完成.其根源在于深刻反映不平等男女关系的男权话语对文学创作的隐性控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水浒气”的内涵主要有四 :正气 ,义气 ,杀气 ,腐气。“正气”是梁山事业的价值基础 ,也是义军发展壮大的原因所在。“义气”是梁山好汉团结凝聚的精神资源 ,又有以义害理的负面效应。“杀气”表露出“水浒”英雄及作者人道精神的残缺。“腐气”指宋江为代表的“愚忠”观念 ,以及由此导致的招安选择和梁山事业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5.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 ,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悲剧意识而言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 ,恰恰相反 ,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 ,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但在这个底色之上 ,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 ,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和谐、统一文化秩序内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二人关系上,而“二人关系的追求与失落主要集中在夫妇和君臣上,这恰与人生的两个最敏感的问题——性和权力(爱情和政治)——相重合。”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意识则主要建构在个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转换关系上,个体的独立、自由与社会必然性之间,理想的诱惑与现实的给定性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的困境是形成悲剧意识的内在原因。并且,现代作家的悲剧性感受和存在方式也融进了悲剧创作中,传统的“悲天怜人”在他们那里生长为“执着如怨鬼纠缠如毒蛇”的韧性、抗争精神。这两个方面是规范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美学内涵的两个支点,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谭瑛 《理论界》2007,(1):207-208
本文简单描述了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中两位主人公裘德和苏的悲剧境遇。文章的重点是放在环境上,小说中维多利亚后期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矛盾的深化、异教与基督教之间的激烈矛盾揭示了整个社会的信仰危机,为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做了最好的铺垫。然后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各种复杂关系的表现手法和哈代对待人物和环境之间关系上的观点,阐明了人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在哈代作品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马克思对《普罗米修斯》批评为据,批评了在马恩悲剧理论研究中仅仅承认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人物的悲剧性的片面性,提出悲剧冲突是必然性与必然性的冲突。在同一悲剧中,冲突双方都是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19.
从《野草》的意象看鲁迅心灵的矛盾性庞沁文著名作家许杰曾指出:《野草》表现了鲁迅理想与现实、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的矛盾。钱理群教授也曾从先觉者与群众之间、改革者与对手之间、叛逆的猛士与爱我者之间等多对矛盾来研究鲁迅主体“心灵的辩证法”。这些研究抓住了...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别林斯基在谈到悲剧佳力时指出:“没有一种诗象悲剧这样强烈地控制着我们的灵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较力使我们心向神往,给我们如此高尚的享受。”在西方,悲剧一直拥有最多的观众,著名的戏剧大多是悲剧;在中国,悲剧也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三女抢板》、《李慧娘》等几乎家喻户晓。那么,究竟什么是悲剧?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州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