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 REDUNDANCY,有人译为“羡馀性”,有人译为“剩馀信息、多馀信息”,有人译为“羡馀现象”。本文取“羡馀现象”这一译名,但并不否认其馀译名的合理性。“羡”就是“馀”,“羡馀”是汉语中一个古老的词语,把它和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却是不久以前的事情。 一切自然语言都具有羡馀现象,羡馀现象是“语言学家新揭示的语言的三个本质特征”之一。R·R·K·哈特曼和F·C·斯托克在《语言和语言学词典》中给 REDUNDANCY下了定义:  相似文献   

2.
诗馀考     
作为后起的词的名称,“诗馀”所引发的争议是最多的。不同的认知角度带来了不同的价值判断。考察诗馀概念的形成轨迹及其内涵的变化,认为对于“诗馀”之“诗”和“馀”的不同解释,不仅带来了关于词的起源上的观点分歧,也体现了不同的对于词的体制方面的认识特点以及对于词体的尊卑观念。所以考察诗馀概念,既是梳理诗词文体的流变关系,也是对于古代文学观念的一种文体学考量。  相似文献   

3.
:《吏民田家 艹别 》中的“吏民”,与汉代史籍中的“吏民”一词系泛指一般官吏和百姓中的富有者不同 ,都是国有土地的租佃者 ,是“吏户”与“吏民”的综称 ;“馀力田”是包含在佃田者所佃田亩总数之内而又不在所佃“二年常限”田之中的田地 ,其地租率小于“二年常限”田 ,租佃有“馀力田”者是少数吏民 ,其地为熟田 (其中有旱田 )而不是荒田 ,“馀力田”与“馀力火种田”也有区别 ;“火种田”基本上是旱田的代名词 ,其名可能与采用火耕的方法耕作有关 ;“二年常限”田是指按亩固定收取税米、布和钱的数量在二年之内不变动 ;所谓“租田”,是指所收税米的定额为每亩米五斗八升六合和亩收四斗五升六合兼斛加五升者 ,其米可称为“租米”。  相似文献   

4.
“茶馀论古” ,顾名思义 ,所论者为古代 ;古者 ,故也 ,十口相传曰古。“古”是指过去了的事物 ,也就是“历史” ;所以论古即是论“历史”。《茶馀论古》所论的就是古代的作家或作品 ,是已成为历史的事物。对历史事物进行研究 ,目的无非是通古今之变 ,明古今之理 ,以古鉴今。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 ?汉儒务实 ,重疏证 ,最终陷于琐屑的章句之学 ,把一切生动活泼的东西弄得了无生气 ;六朝文人反其道而行之 ,清谈玄理 ,结果又是虚无主义泛滥成灾 ;唐人自由开放 ,一切顺应自然 ;宋明儒者谈名理性命 ;至清 ,复以朴学之实来反宋明义理之虚 ;民国初年…  相似文献   

5.
《词馀选》是吴梅在北京大学任教时配合《词馀讲义》而编发的作品教材。1922年秋吴梅到东南大学任教后,仍以《词馀讲义》(改名《曲学通论》)作为教材,但没有再开讲《词馀选》课程,所以这部书稿没有再印。北大图书馆没有收藏,在各种传记及书目里也从未提及。今从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胡小石教授遗存的图籍中发现此书,可以说是为曲学大师吴梅的研究提供了一份新资料。这是吴梅在1919年至1920年印发给北大文科三年级学生的油印讲义,共172页。内容是元明散曲选讲,以套曲为主。本文介绍了选目和编排体例,与《全元散曲》和《全明散曲》在题目、宫调、作者、字句方面作了些考核,并附有三帧书影。  相似文献   

6.
羡馀现象(redundancy),体现了语言发展的本质特征,反映了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言语使用的实际活动过程中,经济原则(economy)却是贯彻始终的。羡馀现象与经济原则,既相互对立,相互矛盾,但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使语言和语言的关系处于一种特殊的矛盾统一的状态之中。本文拟从汉语“所”字结构着眼,对语言发展的本质特征(羡馀现象)和言语使用的经济原则之关系作一些分析,试为深入探讨汉语的羡馀现象提供一个可行的途径和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见”字用在动词之前,除作助动词表示被动外,还可作指代性副词,指代第一人称。这个观点自吕叔湘先生提出以来,已为语法学界所公认①。“见”字一般指代第一人称。吕先生说:“指代性用法盛见以后,则率施于R(R代受事者)为第一身之句。施于第三身者,如: 中牟疑是亡人,见拘于县。《魏志·武帝纪注》王华贼亡之馀,赏擢之次,先帝常见访逮,庶有一分可取。《宋书·谢晦传》  相似文献   

8.
穷途竟何世 馀事作诗人──黄遵宪的文学价值观左鹏军黄遵宪是中国近代一位杰出的诗人,1100徐首人境庐诗可以为证.但他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时却这样说:自吾少时,绝无求富贵之心,而颇有树勋名之念.游东西洋十年,归以告进五日:“已矣!吾所学,屠龙之技,无所可...  相似文献   

