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本文认为 ,发生于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本体论问题以及实践本体的双重误解造成的 ;首先本体论问题被误解或被混淆为起源与本源问题 ;其次 ,实践本体则被误解或被简单地等同于物质生产劳动。本文将通过对本体论问题的重新理解与实践本体的本质还原 ,提供一种“新实践美学”的构想。同时 ,本文还将以此为基础对后实践美学非常普遍的超越主义倾向进行剖析 ,揭示其本质上的异化性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性启蒙理性的弊端切入,结合大众审美文化时代的感性变革,反思美学的感性启蒙,并以此为理论背景,批判性阐释中国当代美学家李泽厚的“情本体”美学思想。李泽厚后期从“实践本体”转向“情本体”,强调用审美情感的张扬对抗工具理性带来的生命异化,以美学的感性启蒙建设“心理本体”与“情本体”,追求“人是目的”与个体立命的审美人文主义精神。但其对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推崇,使“情本体”思想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维度而转向后马克思主义。向传统儒学之“情性论”的回溯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文章指出,不能空谈美学的感性启蒙与文化的“心体”建设,而是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原则,立足于社会存在的总体性结构视阈来思考心体建设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新实践美学把话语和精神作为与物质实践并列的实践类型,试图通过扩大实践概念的内涵以克服传统实践美学的弊端.但新实践美学延续了实践美学的哲学本体,并以起源本质论和实践决定论的方式推演出美学范畴,其话语实践的概念并未给美学增加新的命题,这些导致其没有走出实践美学的视域.  相似文献   

4.
"实践存在论美学"以"实践"为人的存在本体,将"实践"与"存在"相结合开启关学思考的路径,"实践"范畴是其核心范畴,其关于"实践"及其与相关范畴的逻辑关系的理论思考构成这一美学的理论基石.本文试图依循"实践存在论美学"自身的理论思路,考察其"实践"的内涵以及该理论如何将这种"实践"与密切相关的一些理论关键词,如"存在"、"审美活动"、"唯物主义"等相结合,并进一步对这一理论的美学阐释力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丹 《云梦学刊》2010,31(3):93-95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实践美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和基石——“实践”的含义进行了科学的阐释和适合了发展的语境的重新界定,指出“实践是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话语实践的感性的、现实的活动。”并指明“‘实践’应该具有的二层含义:首先,实践是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人类的、现实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6.
实践转向与生态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转向对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特别巨大,因为生态美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美学.由于实践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而生态美学的产生使美学转向对自然生态美、社会生态美和精神生态美的实践性分析和研究.实践转向使美学由传统的形而上的非实践性美学转向形而下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对实践美学的新发展,是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实践美学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梳理问题入手,认为实践美学的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关于社会与个体、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关于积淀与突破、理性的凝聚与感性的超越的矛盾;关于回归心理本体与超越实践美学的论争等。文章指出,中国实践美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从理论视点和价值根基两方面深入发掘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的整体内涵和现代意义,以从根本上解决当代美学发展的理论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8.
"实践"范畴的再解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针对李泽厚先生关于"实践"的解释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实践不等于物质生产劳动.西方实践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率先把生产规定为"目的在产品"的制作,把实践称为"本身即是目的"的政治、道德行为.康德把生产置于现象界,称之为"遵循自然概念"的技术性实践;而把实践置于本体领域,称之为"遵循自由概念"的道德实践.黑格尔也突破单从生产理解实践的局限性,把实践看作人在事物和环境刻上自己内心生活印记、使事物和环境变成人类"家园"的自由的对象化活动.这些,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形成产生提供了理论资源,而且为我们准确、全面、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提供了思想前提.马克思在继承西方实践哲学的基础上,对实践范畴作了革命性的改造.他把实践确定为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石,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总根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最高本质;并且从人与世界的客观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客观关系入手,建立了统一的实践概念,即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体内涵是人的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方式,其表现形态包括物质生产,也包括变革社会政治道德制度的革命实践,还包括感性个体的生存活动,即广大的人生实践.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等同于物质生产,是一种严重的误解.从美学角度看,只有超越把实践单纯理解为物质生产的狭隘观念,在物质生产、革命实践和个体生存实践的总体关联着眼,才能真正寻找到审美活动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实践美学与审美精神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当代所有反对和否定实践美学的美学观点都异口同声地指责实践美学忽视美和审美精神性;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和曲解.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并不忽视美和审美的精神性,而是强调在社会实践之中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所实现的实践的自由.无论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还是话语实践,都是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它们表现为精神性,但是离不开物质性;美和审美的精神性和物质性,在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之中是高度统一而显现为形象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从长时段视野看,中国现代美学可以20世纪80年代为转折点,分化出两个不同的美学时段,即中国现代美学Ⅰ和中国现代美学Ⅱ.中国现代美学Ⅰ是社会革命年代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出心灵或精神因素的主导,具有心化美学特质,属于中国现代社会革命时段的审美认知与实践论美学.这种社会革命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属于一种从转变现存政治秩序的"小革命"最终走向改变现存社会与文化秩序的"大革命",其深层资源却来自中国古典哲学固有的心化传统,而这种心化传统恰恰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革命的对象,由此形成革命资源与革命对象相同一的"吊诡".导源于以中国古代儒家为代表的心化传统的现代心化美学,宁愿为了艺术的审美认知价值与社会实践价值而悬置起实际的物质生活层面,从而集中供奉精神生活层面,并以"精神变物质"为深层美学信念.从希望中国出现"世界性大思想家"这一"李泽厚之盼",可集中见出这种心化传统在现代的强势存在.  相似文献   

