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及流动人口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大量、快速流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需求。而城乡社会文化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上的差异性对流动人口子女学业、习俗和价值观教育产生的影响,值得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两种途径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动人口子女是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在整个社会变迁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从流动子口子女、城市居民子女、流动人口家长和学校教师四方面分析了流入地实现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优势,对公办学校的主渠道和民办学校的辅助渠道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我国研究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城市融合应该区分由雇主提供住房与自主租赁住房两种形式.通过对使用应答推动抽样获取的1042名农村流动人口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流动人口地理数据,发现雇主提供住房者总体来看是个人流动,而租房者更像是家庭流动,特别是携带了未成年子女的流动人口中也更有可能租房.而从地理区位来看,租房者与携带未成年子女者的居住具有城郊化的趋势.基于数据分析可见,两种居住状态的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有差别,建立适合我国的流动人口空间融合理论应将此考虑进来.另外,流动人口解决自己在城市中的住房问题上能力不足;而要提高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应该重视与流动人口有关的住房政策.  相似文献   

4.
流动儿童教育赋予了基础教育新的功能,即:基础设施功能、经济拉动功能和文化融通功能。发达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向流动人口开放,充分发挥其三种新的功能,是加速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6年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资料,对在京流动人口15周岁以下子女流动/留守行为,从父母和子女的人口学特征、家庭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子女年龄越小越有可能跟随父母外出流动,而性别、孩次影响不显著;照顾人为祖辈的子女不倾向于外出流动;父亲或母亲为主要照顾人之间没有差别;父母在外流动年数和是否受过高等教育显著影响子女是否外出流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流动人口特征与城市化政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中国正在进入移民时期,流动人口呈现出如下特征:规模大、增长快、发达地区和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是流动人口的主要吸收区域、经济落后的人口大省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输送地、流动人口在距离上以近邻流动和中程流动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建制镇多于城市、流动人口的文化差异大。为了消减城市化的不稳定因素,急需根据中国流动人口的特征,建立稳定、公平、开放的城市化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建立公平的迁徙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公共住宅,改革城市设置标准,建立人口大省基础教育基金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环境状况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使用家庭环境中文版量表(PES-CV)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河南省5所学校500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外出类型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在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和控制性两个因子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流动子女与非流动子女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恐怖四个因子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与心理健康的多数维度呈现统计学意义相关关系。因此,要格外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改善家庭环境以有效提升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采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了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参与的区域差异。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流入地区越发达、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福利水平越高,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参与水平越高;流动人口跨越的行政区划越大,越远离流入地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参与率越低;流入地区与流动范围之间存在互动作用,两者共同作用于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参与状况。  相似文献   

9.
采用2013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调查数据,分析了流动人口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与的区域差异。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流入地区的经济越发达、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福利水平越高,则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参与水平越高;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参与存在明显的圈层,跨越的行政区划越大,越远离流入地的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保险参与概率越低;流入地区与流动范围之间存在互动作用,两者共同作用于流动人口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参与状况。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各城镇出现的新的人口问题。近年来城镇流动人口已进入家庭化阶段,“举家进城”已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他们进城务工经商,广泛参与城镇建设,其未成年学龄子女也随之进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出现大规模的乡城迁移和城际迁移,流动人口呈现出总量迅速增长和在城市居住时间不断延长的主要趋势.在现阶段,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往往成为这一群体工作、生活的最大影响因素,由此衍生出来的矛盾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国家人口计生委的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调查原始数据,通过区分流动人口的户籍特征和流动类型,对15岁以下流动人口子女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业结构、学校类型等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改革目前基础教育经费的拨款方式。笔者认为,应借鉴发源于西方国家的教育券制度,让生源流入地政府、流出地政府以及中央政府三方共同承担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成本的理论模型。教育券——作为对现行义务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补充,能弥补基础教育经费拨款方式对流动学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真空,从制度上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13.
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大、占总人口比重高,人口流动已经成为研究我国人口变动与分布问题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并对经济转型、社会整合等问题产生重要影响。流动人口内部是存在差异性的,个体、家庭、所在地区等层面上的差异都有可能影响其流动状态。通过文献研究及对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流动范围与流动频率两个方面将人口流动分为省内稳定型、省内流动型、跨省稳定型、跨省流动型四类。研究发现:流动频率低的、在地理上具有稳定性的人群通常是老一代流动人口;流动频率高的、在地理上不稳定的人群通常是新生代流动人口,且同样是流动型,省内流动比跨省流动更容易获得较高社会地位。在流动频率相同的情况下,跨省流动人口获得的经济回报较高。根据以上结论,建议城市管理者针对不同流动类型的人口要有不同的政策侧重点。对于省内稳定型,应该保障流动子女基础教育;对于省内流动型,应该保障其住房权利;对于跨省稳定型,应该提高其家庭福利;对于跨省流动型,应该保障其劳动与收入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赵辛 《社区》2009,(22):50-50
济南市市中区六里山街道党工委结合流动人口的分布动态和生产生活状况,在各社区建立了流动人口电了信息档案,采取“四心服务”,让地区1400余名流动人口共享和谐社会发展成果。一是医疗关怀显爱心。定期组织集市、商贩、门头房和建筑工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查身体。  相似文献   

15.
作为转型期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妥善解决与否,不但会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有效保障,而且还会影响经济发展。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流动儿童素质低下必然会影响未来劳动力的行为;二是流动儿童素质低下将会延缓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速度;三是流动儿童素质低下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流动人口子女及其教育: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流动人口子女”这一概念近些年使用非常广泛 ,但它本身却是一个遭到误用、被窄化使用的概念。按照概念准确地说 ,流动人口子女不仅指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 ,也应该包括留在乡村的“留守儿童”。因此 ,讨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 ,也相应需要从这两个方面的一致之处着眼 ,以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全面看待这个问题 ,把握问题的实质并更好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使用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原始数据,对我国流动儿童群体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有显著改善,但仍面临着入公办学校难、教育费用偏高等问题;而且不同地区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存在较大差异。政府应该出台公办学校接收流动儿童的相关法律政策;尤其是经济发达省市,需要合理设计流动儿童受教育制度,使之享受和户籍儿童同样的教育资源,共同推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当今流动人口子女早期家庭品德教育出现了片面重视知识的获取、忽视传统美德教育、教育方法不当等问题,应采取注意环境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优化儿童品德教育内容、关注儿童特点、重视品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对策,以促进流动儿童早期品德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隔离主要表现为学校隔离,在不同性质的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之间就处于一种空间隔离的状态。调查发现,学校作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社会化的主要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蕴含了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的不同社会交往逻辑。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发展同伴关系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局限,在民办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触的大部分是相同身份的同学,与本地的学生几乎处于隔离的状态,对他们的社会融入感产生了负向影响。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社会融入感产生了显著影响,其社会融入感不仅具有代际传承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一般是指户籍未作变动的临时性移动人口,其主体是从农村进入城市(城镇)的务工农民及子女亲属。由于流动人口比农民工范围更大,问题相对也更复杂,因此,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对当前和今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流动人口现状目前一般认为,我国每年流动人口的总量约为1.2~1.4亿人,其中进城农民工约为1亿,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约为6000万人。据浙江省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