9.
孙默在康熙年间刊刻的《国朝名家诗馀》是清代第一个大型词总集。它体现了明代词风的延续,显示了当时词坛活动的连续性,和《倚声初集》一起成为一时双璧。围绕在孙默周围的是一个阵容庞大、影响力多向渗透的群体。他们或为被选之词人,或为选者和圈点者,或为作评者,造成了浩大的声势。他们的理论主张对后世多有启发,而孙默本人的词学修养也在这样的活动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0.
《病馀长语》所收边连宝佚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诗人边连宝认为词是小道,云“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但偶尔为词,却也清新疏朗,乃“花间”之流亚。在其学术笔记《病馀长语》中夹杂其词作17首及其妻子李氏词4首。此外他还收录了其友方鸣皋词12首,并认为方氏“诗宗晚唐,小词绝工”。所有这些佚词随着刘崇德先生主编《边随园集》3(2007年9月,中华书局)的出版而第一次为世人所知,相信这势必会为当前国家重点古籍整理规划项目——“全清词”之“雍乾”卷的编纂提供重要选本。  相似文献   

11.
王昌龄(六九八——七五七?),字少伯,京兆(今西安市)人,祖籍太原,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尤以七绝见长。清代卢世■说:“天生太白、少伯以主绝句之席,勿论有唐三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今来,无复有骖乘者矣。”(《紫房馀论》)更有人推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相似文献   

12.
《馀沤集》是最新出版的一本古体诗词集 ,收集的诗词跨度 1 54年。其作者和编者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五代人。《馀沤集》的写作不为传世 ,但它却是历史的记录。它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特点和一个家庭的亲情。《馀沤集》的作者们是太谷学派传人 ,其诗词对此有充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全宋词》、《全金元词》从《名儒草堂诗馀》采入大量的词,但未择善本,校勘也有欠缺。该书是一部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词选,它是在《草堂诗馀》不断翻刻的风气下成书的,它的编选意图是反映江西词人的爱国情感、亡国哀思,但也有适度冲淡编选意图之意。后人据该书提出江西词派的说法不能成立,而仅据该书去研究江西遗民词人群,也是偏颇的。  相似文献   

14.
墨子提出“三表”作为衡量言论是非真假的标准。“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何于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何于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何于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以谓言有三表也。”这就是墨子的“三表”。  相似文献   

15.
李素心是太谷学派北宗张积中的女弟子、南宗李龙川的侄女,刘鹗《老残游记》中的玙姑的原型,是太谷学派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本文分析了李素心《素心女史诗馀》的创作时间、内容和背景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史记札馀     
一九二二年我撰史记订补八卷脱稿,一九二四年以自费在瑞安用木板刊行.一九三○年,任教武汉大学,在教学中续有补正,成史记订补之余,由文哲季刊第一期发表.一九三七年在广州中山大学再任史记教学工作,复有增益,写成订补二续,由中大研究院文学语言专刊一卷三、四期刊出.此后温习史记续有所见,辑为别札,备作订补三续,兹选录一部分以札余名义出现,冀得攻是书者之评正焉.一九五八,四,七,写于复大宿舍.(一)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1)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耶"?集解:骃案汉书曰"窦婴字王孙".笠案:此篇称魏其为王孙只此一处,疑非字.淮阴侯韩信列传"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集解'苏林曰"如言公子也"'.索隐'刘德曰"秦末多失国,  相似文献   

17.
陈子龙《湘真阁存稿》和《倡和诗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子龙是明末清初云间词派的重要人物。他的《湘真阁存稿》作于甲申国变之后,是一部唱和之作,收在与其他五位云间友朋的唱和总集———《倡和诗馀》中。本文拟将陈子龙《湘真阁存稿》与其他词人的唱和词作对比分析,从词的意象、闺情词、咏物词三方面入手,研究其表现的共同倾向和相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春秋繁露》是典型的融合性文本。董仲舒能够将不同学派的思想资源融为一体,与其“馀义”言说方式有关。馀义言说是“以比贯类、以辨付赘”的方法,亦即通过连环问答、数理描述、天人对话揭示人情与辞义、天志与名号之间的同一性。不同学派的思想资源能够融为一体,正是借助于“比例法”与“正义法”。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的《女有馀布》是其科考期间的一篇早期八股文。此文理精气足,篇法谨严,富于文采,在汤显祖所有八股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女有馀布》的发现,对充实汤显祖的文献宝库、研究汤显祖的生平思想、启迪今人如何思维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龙城飞将”一词出自王昌龄《出塞》一诗。全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是盛唐写边塞诗的著名诗人。他最擅长于以七言绝句这一诗歌形式写诗,赢得当时“诗家天子”(一作“诗家夫子”)之称号。有唐一代,只有李白的七绝堪与之伯仲。卢世璀《紫房馀论》说:“天生太白,少伯(昌龄字)主绝句之席,勿论有唐三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今来,无复有骖乘者矣。”王昌龄七绝诗”善于用含蓄凝重的语言,表现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意旨遥深,尺幅千里,蕴味无穷。他的这首《出塞》诗,同样具有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