11.
"新实践美学"在美学界近年来的"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之争"中异军突起,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争议.张玉能在其<新实践美学论>中提出,实践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的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关系的感性的现实的活动.因此,实践也理应被区分为三大类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1].  相似文献   

12.
张韬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06,27(2):89-92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的美学流派,实践概念是其最基本范畴。从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实践概念出发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实践美学的中心研究对象。实践美学所研究和追求的审美关系,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的三大方面,协调这三大方面,在实践(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之中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达到和谐,正是实践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努力使我们民族和每个个体的实践达到一定的自由程度,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建构起审美关系,也就为建构中华民族的和谐社会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起源于东晋的重玄学 ,至唐代而趋于鼎盛。基于重玄学破对待、求自由的意趣 ,唐代道教重玄学的总体走势是在重玄双遣理路下解构“道”本体 ,继而经过对新的本体的几番探求后建立起“心”本体。解构“道”体 ,以初唐的成玄英为代表 ,他对重玄学的内涵有最深刻的界说 ,适用重玄精神也最为痛快淋漓。解构道体是重玄精神贯彻的必然结果 ,但本体的解构在道教修为实践上也有其危险 ,于是盛唐的王玄览等开始集中探求新的道体 ,以求为道徒们重新树立起修为之本。然而新道体的建构终未能在理论上获得成功 ,取而代之的是对“心”本体的建构。重建“心”本体的思想 ,主要体现在晚唐重玄学著作《大道论》和《三论元旨》中。从道本体的解构 ,到心本体的重建 ,是唐代道教重玄学发展的主线 ,这一理论演化过程 ,极大地提高了道教的整体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4.
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置于二元论的批评框架中,消解本体论的做法是非法的逻辑套路,传统本体论相对现代本体论也绝对不是一种"退步".人不在场的"自在世界"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无关,是将实践的认识论意义直接划归为本体论的手法,实践对象依靠实践体认与实践对象的客观性是两个问题.以实践掩盖物质,并试图清洗掉"物质",这将彻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变为一种言说"符号".回归物质,重塑本体将是一个必然的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5.
章辉 《云梦学刊》2004,25(2):19-22
阐明实践本体论的优越性,阐发实践概念的现代性,在此基础上阐释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张玉能教授的实践美学发展观的致思取向。发展实践美学,必须在坚持实践的本体地位的同时,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阐释与理解中,国内学术界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解,即将马克思的实践本体简单地等同于物质劳动。事实上,马克思的实践本体应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而物质生产劳动只是其内在的一个环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的外化(异化)的设定或形式。  相似文献   

17.
实践转向对身体美学的影响不可忽视,因为实践与身体不可分开,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同样不可能与身体及其审美化分割开来.实践转向将使身体美学密切关注人的自身生产,由人的自身生产的数量方面转向其质量方面,由一般的优生优育转向审美的优生优育.身体美学的实践分析将由物质存在转向其符号存在和精神存在,不仅关注身体的外在的审美实践,同时注意身体的符号和精神的审美实践.身体美学的实践分析还将由身体规训的实践分析转向身体自由的实践分析,不仅关注人类身体的社会化实践,而且关注人类身体的审美化实践,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塑造物质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相统一的完整的人类身体整体.  相似文献   

18.
苏联教科书哲学是现代版的旧唯物主义,以物料实体为世界本体.它将世界视为自动服从预定规律的分离的既成事物的集合体,由此产生的“原像—镜像”关系将哲学引入了困境.当代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生成论”走出这一困境,开拓了全新的鲜活的物质世界图景.它以开放的“物质过程”作为世界本体,每一事物过程通过他物而存在,由此构成普遍的相互联系,使整个世界成为“物质过程集合体”.它以取代“构成分析”的“过程分析”作为主线,将事物发展视为随机自由趋势与在相互作用中生成的规律的对立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这一思想一脉相承,用发展观取代对事物“定性”的形而上学,用在实践过程中生成的规律取代预定的先验规律,是当代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季芳 《云梦学刊》2010,31(3):96-99
陈诚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如何中国化——兼评“新实践美学论”》一文中,主要对当前国内实践美学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质疑:一,九十年代以来的新实践美学.盲目套用西方现代理论。“是将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和马克思的实践观混合形成的一种四不像。”二。新实践美学对“实践”层级的划分.将“实践”泛化。“实践的层次划分赋予了人的内在心理和精神意识以实践的功能和实践的向度,事实上是脱离的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和实践观,  相似文献   

20.
喻承久 《江汉论坛》2002,3(1):48-51
我国学者在研究“实践哲学”时表现出试图摈弃物质本体的倾向。这是与马克思哲学相悖的。马克思哲学认为,实践既受制于自然本体,又受制于社会本体,实践不能不遵循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