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情感的抒发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叙说,内在地隐含着叙事的要素。抒情诗通过抒情主体 对抒情对象的情感抒发实现叙事交流,并最终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这种以情感抒发表现的交流,既可针对特定的个人与群体,也可针对抒情人将之人化的自然物体,还可针对抒情人自身。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诗人透过抒情人所意图实现的是与最广大的读者的交流,引起读者的共鸣,实现情感的共享。  相似文献   

2.
文学本文与文学作品既是同一关系,也存在着差异性。文学本文与文学作品首先是父子式的血缘关系,其次才是所处时代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本文话语性质的定位,对于梳理文学互本文之间的关系,了解各个不同的本文之间的联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理解的基础。本文阐释学上的定位,对于阐发读者阅读作品的意义、价值大有裨益。以大文本的思路看待文学,也许可以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文学。  相似文献   

3.
文学交流叙述的价值实现首先必须建立在交流参与者平等的基础之上,平等的交流框架是意义有效性的前提。叙述合理性来源于符号组合意义的方式,它遵循多元逻辑,每种逻辑均会包含人类社会认可的价值标准。主题剥离与主题附着是根据交流参与者所要达到的交流目的而作出的策略性选择,无论采取哪种主题方式,均是为交流价值的正确实现而做出的交流姿态。道德伦理价值和意识形态价值是文学交流叙述中的两种重要价值,其价值实现存在于文本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但叙述话语很多时候占主导,并且两种价值的实现是交流各方共同参与磨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鸡蛋》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故事从一个小孩的视角描述了父亲美国梦破灭的故事。本文从叙述结构、叙述视角和叙述语境三个方面来分析《鸡蛋》的叙述特色。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叙述学研究正面临第三次范式变革。发生在多领域的叙述转向对经典与后经典叙述学提出了挑战,赵毅衡“广义叙述学”理论框架的提出无疑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面对叙述向多领域扩展,叙述的交流性得到凸显,事实上,叙述的交流性是叙述文本普遍的存在方式。交流叙述学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经验的社会化是人类完成自我与社会建构的基础,与意向、合作、经验共享、叙述自反性共同构成交流叙述学的认知基础,这些基础构筑了包括叙述在内的人类交流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6.
采用后殖民理论来分析翻译和跨文化交流,可以看出隐藏在文化交流背后的文化的不平衡状态、翻译理论中的“西方文化霸权”和翻译策略中的后殖民性。在翻译中,我们要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弘扬民族的文化风格,从而达到真正的、平等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语境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应用文写作的语境包括本文语境、情景语境、交际范围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这些因素分别从不同的方面牵制了应用文的写作.  相似文献   

8.
再论幽默与语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宏现语境(个人的主观因素、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及微观语境(结构、语义等)对幽默的影响,探讨了幽默与语境间存在的一些内在规律,以便从语境的视角更好地认识、理解、使用幽默,提高人们交流特别是跨文化交流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9.
会话交流是说者与听者之间相互的话语理解活动,而话语理解活动牵涉到复杂语境的认知。人们一开始主要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语境,认为语境是关于当前时刻的情景,然而语境绝非静止的,它是随着交流的进行而持续变化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语言学家从语境的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从语境的类型、参数与变量研究转向结构模型研究。M.Berry的礼貌的共同合作模型,O' Donnell的语境限制模型、T.W inograd的过渡网络模型以及E.Ventola的流程图模型,使得动态语境模型的建构越来越精致化。他们的模型虽然引入了主体因素,但是对于主体的认知状况与选择的刻画过于理想,因此还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10.
11.
文章阐述的是文学与族群叙事的关系。以玛丽·Molek和伊凡·Molek来阐明在美国的斯洛文尼亚民族文化如何被文学表述。文本透露出的有关民族文化的人类学信息,只能通过间接方式获取,除非这些信息是在作品纯现实的章节中呈现。  相似文献   

12.
当代后殖民文学中无意识叙事话语成为中心,从后殖民批评理论来看,即是后精神分析的语言结构无意识论,法国后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学说中提出,无意识语境存在于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之中,伴随人的想象级、符号级与现实级等不同阶段,无意识具有语言结构。这种无意识语境观念改变了传统叙事学理论的理性中心主义,特别是在后殖民作家的作品中,成为不在场的故土情怀叙事,而无意识话语的无序性与分裂则成为对殖民历史的回顾与批判。  相似文献   

13.
虚构叙事文本内故事演进的时间是人类现实时间经验的想象性延伸 ,叙事话语与故事之间的关系不是两个时间之间的关系。叙述者的叙述时间不能在任何叙述情景中定义 ,因此是个伪概念  相似文献   

14.
关于罗斯的最早记载,是穆斯林和拜占庭人做的,由此先入为主地形成了"恶罗斯"叙事。中世纪的"恶罗斯"叙事,是西方世界"厌俄"情结的发生学文本,由穆斯林文本的罗斯"萨底"(Suttee)叙事和拜占庭文本的"复仇"叙事建构而成,其实质是西方阐释政治学的话语型构与合法性言说。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叙事是叙事学和后殖民的有机结合,促成二者结合的关键因素是意识形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把意识形态与叙事技巧结合起来分析文本,探讨叙事技巧如何协助传播殖民和被殖民思想是后殖民叙事的主要特征和策略。后殖民叙事策略主要表现在挖掘视角中的帝国意识,凸显多声部叙事声音中的后殖民声音,着重分析叙事语言中的殖民话语,关注少数族裔作家作品以及非主流文学等方面。后殖民叙事策略的运用不仅深化了叙事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有助于揭示后殖民时期残存的帝国意识和殖民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文化转型语境中的历史叙事与本体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真正走向繁荣发达则是近二十多年来的事.这些历史题材小说的内部构成,包括了"传统型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三大板块.就纵向来看,大体经历了"爆发期"、"过渡期"、"多元复合期"这样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西方古代叙事文体是西方小说文体发轫的根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和中世纪欧洲的叙事文学,它包括古代神话、史诗、传奇、故事等.在这些文体中蕴含着小说文体叙事的基因:时间、空间、事件、人物、叙述者、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方法等基本要元素.本文梳理了西方古代文学中叙事文体的发展,探讨了在西方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不同叙事文体的特征和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自"五四"发端,"民主"、"自由"成为书写的主题。而"同居"是当时年轻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同居"叙事,从五四之后便以一种或隐或显的方式出现。这里选取现代文学中四个较有代表性的同居叙事文本,试图探求这四个不同文本中所贯穿的共性和特性。  相似文献   

19.
中外生长于小镇的作家及"经验过"小镇的作家,或以小镇为背景,展示特定地域的自然征貌、风俗人情、世事变迁;或以小镇人物为视点,感喟时运之变幻,伤嗟人心之不古;或以小镇为"梦境",通过想象的"乌有乡-桃花源"来消解现实人生的苦难.从文本生成的角度切入,可以区分出中外"小城"文本的几种基本的叙事模式,即恋土伤逝、小城氛围和"乌有乡一桃花源".  相似文献   

20.
当下中国社会,网络媒介以其在意图和释义语境方面的独特性而区别于传统媒介语境,这使得生长于其中的长篇小说在叙述上呈现出有别于主流小说的一些特征,即惊奇和悬念的频繁使用,直入主题与静止性母题的稀释,线索清晰与情节的顺时序编排等。这种叙述机制是近几年网络语境变化后的产物,是网络文学程式化趋向的体现,它与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进程相适应。程式化使得网络文学迅速向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学靠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