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家安  张旭 《学术论坛》2004,(3):171-174
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全面发展.道德教育历来是中国学校教育中被十分看重的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近十几年才逐渐被人们关注的.文章分析了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矛盾"与联系,在此基础上对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存在价值错位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的背景下,分析研究当代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与社会现实的关联,以及西方道德教育的成败轨迹,对于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道德教育理论,开拓我国道德教育实践的新思路、新途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代是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奠基时期,基本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汉代男女道德教育不仅在内容方面有异同,这种异同还体现在教育方式、教育目的上。研究汉代男女道德教育,可供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借鉴。  相似文献   

4.
冯增俊 《学术探索》2008,(6):143-144
《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一书全面系统地探讨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发展,重新诠释儒家文化中日本道德教育的时代嬗变,对日本学校道德教育做出新的解读,取得了日本道德教育深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对当代日本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论著。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旻 《船山学刊》2006,(1):62-64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王阳明提出了“明人伦”、“致良知”的道德教育目标、“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原则、“因之而施之”的道德教育方法、“学贵得于心”的道德教育标准,这些教育思想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德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德育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一直存在着教育内容泛化、教育方式的强制与灌输、教育对象的"物化"等倾向,这是一种"非本真"的道德教育,它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并正在失去它的价值和意义."本真"的道德教育是关注个体生命的道德教育,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它是基于人的自然生命之上的,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及个体人格的完善并最终使人走向自由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论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去道德化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彩琴 《江海学刊》2006,(5):225-229
“去道德化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潮,它反对一切形式的道德灌输,主张道德教育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强调道德教育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理解、自我行为选择的自主过程。这种思潮是由独特的多元文化和宗教自由的社会背景、个人主义和相对主义价值取向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既不完全适合欧美国家的教育现实,更不适用于我国。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积极推行道德教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效果却不甚理想。本文在审视其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症结所在,指出道德教育不振的主因乃是道德教育的政治性泛化———道德教育中强制的浪潮和工具理性的弥漫,澄清道德教育与政治性泛化之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之间的异同,剥除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和工具性外壳,揭示其合理内核,复归其本体价值,以重建我们的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9.
景晓平  杨雪梅 《理论界》2009,(4):138-140
中国传统中对官吏和教师的培养途径是合一的,道德教育和教法教育始终是教学的重头戏。近代师范教育系统的建立使教师培养的功能从官员培养渠道中分离出来。但重视道德教育和教法教育的传统被近代师范教育所继承。这个传统沉积在历史文化的深处,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命运,也基本决定了中国教师教育的近代方向。  相似文献   

10.
高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以增强教育效果,是教育界长期面临的严峻课题。“德”的苍白和“育”的无力,是造成高校道德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本文立足于新世纪的教育创新,从哲学、经济、文化角度分析了目前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提出了高校道德教育创新的三大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冯芸 《齐鲁学刊》2013,(1):85-90
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人类实践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同时也是我们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之逻辑起点的是道德教育主客体间的关系问题。面对当前道德教育实践中主客体间现实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从哲学视角对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性、客体与客体性及道德教育过程的阶段性进行深入分析,应是对两者关系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以和谐性、平等性和双向性为原则的道德教育主客体关系,必将极大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促进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德育泛政治化倾向的现实表现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德育泛政治化倾向及其影响是导致德育效果不佳的主要根源。其现实表现为 :目标高深、单一和失衡 ;内容从属政治形势的需要 ,抽象和摇摆不定 ;途径追求目标各异 ,形不成合力 ;方法和评价单一 ,可操作性差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表现出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为 :德政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 ;建国以后德育囿于革命战争年代道德建设服从于政治斗争的需要的成功经验 ,一成不变 ;道德原则的本体论认识脱离社会基础 ,照搬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  相似文献   

13.
面对新时期以来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着一系列困境,特别是不善于运用美德"化育"机制进行道德教育,致使德育教育投入巨大而成效甚微。文章利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新时期大学生美德化育的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提升大学生美德教育效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遭遇后现代: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学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思维模式的转变入手,分析了新世纪来临之际,我国学校德育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方面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思维上的多重转向,即既要完成由近代向现代思维的转变,又要面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学校德育在塑造道德主体上的冲击;另一方面是要面对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学校德育中道德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5.
同辈群体文化与当代学校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辈群体文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是青少年学生自我实现一种方式.同辈群体文化的内容、性质、特征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品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合理利用同辈群体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通过转变德育观念,改进德育方法,增加德育途径,对提高德育实效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的学科德育能力便十分重要。教师的德育能力究竟应该包括哪些知识和技能?本研究将教师的德育能力结构分为通用德育能力,主题德育能力和学科德育能力三个层次,以此建构学校教师德育能力的培训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新形势下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德育效益,笔者针对“8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识进行了问卷抽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8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具有矛盾性,并分析了道德认识矛盾性的原因,重点从三个层面提出提高德育效益的途径:第一,社会层面,重构社会高层价值体系;第二,学校层面,要树立全员育人的大德育观念,内容要具有可接受性,方法上要加强情境性教育、体验性教育;第三,大学生要注重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8.
儒家教育思想虽然已经失去了支配教育的主体地位,但其精神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信念坚守、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其教育途径和方法,仍然对当代大学生精神教育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面向二十一世纪高校德育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分析 2 1世纪高校德育教育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十八世纪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以自然主义态度对道德情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标志着西方哲学由传统向现代的重大转向。他认为,情感源于原始的苦乐感觉,情感和道德以苦乐感觉为共有内核,道德借助于情感得以表达,并提出了现实道德生活中的同情原则。休谟的道德情感论无论对于我们目前的道德研究,还是对于现实的道德教育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